吃進去的嘌呤生成的尿酸屬於外源性因素,這種物質約占人體尿酸總數的20%。人體代謝產生的嘌呤生成的尿酸屬於內源性因素,占人體尿酸總數的80%。兩種來源的嘌呤都在肝髒、小腸及腎髒中分解代謝成為尿酸,最終三分之一由腸道排出,三分之二從腎髒排出。
正常情況下,嘌呤的合成與分解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尿酸的生成與排泄也較恒定。正常人血漿中尿酸含量為0.12~0.36毫摩爾/升(2~6毫克/分升)。男性平均為0.27毫摩爾/升(4.5毫克/分升),女性平均為0.21毫摩爾/升(3.5毫克/分升)。
大家對吃進去的嘌呤比較在意,其實這隻是尿酸來源的20%,更多的是由內源性因素造成的增高。大家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含嘌呤食物的成分表格,裏麵會清清楚楚地標明某種食物的嘌呤含量。看表格之後的問題在於,對照著它,大家依然會比較困惑:“這些高嘌呤食物我很少吃呀,怎麽尿酸還高呢?”所以,大家還要知道,身體細胞自身代謝產生的嘌呤占大多數,大家要對這方麵的因素有所認識。
人體細胞每一天都要新陳代謝,產生內源性的尿酸,哪怕你待著一動不動,也依然如此。
而很多因素都會加快人體自身細胞的死亡速度,比如過度健身、手術、化療、體內炎症反應、感染,等等。
三類造成尿酸異常的因素
我們來看一下,造成尿酸生成增多的幾個主要原因。
第一,酶的缺陷:與嘌呤代謝有關的酶活性異常或者酶的數量增多,會導致尿酸增多。
第二,損傷因素:藥物、創傷、溶血,部分慢性疾病,如血液係統疾病、銀屑病、橫紋肌溶解等,會引起身體組織損壞,導致核酸分解代謝的數量和速度增加,也就是導致尿酸值增高。又如,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化療、放療過程中,大量異常增殖細胞被破壞,核酸分解代謝異常增強,這些因素也會造成尿酸生成增多。此外,癲癇狀態持續,劇烈運動,短時間內大量吸煙,可使ATP大量分解,導致血尿酸增加。
第三,高嘌呤飲食、飲酒:這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理解的知識點,食物中所含有的嘌呤是增加體內尿酸負荷的一個因素。有些食物中含有大量嘌呤類物質,如魚類、內髒、肉湯、蘆筍、蘑菇、啤酒等,會使已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病情加重。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異常”的現象也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很多人的尿酸數值並不是很高,但會出現痛風症狀;而另外一些人的尿酸數值已非常高,卻依然沒有出現痛風症狀。這與人的遺傳基因影響密不可分。
再來看一下影響尿酸排出的一些因素:
第一,腎髒存在問題。
首先,腎小球濾過能力下降,會造成尿酸排出減少。尿酸長年處於高飽和狀態,血糖增高造成微血管病變,長年高血壓造成腎髒損傷等腎髒疾病,都會使腎小球濾過能力下降。
其次,腎髒對尿酸分泌與重吸收能力下降。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多囊腎和鉛中毒;服用某些藥物如塞嗪類利尿劑、阿司匹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環孢素等,也可導致腎小管對尿酸的分泌減少或重吸收增加。
第二,競爭抑製作用。
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酸堿代謝失衡(常見的有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饑餓性酮症)、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都會競爭性抑製腎小管的尿酸分泌。
乳酸鹽和尿酸在腎小管中競爭排泄,也會導致尿酸增加。另外,慢性缺氧,如睡眠呼吸暫停時,體內的乳酸增加,也會導致尿酸增多。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造成尿酸值高的混合型因素。
最常見的就是飲酒。飲酒容易使體內乳酸堆積,前麵說了,乳酸對尿酸的排泄有競爭性抑製作用。同時,大量飲酒還會促進肝髒ATP的降解,使嘌呤分解速度加快,產生較多尿酸。
有一些人喜歡一邊吃含大量嘌呤的食物,一邊吃一些抑製尿酸排出的藥物,如呋塞米、氫氯噻嗪、阿司匹林和某些抗結核藥物(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也會導致尿酸值高。
部分患者身上既有造成嘌呤增高的因素,又有影響尿酸排出的問題。例如,糖尿病引起人體代謝紊亂,產生體內慢性炎症,同時長年的糖尿病會損傷小血管,最後導致慢性腎髒損傷。
講了這麽多,歸結成一句話,血尿酸的水平取決於尿酸產生和排泄之間的平衡。所以我們在麵對一個高尿酸患者時,要把這些影響因素排排隊。
到底是吃的嘌呤類食物多了,還是排出的尿酸少了,還是兩種因素都有?
如果是由來源增多造成的,到底是外源性因素導致尿酸高,還是內源性因素導致尿酸多?
外源性的因素容易被發現,比如吃嘌呤類的食物多了引發的痛風。但是內源性的因素不太容易被發現,比如,人在疲勞、感染、受傷之後,或者運動過多,減肥不正確,經常熬夜的時候,或者有炎性病變的時候,都很容易出現尿酸高。
如果因為排泄量少,是腎髒本身的問題導致,還是競爭抑製的問題導致?
很多時候是因為攝入大量不含嘌呤的甜食或者甜飲料,引起體內炎性反應,或者影響了尿酸的排泄,從而引起尿酸值增高。
另外,還要考慮哪些酸性物質與尿酸在腎髒內競爭,這些酸性物質可能是代謝產物,也可能是某些藥物。
總之,需要經過係統思考來找到根源,而不是一拍腦袋就以為少吃海鮮、少喝啤酒或吃藥就能解決高尿酸的痛苦。這和很多問題的處理方法一樣,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如何看痛風患者的化驗單
體檢時,關於腎功能有三個必做的化驗:尿素、尿酸和肌酐。化驗結果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三項檢查數值顯示全部正常。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值得慶賀。但是對於有的患者來說,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有可能是吃了降尿酸藥而使指標維持在正常水平,並不代表沒事。
第二種:尿酸值高,尿素和肌酐值正常,這表明可能正處於痛風無症狀期或者間歇期(指兩次痛風發作期間隔的一段時間)。很多痛風患者在病情發作前都是處於無症狀期,看到尿酸值高,並不當回事,事實上,此時體內的尿酸值已經超過臨界值了,隻是還沒表現出症狀。
第三種:尿酸、尿素和肌酐值都高。這種情況說明腎髒已經受累,而且腎髒儲備已經用得差不多了。
痛風發展的4個階段
痛風急性發作時關節會紅腫熱痛,痛感像刀割、咬噬一樣。毫不誇張地說,有時候患者痛得想死的心都有,而且大多數人都是在半夜被痛醒的。
但是,我要說的是如果你有這樣的症狀,要感謝這種疼痛,因為它是在報警,用讓你疼痛難忍的表達方式告訴你:你做錯了,你必須重視自己的身體,必須矯正自己的行為,否則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麵呢!
對於劇烈的疼痛,你可以用毅力去忍受,用藥物去減輕,但是,長期高濃度的尿酸積累產生的“痛風石”會沉澱在身體各處,造成關節畸形,影響手足的運動能力,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由於尿酸主要由腎髒排出,因此腎髒是痛風患者除了關節以外最常受到侵犯的部位。幾乎每個痛風患者都有腎髒損傷現象,隻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腎髒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大約1/3的患者在痛風發作過程中可以查到腎髒損傷症狀,而痛風腎是痛風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尿酸鹽在腎髒內沉澱,會引起腎髒損傷,導致尿蛋白陽性、高血壓、腰痛、浮腫等症狀,晚期還會出現腎功能衰竭。不僅如此,沉澱在腎髒內的尿酸結晶形成的腎結石可以從腎髒沿著輸尿管到達**,這一路上,任何一個地方被結石卡住,患者都會出現劇烈絞痛和血尿等情況。
所以,要聽懂自己身體發出的警告,身體報了警,就一定要停住(某些錯誤行為),而不是挺住(忍受疼痛)。反省一下自己是怎麽走到這一步的,先把造成痛風發作的原因搞明白,從中吸取教訓。
從尿酸開始增高,到痛風發作,再到並發症出現,通常患者會經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症狀期:僅尿酸值高,沒有疼痛的感覺。
第二階段,急性關節炎期:飲食、飲酒、勞累、服用某些藥物等誘因造成關節紅、腫、熱、痛,並且這些症狀是急性發作。
第三階段,慢性關節炎期:急性痛風發作之後,反複出現多個關節疼痛的症狀,同時尿酸值增高。
第四階段,腎結石和腎髒病變期:出現腎髒損害、腎結石等症狀。如果出現肌酐增高的情況,說明已經到了氮質血症期,腎功能也已開始衰竭。
不同階段的飲食原則
我們前麵講過,高尿酸血症會經曆無症狀期、急性關節炎期、慢性關節炎期、腎結石和腎髒病變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營養方案是不同的。
無症狀期:僅有血尿酸值持續性或波動性增高,而沒有關節炎、痛風石、腎結石等臨床表現。從血尿酸值增高至症狀出現,時間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有些患者可能終生不出現症狀。
這類患者很有可能伴有其他問題,比如血糖高、血壓高、胰島素抵抗等。
此時最重要的是找到尿酸值增高的原因,最好是找到一因多果的上遊因素。例如,是不是經常暴飲暴食、飲酒。要弄清楚哪些食物是鼓勵食用的,哪些是應該少食用的。
急性關節炎期:出現關節劇痛、紅腫、發熱的症狀。這段時間,患者肯定會抱著腿坐在沙發上痛苦不堪。此時要嚴格戒酒,減少食用嘌呤高的食物,同時要吃一些治療痛風的藥物。
慢性關節炎期:多由急性關節炎反複發作發展而來,也可見於未經治療或雖治療但沒有達到治療目標的患者。
這類患者尿酸值雖然不一定很高,但很容易發生急性痛風情況。而且,痛風石的出現,會造成關節畸形,行動困難。
這段時間最重要的營養治療原則是:找到造成高尿酸血症的原因,比如運動問題、飲食問題、飲酒問題、某種疾病問題等,再根據查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同時要努力減少嘌呤的攝入,減少腎髒的負荷量。
腎結石和腎髒病變期:腎髒受累,肌酐值可能增高,尿液裏可能有蛋白質。如果有腎尿酸結石,還會出現血尿。
此時在營養治療的原則上,要特別關注腎小球濾過率,同時找到造成腎髒損傷的各種因素,關注合並症和並發症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