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周圍會有這樣一種人,特別不經餓,一餓就發脾氣,稍微晚點吃飯就會堅持不住。有人覺得這很正常,餓了當然情緒不好。但是這裏麵其實暗藏著身體健康的奧秘。
之所以一餓就發脾氣,是因為大腦比胃腸餓得更厲害。對饑餓更敏感,因饑餓而發脾氣或者情緒低落乃至精神不集中,是大腦能量不足的表現,而導致這個不足的,不是缺少魚肉蛋奶,而是缺少糧食。
為什麽飲食中缺乏碳水化合物,情緒會變壞?
我們身體的所有功能活動,都必須有能量的支持,能量對大腦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大腦是我們身體中的耗能大戶,雖然大腦隻占全身體重的2%,但能耗卻占25%。所以,一旦處於饑餓狀態,大腦的反應遠遠超過身體,思維能力就會下降,特別是在你之前的飲食中缺少糧食,也就是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這種不良反應會更嚴重。因為大腦隻接受來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
因為大腦是全身最精密的器官,不可能允許能量供應的同時產生更多其他物質,而我們吃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中,碳水化合物分解後的成分是最簡單的,就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隨著呼吸就出去了,水可以尿出去,而其他營養物質的代謝相比之下比較複雜,比如蛋白質,代謝的時候會有氨、氮產生。所以,大腦在進化過程中,為了保證自己的清潔,就進化出了隻接受碳水化合物供能的裝置。
如果你的飲食中缺乏碳水化合物,雖然身體吃飽了,但是大腦其實是餓著的,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在減肥的過程中,情緒會變壞,思維能力會下降。特別是當他們用高蛋白甚至高脂肪來代替碳水化合物時,所謂減“碳水”,無“碳水”時,這種狀況會更嚴重。因為蛋白質確實增加了肌肉,增加了脂肪消耗,但是,沒有辦法給大腦供能,情緒變壞就是大腦缺乏能量的表現。
同樣地,很多人早餐隻吃雞蛋、牛奶、火腿,還有蔬菜、水果,唯獨不吃主食,這種情況下,他的大腦是饑餓的,唯一獲得的能量是來自這些食物中少量的一點糖分,這樣的一個上午,自然會出現精神不集中的問題。
為什麽有的人一餓就發脾氣?
為什麽同樣是饑餓,別人就可以稍微忍忍,也不會發脾氣,但有些人卻忍不了?因為從中醫角度講,這種人多是脾虛的。
中醫的脾是主運化的,既能把營養物質推到大腦,也能及時清理垃圾。同樣是碳水化合物,雖然吃得少,但不脾虛的人可以將吃進去的能量最大化吸收,所以相對會耐餓。而脾虛的人,就算碳水化合物吃得不少,但缺少吸收運化的能力,大腦也還是餓著的。如果你恰恰是脾虛的人,又沒有吃足夠的糧食,自然很容易餓得頭腦不清、脾氣暴躁了。
就是因為這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把“五穀為養”放在第一位,將五穀作為每天營養的基礎,占的比例最大。一是因為中國人的腦容量相對來說比較高,中國人動腦優於動身,所以,必須用五穀作為能量供應。二是,五穀都是入脾經的,本身就有健脾效果,糧食就可以很好地健脾。
脾虛胃不好,應該怎麽調理?
如果脾虛胃不好,應該怎麽調理?這個問題很寬泛,但其實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在日常飲食中養成好習慣,而且要堅持,因為體質的調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比如,你可以每天用五穀做飯熬粥。再比如,我們平時喝茶,之前也多次講過,可以用麥芽、稻芽、穀芽這類食物泡茶,因為這三味藥材,也可以說是食材,一直被曆代中醫用在健脾藥方中。
我有一個親戚,現在已經90多歲了,身體還很硬朗。她自己有個養生小秘訣,就是每天早晚都會喝一碗小米粥。她的長壽原因有很多,但是長期喝糧食類的粥起到的健脾作用是不能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