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範圍內糖尿病發病率及患病率在逐年上升。數據顯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約4.25億,全球每11個成人中就有1個患糖尿病,至2030年或超5.5億,2045年,這一數字將增至6.29億。
其中,3/4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低、中收入國家;2.79億的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城市地區;3.265億的糖尿病患者在工作年齡(20~64歲)患病。就國家而言,2017年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1.144億)位居全球第一,印度(7290萬)和美國(3020萬)分別位居第二、第三。
為什麽我們國家糖尿病患者數量位於世界第一呢?
饑餓的遺傳基因
大家是否發現身邊有的人怎麽吃都不胖,有的人吃一點食物就發胖?兩個人年齡、身高、勞動量都一樣,飯量也差不多,一個人很瘦,另外一個人卻很胖?這其實和基因相關——遺傳基因。
一般認為,一個人生病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近些年的研究顯示,生命早期的營養狀況會對基因表達產生影響。1992年,英國的David Barker教授對饑荒時期的24 114名孕婦的營養狀況進行研究時發現,孕期營養缺乏的孕婦所生育的後代,心血管疾病、糖代謝異常、高血壓病、中心性肥胖和血脂異常等一係列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其他人群。由此他創建了健康與疾病發展的起源學說,又叫作多哈理論(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 Disease,DOHaD),主要研究內容就是人類成年期一些疾病的發生原因,結果發現肥胖、高血壓、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綜合征和青春期行為問題、精神疾患、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不育等問題,與胎兒時期營養及發育不良有關。
一個人3歲以前,包括在媽媽肚子裏的那段時間,如果一直處於饑餓狀態,饑餓基因就會充分表達。而這種表達並不會因為饑餓狀態改善就消失,它會跟隨你一輩子。當生活條件好了,吃了很多食物之後,人體的代謝狀態受到饑餓基因影響,依然保持在食物匱乏的狀態來維持人體平衡——攝入的能量大多拿來儲存,而很少消耗,久而久之,血糖高、肥胖就找上了身。就像一個人小的時候很窮,後來長大了,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有錢了,他也不願意花,因為窮慣了,窮怕了,有點錢就存起來。
所以,越是兒時饑餓而長大後富足的人,如果不加控製,就越容易患上糖尿病。
老齡人口增多和檢測手段提高
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胰島素分泌能力降低,而且運動量也比年輕人減少很多,因此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這也是我國糖尿病高發的原因之一。
同時,過去人們都忙於“生計”,忙著“填飽肚子”,健康意識不夠。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增加了,很多人會定期體檢,而且測血糖也很方便,血糖高一點馬上就會被發現,客觀上也提高了糖尿病的患病率。
崇尚靜養,活動量偏少
現在人們出行很方便,交通工具多種多樣,生活也便利了很多,上樓有電梯,吃飯可以叫外賣。因此,很多人寧可坐著打牌,看電視,聊天,也不主動去運動,這也增加了患病風險。
當然,這不僅僅是人的惰性問題,也與咱們國家的傳統習慣有關。
中國傳統觀念比較讚成靜養,提倡安靜讀書,靜心養神,別把身上的一點精氣神消耗掉。中醫說“動能生陽,也能耗陽”,就是說運動可以加強血液流通,但是也消耗人體的陽氣,適合於陽氣尚足但氣血不暢之人,或飲食厚膩、久坐不動、思慮過度的這類人群,但是對於氣血虧損嚴重、陽氣不足的人,運動後陽氣耗散致陽氣更虛,所以並不適合。
由於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一直在貧困中度過,所以以前人們收斂靜養,更能適應當時的生存環境,沒有問題。但是如今大家生活條件好了,食物豐富,就要與時俱進,養成運動的習慣。
好吃而不會吃
中國是飲食文化大國,中國人辦什麽事似乎都離不開吃,親朋好友聚會的時候吃,升職加薪的時候吃,紅白事還要吃。
有一次我去農村,那裏的人們聽說我是搞營養學的,立即拉來一位34歲的年輕人,讓我給他講講。原來一個月前,這位年輕人去參加朋友家孩子的百日宴,在宴會上大吃大喝,導致被送到醫院搶救,被診斷為胰腺炎。我聽完不禁為他擔心,因為胰腺炎發病時會損傷很多胰腺細胞,如果以後不注意,他會很容易患糖尿病。大吃大喝會帶來很多問題,大家一定要重視。
除了這個習慣要改掉外,還有一個我在《你是你吃出來的》中強調了很多次的問題:主食太多。
中國人喜歡吃,重視口味,然而飲食結構卻不盡合理。因為中國是農耕國家,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地十分辛苦,所以要吃很多主食來補充能量,由此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主食一定要吃,不吃主食沒有勁兒。而如今很多人已經不在地裏幹活,住在大樓裏,躺在沙發上,坐在電腦前,其實已經不需要那麽多能量,但是依然大量吃主食,甚至拿菜湯去拌米飯,這怎麽能行呢?
以前人們吃的糧食基本上都是粗糧,細糧很少,現在吃的食物精細得不能再精細了,如吃麵包。麵包分為全麥麵包和白麵包,全麥麵包顏色黑,很硬,口感差,所以現在的超市裏差不多都是白麵包,軟軟的、香香的,口感好,但是這種麵包裏的澱粉含量很高很純,升血糖的能力特別強。
還有粥,糖尿病患者十有八九喜歡喝粥,因為咱們中國的傳統觀念中認為粥是養人的、養胃的。過去咱們中國人普遍比較窮,家裏有點雜糧,全家好幾口人,熬上一鍋粥,每人都能吃上一點。那時吃的雜糧粥很難消化,所以熬煮的時間要很長。如果能喝上小米粥那更是幸福,小米粥很好熬煮,燒開後十分鍾基本上米粒開花。很多人都說小米粥養胃,那是因為小米好消化,消化能力差的人喝小米粥胃裏舒服。說實在的,舊社會家裏有粥喝已經算是不錯了,許多人經常挨餓,有的人甚至餓死。如今我們的生活富裕了,每天有那麽多食物等著我們挑選,如果敞開來喝粥,粥裏的糊精迅速地分解為葡萄糖,在腸道裏被快速地吸收,造成血糖劇烈波動,胰腺的β細胞過度疲勞。
另外,很多人經常把鹹味的碳水化合物食物當作菜,比如,我的一個糖尿病患者告訴我,她經常是一碗米飯和一份尖椒土豆絲搞定一餐。米飯已經有大量澱粉了,炒的菜再含有部分澱粉,就會造成攝入碳水化合物過量。土豆是蔬菜中含澱粉較多的食物,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是把土豆當作主食。東北人喜歡吃亂燉,一大鍋亂燉裏麵有肉,有菜,有主食(老玉米和土豆),但是大家總覺得這些是鹹味的,需要再加上一碗粥或者一碗米飯,殊不知當你感覺到吃得好舒服的時候,血糖正在呼呼地升高。
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多,是很多綜合因素導致的,具體到我們每個人身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們要知道血糖到底從哪裏來,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