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說新語之說,心無義乃湣度所立,為得食救饑之計者。元康肇論疏引世說,並雲:「從是以後,此義大行。」又引高僧傳法汰傳道恒執心無義,為慧遠所破,「心無之義,於此而息」之語。是其意謂心無義創於湣度,息於道恒也。安澄中論疏記引法溫心無二諦論並雲:「道恒執心無義,隻是資學法溫之義,非自意之所立。後支湣度追學前義。故元康師之言為尋末忘本。」然則諸說歧異,孰是孰非?請分別論之。

(一)法溫、湣度、道恒三人之時代先後

安澄中論疏記叁末引二諦搜玄論雲:

竺法溫為釋法琛法師之弟子。

又雲:

琛法師者,晉剡東仰山竺[道]潛,字法深,姓王,瑯玡人也。年十八出家,至年二十四,講法花大品,遊於講席三十餘年,以晉寧康二年卒於山館,春秋八十有九焉。言琛法師者,有本作深字,或本作探字,今作深字是。餘皆非也。

竺法蘊悟解入玄,尤善放光般若。凡此諸人,皆潛之神足。(寅恪案,此神足為高足之義,與內典術語神足之義別。)

據此,竺法溫即竺法蘊無疑。僧傳載其尤善放光般若,其與心無義有關,自不足異。但其師法深傳載其卒於晉孝武帝寧康二年(西曆三七四年),年八十九。則其生年為晉武帝太康七年(西曆二八六年)。

高僧傳肆康僧淵傳雲:

晉成之世,與康法暢、支敏度等俱過江。

傳中複記法暢、僧淵與庾亮、殷浩、王導諸人問答事。茲取僧傳及世說之文條列之,以資推計年代之用。

世說新語言語篇雲:

庾(康)法暢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僧傳作「此麈尾何以常在?」)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僧傳作「故得常在也」。)

高僧傳肆康僧淵傳雲:(此節與世說文學篇康僧淵初過江未有知者條微不同。)

淵雖德愈暢度,而別以清約自處。常乞匃自資,人未之識。後因分衛之次,遇陳郡殷浩。浩始問佛經深遠之理,卻辯俗書性情之義,自晝至曛,浩不能屈。由是改觀。

寅恪案,「卻辯俗書性情之義」一語,若以「格義」之「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之例說之,殆即齊詩「五性六情」之義。以無確證,未敢臆斷,姑存此疑以俟考。世說新語排調篇雲:

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僧淵曰:鼻者麵之山,目者麵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

晉書柒柒殷浩傳浩以晉穆帝永和十二年(西曆三五六年)卒。其卒在王導、庾亮薨後,故可不論。晉書柒成帝紀雲:

[鹹康]五年(西曆三三九年)秋七月庚申,使持節、侍中、丞相、領揚州刺史、始興公王導薨。(晉書陸伍王導傳作「鹹和五年薨」,勞氏晉書校勘記已正其誤。)[鹹康]六年(西曆三四〇年)春正月庚子,使持節、都督江豫益梁雍交廣七州諸軍事、司空、都亭侯庾亮薨。(晉書柒叁庾亮傳同。)

寅恪案,康僧淵、康法暢以晉成帝世過江。成帝在位凡十七年(西曆三二六年至三四二年),以鹹和紀年者九年,以鹹康紀年者八年。王導薨於鹹康五年之七月,庾亮薨於鹹康六年之正月,僧淵、法暢能與之問對,則其過江必在鹹康五年以前可知。

據世說新語排調篇「康僧淵初過江,未有知者」之語,王導、庾亮皆當日勳貴重臣,必非未知名之傖道人所易謁見者。然則僧淵、法暢與王導、庾亮問對之時,必在其已知名之後,而非其初過江之年。且世說新語排調篇有「王丞相每調之」之語,則淵公、茂弘二人必以久交屢見之故,始有每調之可能。而元規必見暢公持至佳之麈尾,不止一次,然後始能作「那得常在」之問。故取此數端,綜合推計,則僧淵、法暢、敏度三人之過江,至遲亦在成帝初年鹹和之世矣。

鹹和元年(西曆三二六年)竺法深年四十一歲,以師弟子年齡相距之常例推之,其弟子竺法蘊當日不過二十餘歲人。安澄中論疏記叁末略雲:

疏雲:一深法師本無。山門玄義第伍卷二諦章雲:複有竺法深即雲:諸法本無。廓然無形,為第一義諦,所生萬物,名為世諦,故佛答梵誌,四大從空而生。

據此,法深乃主張本無義者,與心無義者異其旨趣,今主張心無義之法蘊乃法深之弟子。可知法蘊之心無義非承襲其師法深之舊說。當支敏度與康僧淵、康法暢過江之時,法蘊尚不過二十餘歲人。即能獨創新說,與師抗衡,似不近情實。故安澄書中「支湣度追學前義」之語,若指湣度追學法蘊之義而言,則不可通也。

高僧傳伍釋道安傳雲:

[道安]頃之複渡河,依陸渾,山棲木食修學。俄而慕容俊逼陸渾,遂南投襄陽。行至新野,謂徒眾曰:今遭凶年,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鹹曰:隨法師教。乃令法汰詣揚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風流。(世說新語雅量篇郗嘉賓欽崇釋道安德問條注引安和上傳,及賞譽篇初法汰北來未知名條注引車頻秦書,與此略同。)

高僧傳伍竺法汰傳略雲:

[法汰]與道安避難,行至新野,安分張徒眾,命汰下京。於是分手泣涕而別。乃與弟子曇壹、曇貳等四十餘人沿沔(沔字依元本,諸本俱作江)東下,遇疾停陽口。時桓溫鎮荊州,遣使要過,供事湯藥。安公又遣弟子慧遠下荊問疾,汰疾小愈詣溫。時沙門道恒頗有才力,常執心無義,大行荊土。汰曰:此是邪說,應須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曇壹難之,據經引理,析駁紛紜。恒仗其口辯,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遠就席攻難數番,問(問原作關,茲依元康肇論疏上所引)責鋒起,恒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動,麈尾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柚何為?座者皆笑矣。心無之義於此而息。(此文前節乙章所引元康肇論疏中已有之。茲特重錄,以便省覽。)

寅恪案,資治通鑒玖玖略雲:

[晉穆帝]永和十年(西曆三五四年)三月,燕王慕容俊以慕容評為鎮南將軍,都督秦雍益梁江揚荊徐兗豫十州諸軍事,鎮洛水。

晉書壹肆地理誌司州河南郡屬有陸渾縣。道安之南行避難,當即在是時。

水經注卷貳捌沔水篇略雲:

沔水又東南與揚口合。揚水又北注於沔,謂之揚口。

又晉書叁肆杜預傳略雲:

舊水道唯沔漢達江陵。預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

資治通鑒係此事於卷捌壹晉紀武帝太康元年,胡注即引水經注之文證之。

又晉書捌壹朱伺傳雲:

[王]廙將西出,遣長史劉浚留鎮揚口壘。

資治通鑒係此事於卷玖拾晉紀元帝建武元年,胡注亦引水經注之文證之。

又南史貳伍到彥之傳雲:

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

資治通鑒壹貳拾宋紀文帝元嘉元年亦載此事。

法汰沿沔東下,遇疾停陽口,當即此楊口。準之地望,與桓溫駐地(江陵)不遠,遣使要過,自為可能也。

資治通鑒玖玖雲:

[晉穆帝]永和十年(西曆三五四年)二月乙醜,桓溫統步騎四萬發江陵,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南鄉,步兵自淅川趣武關。

九月,桓溫還自伐秦,帝遣侍中、黃門勞溫於襄陽。

據此,法汰之詣桓溫必在永和十年九月以後。而汰避慕容之難南詣揚州,沿沔東下,途中亦不能過久,然則其在永和十一年(西曆三五五年)前後乎?道恒、慧遠之辯難心無義,當即是時。上距晉成帝初年支敏度過江之歲,約二三十年。由此觀之,安澄書中「支湣度追學前義」之語,若指湣度追學道恒之義而言,則更不可通矣。故以法蘊、敏度、道恒三人之時代先後言之,敏度似無從他人追學心無義之事。世說新語所載,雖出於異黨謗傷者之口,自不可盡信。獨其言敏度自立新義,非後所追學,則似得其實也。

(二)道恒以後之心無義者

高僧傳伍法汰傳謂道恒之說為慧遠所破後,「心無之義於此而息」。考出三藏記集拾貳宋陸澄法論目錄第一帙中載有:

心無義。(桓敬道。王稚遠難,桓答。)

釋心無義。(劉遺民。)

桓敬道即桓玄,王稚遠即王謐,劉遺民即劉程之,皆東晉末年人。是心無義彼時固未息,而高僧傳之言不可信也。

又晉書壹拾安帝紀雲:

元興三年(西曆四〇四年)五月壬午,督護馮遷斬桓玄於貊盤洲。

晉書玖玖桓玄傳雲:

[馮]遷遂斬之,[玄]時年三十六。

據此,桓玄生於晉廢帝海西公太和四年(西曆三六九年)。上距穆帝永和十一年(西曆三五五年)前後,道恒、慧遠在荊州辯難心無義之歲,已曆十四五年。玄之心無義不知受自何人。晉書玖玖桓玄傳雲:

玄在荊楚積年,優遊無事。

殆道恒、慧遠辯難之後,荊土心無義原未息滅。玄以無事之身,積年久處,遂得漸染風習,揚其餘波歟?尤可異者,劉遺民有釋心無義之作。其文今已不傳,無從窺其宗旨所在。但其題以釋義為名,必為主張,而非駁難心無義者。慧遠既破道恒義後,其蓮社中主要之人,猶複主張所謂「邪說」者。然則心無義本身必有可以使人信服之處,而迄未為慧遠所破息,抑又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