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信仰天師道者,其人家世或本身十分之九與濱海地域有關。隋書經籍誌道經部謂「三吳及邊海之際,信之逾甚」。晉書孫恩傳亦言「三吳士庶多從之(孫泰)」。蓋邊海之際本其教之發源地。三吳區域或以鄰接海濱,或以重要都會所在,居南朝政治之中心,為北來信徒若琅邪王氏等所僑聚之地。但隋誌僅就南朝言之,其實北朝亦何獨不然。茲節取舊史所載魏太武崇道事,條列於後,以證成吾說。魏書壹壹肆釋老誌雲: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刺史讚之弟,自雲寇恂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
魏書肆貳寇讚傳雲:
寇讚,字奉國,上穀人,因難徙馮翊萬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堅東萊太守。(東萊郡,今山東省舊登萊二府之地。)讚弟謙之有道術,世祖敬重之。
案,謙之自附於寇恂之後裔,故稱上穀人。魏收亦謂其「自雲」,明不足信也。但其父既任東萊太守,即曾居濱海地域。父子俱又以「之」字命名,是其家世遺傳,環境薰習,皆與天師道有關,所以「少修張魯之術」也。
複次,元和姓纂玖去聲五十候條雲:
寇,上穀昌平恂後,漢執金吾雍奴侯曾孫榮,榮孫孟,魏馮翊太守,徙家馮翊。
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寇臻誌跋雲:
誌稱臻漢相威侯之裔,[寇]榮十世之允[胤],榮之子孫前魏因官遂寓馮翊。
寅恪案,寇氏實以前魏時徙居馮翊,所謂因難或因官,其真偽姑不深論,考三國魏誌壹伍張既傳雲:
[張]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故頗疑寇氏本為米賊之黨,魏武帝平張魯,遂徙其族於馮翊,寇氏自謂徙家馮翊在前魏時,實即後漢建安時,特以其時漢祚已危,魏武已霸主專政,遂混稱為前魏時耳。此謙之所以世修張魯道術之由來歟?(又高僧傳壹貳宋偽魏平城釋玄高傳雲:「釋玄高姓魏,馮翊萬年人也,母寇氏本信外道。」是玄高之母亦謙之之族也,附記於此,以備參考。)
魏書叁伍崔浩傳略雲: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也,白馬公玄伯之長子。初,浩父疾篤,浩乃剪爪截發,夜在庭中仰禱鬥極,為父請命,求以身代,叩頭流血,歲餘不息。性不好老莊之書,每讀不過數十行,輒棄之。
又魏書釋老誌雲:
始光初[寇謙之]奉其書而獻之,時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於是上疏,讚明其事。世祖欣然崇奉天師,顯揚新法。
又魏書貳肆崔玄伯傳雲:
[苻]堅亡,避難於齊、魯之間,為丁零翟釗及司馬昌明叛將張願所留縶。慕容垂以為吏部郎、尚書左丞、高陽內史。太祖征慕容寶,次於常山。玄伯棄郡,東走海濱。
又魏書叁伍崔浩傳雲:
浩母盧氏,諶孫女也。
案,玄伯妻為盧諶孫女,即孫恩妹壻盧循之姑母,是崔浩、盧循兩人實中表兄弟,其家世相傳之信仰,自屬天師道無疑。觀浩剪爪截發,夜禱鬥極,為父請命(參閱梁書肆柒及南史伍拾庾黔婁傳),正似後來道家北鬥七星延命之術。(今道藏為字號有北鬥七星燈儀及北鬥本命延壽燈儀等書,此等自為後世撰述,而佛藏密教部亦有北鬥七星延命經,及其他類似之經殊多。頗疑此種禳禱之方譯出雖晚,要是天竺早已有之,道家之術或仍間接傳自西方,特不肯顯言之耳。)至其不好老莊之書者,蓋天師道之道術與老莊之玄理本自不同,此與浩之信仰天師道,並無衝突也。故浩之所以與謙之之道獨有契合,助成其事者,最主要因實在少時所受於其母之家庭教育。況浩父玄伯既避亂於齊魯之間,後複東走海濱,是浩之父係與濱海地域亦有一段因緣,不僅受母氏外家信仰之漸染而已也。(又浩宗人頤與方士韋文秀詣王屋山造金丹。見魏書叁貳北史貳肆。或亦崔氏本來奉道之旁證。)此點為北朝佛道廢興關鍵所係,前人似尚無言及之者,特為發其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