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吃出來的》主要講的內容是“吃錯了會生病”,而本書主要寫“生病了怎麽吃”。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屬於生活方式病,與飲食關係非常密切。但需要注意的是,飲食方麵的錯誤不是唯一的原因,因為慢病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

例如,多吃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導致糖尿病、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脂肪肝等疾病,這叫作一因多果;而造成高血壓的原因有飲食不當、運動減少、情緒激動、過度肥胖、吸煙飲酒等,這叫作一果多因;熬夜、暴飲暴食等生活方式的問題可以引發多種慢性病,這叫作多因多果。

所以影響健康的因素不是隻有“飲食”這一項,也不能妄下“吃對了就什麽病都沒有”的結論。

但飲食確實對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在我多年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我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三十年,後來創建了我們安貞醫院臨床營養科,同時還參與了許多健康管理的工作。這樣的跨界工作經曆,使我在麵對患者時,不拘泥於藥物治療,而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去認識疾病,從患者的行為以及他所處的環境因素綜合考慮致病原因,找到用營養素治病的切實依據。

其實,如果你把這本書看完,你會發現,我所講的臨床營養和現在國內大醫院的臨床營養有些不同。我說的臨床營養有更多的營養醫學的思路,告訴大家如何去分析患者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理解營養在疾病的發展軌跡中所起的作用。關於臨床營養在醫院裏麵如何操作,我這裏講的不多,因為這方麵的內容大家可以在其他圖書中以及互聯網上找到。

什麽是營養醫學呢?

營養醫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問,整合了中醫學、西醫學及臨床營養學,研究營養素與疾病預防、治療的關係。

營養醫學的核心理念是:找到傷害自身細胞的原因,去除這種傷害,給人補充機體所需要的營養素,修複細胞,恢複機體的正常功能,達到從源頭上治愈疾病的目的。營養醫學既有中醫學的“不良反應小、整體的辨證理念、注重機體本身的抗病能力”的優勢,還有西醫的“尊重循證醫學,注重微觀層麵的變化,治療效果快,針對性強”的優點。

這些年來,我用營養醫學的思路給慢病患者或者重症患者治療,不少人的病情都獲得了好轉。這種方法解決了很多藥物都無法解決的問題,這讓我很興奮。營養醫學絕不是大家認為的食方、食補這麽簡單,而是一套科學的營養診療體係。我很願意把自己摸索出的這些營養治療經驗分享給大家,讓更多人受益。

臨床營養學所涉及的範圍很寬、很深,而我在書中講的內容是臨床營養學中的營養醫學的內容,是站在疾病發生發展的角度去說營養的作用,所以在整本書中,我依然用的是“臨床營養學”這個詞匯。

臨床營養學是綜合性很強的新興學科,實踐性非常強,可以說,是我門診中的大量患者,讓我理解了營養的作用,讓我警醒,也讓我提高。在書中我講了很多患者的故事,都是我所接觸的實例,相信可以讓正在麵對同樣問題的患者有所借鑒。

那看完本書之後,你會有什麽具體收獲呢?

首先,你能學到一種梳理病因的思維方式。

當你麵對慢病的時候,不再茫然,不再盲目地用藥或者道聽途說地亂用營養品,而是冷靜地把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的產生原因梳理出來,了解這些慢病的上遊因素、中遊因素和下遊因素的關係,從上遊因素裏找到自己出現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其次,你會了解到臨床營養診療流程。

營養治療的過程有固定的診療模式,不管患者病情有多麽嚴重、多麽複雜,診療流程都是不變的。在每一章中,我都介紹了針對每一種病的診療流程和思路,並一次次地加強闡釋這個概念,相信你看過後,也能清晰地了解這個流程。

最後,樹立正確科學的營養觀。

不少人生病後會問我說:“夏老師,我看誰誰誰吃了什麽營養品後,恢複得特別好,我也可以吃點嗎?”看完本書,我相信你不會再有這樣的疑問,因為你會明白臨床營養與大眾營養的區別,也會明白用營養治病非常講究個體化和精準化,每個人的方案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段的營養治療方案也不一樣。

同時,要特別強調,由於疾病在不同發展階段影響到機體功能程度的不同,所以,要立體地看待患者,從生理代謝和病理代謝的角度去思考病情。慢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要經曆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而且錯誤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不良習慣是造成慢病的上遊因素,是自己可以把控的因素,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可能扭轉疾病發展方向的機會,關鍵是要找到核心錯誤,認知錯誤,並願意改變。

患病的時間越長,可能牽涉的器官和身體代謝情況就越複雜,不同的合並症與並發症都會影響營養方案的設計,所以即便患同一種疾病,不同人的營養治療方案也可能千差萬別。因此,針對每一種疾病,我在每一章的開篇都講解了與這種病有關的醫學基礎知識,這樣,後麵的營養方案的建立才能有依據、有方向。我在書中詳細地介紹了我的思路軌跡和大致營養原則,希望你能通過了解我的思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營養治療方案。

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識更迭得飛快,臨床營養學方麵還有很多內容沒有被研究透徹。我不敢說我講的都對,我隻是寫出了基於自己大量治療經驗對營養的理解和我現在采用的方法。與你分享本書,願共同進步、共同受益。

夏萌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