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改變讓他的頸動脈斑塊化基本消失
當看到一張化驗單上血脂四項後麵向上向下的箭頭時,你會怎麽想呢?還能吃肉,吃雞蛋,吃內髒嗎?
可能想:自己搞不明白,去問醫生就是了。
關於高脂血症患者該怎麽吃這個問題,絕大多數醫生的回答是“低脂、低鹽、低糖,多運動”,再加上一句“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雞蛋、內髒要少吃”。發現了吧,其實他和你知道的差不多。為什麽會這樣?因為我們的醫學教育中沒有關於疾病營養學的內容。
講一個故事。
有個男患者,59歲,在一次單位組織的體檢中,發現自己的頸動脈有粥樣硬化斑塊,並且狹窄程度為30%,於是來我的神經內科門診看病。他身材適中,不胖不瘦,每天運動一小時,不吸煙、不飲酒,按時睡覺,從不熬夜,所有大家認為的惡習在他身上一點都沒有。在飲食上,他也是非常克製,一直堅持低脂、低糖、低鹽。他的化驗結果除了血脂以外,其他幾項都正常——血脂四項顯示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
他不明白,自己在生活方式上如此注意,為什麽還沒有到60歲就動脈粥樣硬化了。
這個患者的生活方式表麵看上去沒有什麽問題。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生活方式的內容其實就是五項:是否吸煙飲酒,是否按時睡覺,是否適量運動,心態好不好,是否做到合理膳食。
這位患者前四項都做得很好,隻有一項沒做到位,那就是飲食。
我給他做了營養調查,結果是這樣的:每天喝粗糧粥一次,其餘兩次主食也是以粗糧為主,一天吃50克肉,一周吃3個雞蛋,不吃內髒,不吃油炸食物,蔬菜一天能吃500克,水果每天200克。
導致他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症狀的因素,顯然是蛋白質、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量不足。一方麵攝入油脂太少,內髒和堅果攝入都不足;另一方麵,他的運動量很大,造成了出入不平衡,攝入的營養素低於身體的需求。
我告訴他,以後要注意均衡飲食,各種食物都要吃一點,要做到出入平衡,量出為入。這個患者是個做事非常認真的人,他說:“夏主任,我記不住,您寫下來好嗎?”我給他寫了一個平衡飲食的基本要求,要求他每天吃1~2個雞蛋、300毫升牛奶、150克肉類、30克堅果,每周吃200克肝髒。他平時做得對的地方我也會指出來,讓他保持不變。
他後來告訴我,拿著我開的飲食處方一出診室,心裏就犯了嘀咕:“都說要少吃雞蛋少吃內髒,我都血脂高了,而且超聲顯示有動脈粥樣硬化,夏醫生還讓我多吃這些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這行嗎?”他想來想去,決定再找個醫生問問,於是又掛了一個專家號。
這位老專家看看他的化驗單和頸動脈超聲結果,說:“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沒有問題,吃點他汀藥吧,把血脂降一降。少吃膽固醇的食物,雞蛋、內髒都要少吃。”這位患者一聽,這和自己想的差不多,於是,他回家後更加努力地堅持低脂、低鹽、低糖飲食,並且增加運動量。半年後,他複查了頸動脈超聲,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範圍增大了,狹窄程度由原來的30%變成了50%。這可不得了,他立即掛了我的號,問我怎麽辦。
我看他麵色不對,有些貧血,問他:“你這段時間的飲食,是按照我說的做的嗎?”
他愣了一下,趕緊把看病的病曆小本拿過去,翻到半年前的那一頁,上麵貼著我寫的那張小條,他難為情地說:“不好意思,我沒有這樣做。”
然後他把半年前從我門診出去找另外一位醫生的事情講了出來。
講完了,他說:“有個問題我不明白,為什麽您的飲食建議與別的醫生不一樣?”
這樣的問話在我的門診經常出現,我一點都不奇怪。我說:“因為我們大多數醫生沒有學過營養學,我是後來自學的。”
在這之後的五年,這位患者一直在我這裏看病,他用我給的飲食處方指導日常飲食,現在複查的結果是,頸動脈超聲結果顯示動脈斑塊基本消失。
我的治療思路很簡單,就是按照我們第一章講到的,嚴格按照營養診療的流程去做:全麵采集信息,營養診斷,營養建議,追蹤隨訪。
有一次,我在一個醫院給醫務人員講課,講到一個高脂血症的案例。我先讓大家開動腦筋分析,有兩個醫生和一個護士發言,三個人都說不清楚,最後都說:“這個人是脂代謝紊亂,可能是基因問題。”我說:“現在那麽多高脂血症的人,都是基因問題嗎?近年來‘脂代謝紊亂’這個詞像個紙簍,搞不明白的都往裏扔。患者搞不明白,指望我們醫務人員搞明白,結果大家還是一團亂麻。要想說清楚脂代謝,先要搞明白脂類的分類、各自的功能、吸收利用途徑,還要搞明白與糖代謝的關係、食物與化驗之間的關係、機體的需求與營養供應之間的平衡,等等。”
所以,在高脂血症患者的飲食調查中,我調查的內容很細,而且會特別注意他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膽固醇的攝入量、運動消耗量等,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