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東西晉南北朝奉天師道之世家,舊史記載可得而考者,大抵與濱海地域有關。故青徐數州,吳會諸郡,實為天師道之傳教區。觀風俗通玖怪神篇城陽景王祠條三國誌魏書壹武帝紀注引王沈魏書詳述琅邪及青州諸郡**祀之俗。(兼可參考後漢書肆壹劉盆子傳所載赤眉軍中常有齊巫鼓舞祠城陽景王以求福助事。)又江表傳「於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之語,最足以見東漢末年天師道分布地域之情況。茲除去前已論及者外,略詮次舊記條列於後。
琅邪(晉琅邪國約當今山東省舊兗青沂萊四府東南境及膠州之地。) 王氏
晉書捌拾王羲之傳雲:
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裏。次[子]凝之亦工草隸。仕曆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王氏世事張氏五鬥米道,凝之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寮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
案,真誥壹陸闡幽微第二雲:「王廙為部鬼將軍。」廙為凝之之叔祖,既領鬼兵,更宜凝之請以相助。夫琅邪王氏為五鬥米世家,讀史者所習知。茲特上溯其先世,至於西漢之王吉,拈出地域環境與學說思想關係之公案以供學者參決,姑記其可疑者於此,非敢多所附會也。
新唐書柒貳中宰相世係表雲:
王氏
元避秦亂,遷於琅邪,後徙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議大夫,始家皋虞。(漢侯國,今山東省即墨縣東北地。)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裏。生駿,字偉山,禦史大夫。二子:崇、遊。崇字德禮,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業,後漢中大夫、義鄉侯。生二子:旹、音。音字少玄,大將軍掾。四子:誼、叡、典、融。融字巨偉。二子:祥、覽。
晉書叁叁王祥傳雲:
王祥字休征,琅邪臨沂人,漢諫議大夫吉之後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案,唐書表所載世係,其見於漢書王吉傳者,自屬可信。其後諸世當有脫誤,然為王吉之後,要無可疑。今節錄漢書柒貳王吉傳推論之。傳雲:
王吉字子陽,琅邪皋虞人也。上疏言得失曰:陛下躬聖質,總萬方,帝王圖籍日陳於前,惟思世務,將興太平。公卿幸得遭遇其時,言聽諫從,然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其務在於期會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臣願陛下承天心,發大業,與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製,敺一世之民,躋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竊見當世趨務不合於道者,謹條奏,唯陛下財擇焉。吉意以為夫婦,人倫大綱,夭壽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聘妻送女亡節,則貧人不及,故不舉子。又漢家列侯尚公主,諸侯則國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詘於婦,逆陰陽之位,故多女亂雲雲。自吉至崇,皆好車馬衣服,其自奉養極為鮮明,而亡金銀錦繡之物。及遷徙去處,所載不過囊衣,不蓄積餘財。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傳王陽能作黃金。
案,後漢書陸拾下襄楷傳言:「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於吉於曲陽泉上水所得神書百七十卷,號太平清領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
章懷注引太平經典帝王篇略曰:
真人問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豈可聞邪?神人言:但順天地之道,不失銖分,則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又問曰:今何故其生子少也?天師曰:今太平氣到。或有不生子者,反斷絕天地之統,使國少人。理國之道,多人則國富,少人則國貧。
案,漢書與王吉同傳者有貢禹。禹亦琅邪人。其所言調和陰陽,興致太平,減少宮女,令兒七歲乃出口錢,其旨趣與王吉相似。後來之於吉太平清領神書興國廣嗣之言,實不能外此。又漢書柒伍李尋傳載成帝時,齊人甘可忠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其徒黨夏賀良等陳說哀帝,以為成帝不應天命,故嗣絕,今宜急改元易號,則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哀帝從其議,改元太初,易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其言亦與後來太平清領書所記興國廣嗣之術約略相似。殆所謂齊學,即濱海地域之學說也。夫漢書既載「俗傳王陽能作黃金」,則王陽當時所處之環境中作黃金之觀念必已盛行,然後始能致茲傳說。故據此可以推見其時社會情況。而應仲遠不明斯義,轉以此譏孟堅(見風俗通過失篇),過矣。
又真誥壹陸闡幽微第二雲:
(上略)夫至廉者不食非己之食,不衣非己之布帛。王陽有似也。(原注:此目應以夷齊為摽。)高士中亦多此例。而今乃舉王陽。當年淳德自然,非故為皎潔者也。王陽先漢人也(下略)。
(右五條皆積行獲仙,不學而得。)
天師道以王吉為得仙,此實一確證,故吾人雖不敢謂琅邪王氏之祖宗在西漢時即與後來之天師道直接有關,但地域風習影響於思想信仰者至深且巨。若王吉貢禹甘忠可等者,可謂上承齊學有淵源。下啟天師之道術,而後來琅邪王氏子孫之為五鬥米教徒,必其地域薰習,家世遺傳,由來已久。此蓋以前讀史之人所未曾注意者也。
高平郗氏
晉書陸柒郗鑒傳雲:
郗鑒字道徽,高平金鄉人。(晉高平國治昌邑,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趙王倫辟為掾,知倫有不臣之跡,稱疾去職。及倫篡,其黨皆至大官,而鑒閉門自守,不染逆節。二子:愔、曇。愔字方回。與姐夫王羲之、高士許恂(詢)竝有邁世之風,俱棲心絕穀,修黃老之術。子超,一字嘉賓。愔事天師道,而超奉佛。曇字重熙,子恢,字道胤。
又鑒叔父隆傳雲:
隆字弘始,少為趙王倫所善。及倫專擅,召為散騎常侍。倫之篡也,以為揚州刺史。齊王冏檄至,中州人在軍者皆欲赴義。隆以兄子鑒為趙王掾,諸子悉在京洛,故猶豫未決。停檄六日,將士憤怒,扶[王]邃為主而攻之,隆父子皆死。
又晉書柒柒何充傳雲:
於時郗愔及弟曇奉天師道,而充與弟準崇信釋氏。謝萬譏之雲:二郗諂於道,二何佞於佛(世說新語排調篇同)。
又世說新語術解篇雲:
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聞於法開有名,往迎之。既來,便脈雲:君侯所患,正是精進太過所致耳。合一劑湯與之。一服即大下,去數段許紙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又太平禦覽陸陸陸引太平經雲:
郗愔心尚道法,密自遵行。善隸書,與右軍相埒。手自起寫道經,將盈百卷,於今多有在者。
案,晉書壹肆地理誌金鄉為兗州高平國之屬縣,距海濱雖略遠,然觀郗氏一門在西晉時與趙王倫關係之密切如此,則郗隆父子與孫秀等實皆倫之死黨,事敗俱以身殉,不過一處中樞,一居方鎮之別耳。故以東晉時愔、曇之篤信天師道,及愔字道徽,恢字道胤而推論之,疑其先代在西晉時即已崇奉此教,至嘉賓之奉佛,與其家風習特異者,猶之愔忠於王室,而超黨於桓氏,宗教信仰及政治趨向皆與其父背馳也。
吳郡杜氏
晉書壹佰孫恩傳雲:
恩叔父泰,字敬遠,師事錢唐(見下)杜子恭。而子恭有秘術,嚐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子恭曰:當即還耳。既而其刀主行至嘉興,有魚躍入船中,破魚得瓜刀。其為神效往往如此。子恭死,泰傳其術。
南齊書伍肆高逸傳雲:
杜京產字景齊,吳郡錢唐人。(晉吳郡錢唐縣,今浙江省杭縣。)杜子恭玄孫也。祖運,為劉毅衛軍參軍,父道鞠,州從事,善彈棋,世傳五鬥米道,至京產及子棲(南史柒伍隱逸傳同)。
真誥壹玖翼真檢第一真誥敍錄雲:
[許]黃民乃奉經入剡(見下)。錢唐杜道鞠(即居士京產之父)道業富盛,數相招致。於時諸人並未知尋閱經法,止稟奉而已。
又鍾嶸詩品載謝靈運寄養於錢唐杜明師家,前已論及,茲不重出。
案,杜子恭為孫泰之師,其曆代相傳至後裔杜棲,多有時名,為南朝天師最著之世家,而錢唐又屬濱海地域也。
會稽孔氏
晉書壹佰孫恩傳略雲:
黃門郎孔道、鄱陽太守桓放之、驃騎谘議周勰等皆敬事之(指孫泰)。中書郎孔道等皆遇害。
晉書柒捌孔愉傳雲:
孔愉字敬康,會稽山陰(晉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人也。其先世居梁國。曾祖潛,太子少傅,漢末避地會稽,因家焉。吳平,愉遷於洛。惠帝末,東還會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孫氏。後忽舍去,皆謂為神人,而為之立祠。
世說新語棲逸篇雲:
孔車騎少有嘉遁意,自稱孔郎。遊散名山。百姓謂有道術,為生立廟。今猶有孔郎廟。
劉孝標注引孔愉別傳曰:
永嘉大亂,愉入臨海(晉臨海郡治章安,今浙江省臨海縣。)山中,不求聞達。
南齊書肆捌孔稚珪傳(南史肆玖孔珪傳同)雲:
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也。祖道隆,位侍中。父靈產。泰始中罷晉安太守。有隱遁之懷,於禹井山立館,事道精篤。吉日於靜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沲,東出過錢唐北郭,輒於舟中遙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東向坐,不敢背側。
南史柒伍隱逸傳雲:
孔道徽,守誌業不仕,與[杜]京產友善。道徽父祐,至行通神,隱於四明山,(在今浙江省鄞縣西南一百五十裏,餘姚縣南一百十裏。)嚐見山穀中有數百斛錢,視之如瓦石不異。采樵者競取,入手即成砂礫。王僧虔與張緒書曰:孔祐,敬康曾孫也。古之遺德也。道徽少厲高行,能世其家風。
真誥壹玖翼真檢第一真誥敍錄雲:
元興三年京畿紛亂,[許]黃民乃奉經入剡(今浙江省嵊縣)。至義熙中,魯國孔默崇奉道教,為晉安太守。(晉晉安郡故治在今福建省閩侯縣東北。)罷職,還至錢唐。聞有許郎先人得道經書俱存,乃往詣許。許不與相見,孔膝行稽顙,積有旬日,兼獻奉殷勤,用情甚至。許不獲已,始乃傳之。孔仍令晉安郡吏王興繕寫。(興善有心尚,又能書畫,故以委之。)孔還都,唯寶錄而已,竟未修用。元嘉中,複為廣州刺史。及亡後,其子熙先休先才學敏贍,竊取看覽,見大洞真經說雲:誦之萬遍,則能得仙。大致譏誚,殊謂不然。以為仙道必須丹藥鏈形,乃可超舉,豈可空積聲詠,以致羽服。兼有諸道人助毀其法。或謂不宜蓄此。因一時焚**,無複孑遺。
宋書陸捌彭城王義康傳(南史壹叁同)雲:
上(太祖)疾嚐危殆,[祭酒魯郡孔]胤秀等輒就尚書儀曹索晉鹹康末立康帝舊事。及太祖疾豫,微聞之。[元嘉]十七年十月,誅大將軍錄事參軍劉敬文、賊曹參軍孔邵秀、主簿孔胤秀、丹陽丞孔文秀、司空從事中郎司馬亮等。胤秀始以書記見任,漸預機密。文秀、邵秀,皆其兄也。司馬亮,孔氏中表,並由胤秀而進。
又宋書陸玖範曄傳(南史叁叁同)略雲:
初,魯國孔熙先博學有縱橫才誌,文史星算,無不兼善。初,熙先父默之為廣州刺史,以贓貨得罪下廷尉,大將軍彭城王義康保持之,故得免。及義康被黜,熙先密懷報效。以曄意誌不滿,欲引之。極辭譬說,其意乃定。熙先素善天文,雲:太祖必以非道晏駕,當由骨肉相殘。江州應出天子。以為義康當之。有法略道人,先為義康所供養,粗被知待。又有王國寺法靜尼,亦出入義康家內,皆感激舊恩,規相拯拔,並與熙先往來,使法略罷道。本姓孫,改名景玄,以為臧質寧遠參軍。熙先善於治病,兼能診脈。法靜尼妹夫許耀,領隊在台,宿衛殿省。嚐有病,因法靜尼就熙先乞治,為合湯一劑,耀疾即損。耀自往酬謝,熙先深相待結,因告逆謀,耀許為內應。熙先於獄中上書,所陳竝天文占候,讖(南史作誡)上有骨肉相殘之禍,其言深切。
真誥貳拾翼真檢第二雲:
孔璪賤時,杜居士京產將諸經書往剡南墅大墟住,始與顧歡、戚景玄、朱僧標等數人共相料視,於是分別選書出,凡有經傳四五卷,真?七八篇,今猶在杜家。
案,孔璪事跡見宋書捌肆及南史貳柒孔覬傳。孔覬等起兵應晉安王子勳,實璪為之謀主,亦天師道信徒也。
又會稽孔氏其居山陰之孔愉一門及孔道隆、靈產、稚珪三世,與居剡之孔默之、孔熙先父子及孔胤秀、文秀、邵秀兄弟,是否本為一族?不能詳考。然孔愉自謂先世居梁國,孔默之父子孔胤秀兄弟自稱魯郡,皆托為孔子後裔,來從北方。(見新唐書柒伍下宰相世係表孔氏及林寶元和姓纂陸山陰孔氏各條。)其事之真偽,且不置論,而其俱居濱海地域,俱有與天師道相關之跡象,則無疑義。故稱之為奉天師道之世家,當無不可。至晉書孫恩傳中敬事孫泰之黃門郎孔道即同傳下文遇害之中書郎孔道,與山陰孔氏疑是一族。南齊書孔稚珪傳稚珪祖為侍中道隆,以稚珪父靈產奉道如此之篤推之,孔道隆恐即孔道。以唐人傳寫避諱,略書名下一字,而侍中之官或者又因死難之故所追贈歟?姑記於此,以俟考。孔熙先之為天師道信徒,不待論。而法略本孫氏,法靜妹夫許耀又為許氏,皆有天師道家世之嫌疑。宋文帝初不死於彭城王義康及孔熙先,而卒死於元凶劭及嚴道育。其被弑之人雖殊,而俱與天師道有關則一,故謂之死於天師道之手實無不可。至於範蔚宗以謀逆誅,王西莊(十七史商榷陸壹)陳蘭甫(東塾集附申範一卷)皆著論辨誣,而不知其死由於孔熙先,熙先為天師道世家。然則謂蔚宗之死實由於天師道,固亦無不可也。
又蔚宗之著後漢書,體大思精,信稱良史,獨方術一傳附載不經之談,竟與搜神記列仙傳無別,故在全書中最為不類。遂來劉子玄之譏評(見史通伍采撰篇及壹柒雜說篇中諸晉史條),亦有疑其非範氏原文,而為後人附益者(見王先謙後漢集解捌貳下黃山校補)。其實讀史者苟明乎蔚宗與天師道之關係,則知此傳全文本出蔚宗之手,不必致疑也。
義興周氏
晉書孫恩傳言驃騎谘議周勰敬事孫泰。今晉書伍捌有周勰傳,勰為義興陽羨人,周處之孫,終以臨淮太守,然其所生時代較早,當非一人。但義興周氏實有信奉天師道之嫌疑。據晉書伍捌周勰之叔父劄傳雲:
時有道士李脫者,妖術惑眾,自言八百歲,故號李八百。自中州至建鄴,以鬼道療病,又署人官位,時人多信事之。弟子李弘養徒灊山,雲應讖當王。故[王]敦使廬江太守李恒告劄及其諸兄子與脫謀圖不軌。時莚(劄兄子)為敦谘議參軍,即營中殺莚及脫、弘,又遣參軍賀鸞就沈充盡掩殺劄兄弟子,既而進軍會稽,襲劄。劄出拒之,兵散見殺。(太平禦覽陸佰柒拾引集仙錄,太平廣記柒引神仙傳等,皆有李八百事。)
抱樸子內篇玖道意篇雲:
諸妖道百餘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或問:李氏之道起於何時?餘答曰:吳太帝時,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傳世見之,號為八百歲公。後一旦忽去,不知所在。後有一人,姓李名寬,到吳,而蜀語,能祝水,治病頗愈,於是遠近翕然,謂寬為李阿,因共呼之為李八百,而實非也。自公卿以下,莫不雲集其門。於是避役之吏民依寬為弟子者,恒近千人。餘親識多有及見寬者。寬弟子轉相教受,布滿江表,動有千許。
案,葛稚川之言與晉書雖有異同,今觀其所述,亦天師道之一派也。當時李氏妖黨之盛,可以想見。李恒告周劄及其諸兄子與李脫同謀不軌,蓋當日李氏妖黨自吳迄晉布滿江表,義陽周氏為吳地世族之最著者,疑本與李氏道術有連,故王敦等得藉為口實。故曰敬事孫泰之周勰縱非義陽周氏,而義陽周氏之勰者,固曾陷於妖黨之嫌疑,則為史實也。
陳郡殷氏
晉書捌肆殷仲堪傳雲:
殷仲堪,陳郡人也。父師,驃騎谘議參軍、晉陵太守、沙陽男。父病積年,仲堪衣不解帶,躬學醫術,究其精妙。少奉天師道,又精心事神,不吝財賄,而怠行仁義,嗇於周急,及[桓]玄來攻,猶勤請禱。然善取人情,病者自為診脈分藥。
世說新語文學篇羊孚弟娶王永言女條劉孝標注引殷氏譜曰:
仲堪娶琅邪王臨之女,字英彥。
又世說新語術解篇敍仲堪伯父浩精通醫術事雲:
殷中軍妙解經脈,中年都廢。有常所給使忽叩頭流血,浩問其故,雲:有死事,終不可說。詰問良久,乃雲:小人母年垂百歲,抱疾來久,若蒙官一脈,便有活理,訖就屠戮無恨。浩感其至性,遂令舁來,為診脈處方。始服一劑湯便愈,於是悉焚經方。
真誥壹伍闡幽微第一雲:
殷浩侍帝晨,與何晏對。
又雲:
侍帝晨有八人:徐庶、龐德、爰愉、李廣、王嘉、何晏、解結、殷浩。如世之侍中。
案,殷仲堪為陳郡長平人。陳郡非濱海地域。雖妻為琅邪王氏,本天師道世家,然疑仲堪之奉道,必已家世相傳,由來甚久,而不可考矣。今所傳黃帝內經素問,雖出後人偽造,實為中國醫術古籍,而與天師道有關。其天元紀大論殆即張機傷寒論序所稱陰陽大論。故其文中托為黃帝與天師問答之語,是其明證。殷仲堪之伯父殷浩即已妙解經脈,然則仲堪之精於醫術,(隋書叁肆經籍誌:子部醫方類殷荊州要方一卷,殷仲堪撰,亡。)亦當為家門風習漸染所致,非偶因父病始從事學醫也。
故參以晉代神仙家葛洪之綜練醫術,(晉書柒貳葛洪傳。又隋書經籍誌:肘後方六卷,葛洪撰。梁二卷。陶弘景補闕肘後百一方,九卷,亡。)宋代天師道世家孔熙先善療病,治愈許耀之故事(宋書陸玖範曄傳),梁代神仙家陶弘景祖孫父子之尤明醫術本草,(見梁書伍貳,南史柒陸陶弘景傳。)又雲笈七簽壹佰柒下陶翊撰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雲:「祖隆兼解藥性,常行拯救為務。父貞寶深解藥術。」及北朝天師道世家清河崔氏一門若崔彧、崔景哲、崔景鸞、崔冏等累代皆精通醫術,為尚藥典禦(魏書玖壹術藝傳,北史貳肆。)等事實,推定陳郡殷氏為天師道世家,明乎吾國醫術與道教之關係者,當不以此為無稽之說也。
丹陽葛氏及東海鮑氏
抱樸子之學雖有異於黃巾米賊,然實亦與之同出一源,不過流派略別耳。抱樸子之著述及其師鮑靚之行事今皆不論,僅就其家世籍貫與海濱之關係,略綴數語,以闡明此篇主旨。
晉書柒貳葛洪傳雲: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從祖玄,吳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悉得其法焉。後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玄見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傳玄業,並綜練醫術。
晉書玖伍藝術傳鮑靚傳雲:
鮑靚,字太玄,東海人也。(晉東海郡在惠帝元康元年未分置蘭陵郡以前統縣十二,其境約當今山東省舊兗州府東南至江蘇省舊海州之地。)年五歲語父母雲:本是曲陽李家兒,九歲墜井死。父母尋訪得李氏,推問皆符驗。靚學兼內外,明天文河洛書,為南海太守。嚐見仙人陰君,受道訣,百餘歲卒。
案,神仙之說於此可不置論。以地域言,丹陽東海皆隋書經籍誌所謂「三吳及濱海之際」者也(見上文)。然葛氏之居丹陽,亦由海濱遷來,其家世信仰蓋遠有所承受。據抱樸子自敍篇雲:洪曩祖為荊州刺史。王莽之篡,與翟義共起兵,為莽所敗,遇赦免禍。莽乃徙君於琅邪。君之子盧佐光武,封下邳僮縣侯。托他行遂南渡江,家於句容。太平禦覽陸陸叁引列仙傳作「葛洪,字稚川,琅邪人。」陶弘景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雲:「本屬琅邪,後漢驃騎僮侯盧,讓國於弟,來居此土。」(見陶弘景集及道藏虞字號譚嗣先太極葛仙翁傳。)是葛氏本琅邪人。琅邪固天師道發源之地,與史實尤相適合。又太平禦覽陸陸肆引神仙傳雲:「鮑靚,字太玄,琅邪人。一說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後。」又太平禦覽肆壹引袁宏羅浮山記雲:「鮑靚,字子玄,上黨人。」考靚所以作上黨人者,蓋據漢書柒貳鮑宣傳中「宣既被刑,乃徙之上黨,遂家於長子」之語。既以靚為宣之後裔,故宜雲然。其實此類依托華胄之言,殊不足信,自無待論。而鮑靚之為琅邪人,更不容疑也。至晉書靚傳中靚自稱「本是曲陽李家兒」之曲陽,即後漢書襄楷傳於吉「於曲陽泉水上得神書」之曲陽,章懷注所謂東海之曲陽是也。於此轉可證成靚實為東海人,或琅邪人,皆屬濱海地域,所謂上黨人者,不過自托於子都之後裔而已。近人注晉書以鮑靚傳作東海為誤。又以上黨與曲陽地相近,殆未詳考。(見吳士鑒晉書斠注柒伍鮑靚傳注。)雲笈七簽卷壹佰陸有鮑靚真人傳作陳留人。此較後之說,不如晉書等之足據也。
丹陽許氏
丹陽許氏為南朝最著之天師道世家。據其自稱,為漢順帝司徒汝南平輿許敬之後。敬子光始渡江,居丹陽句容。真誥卷末附有真胄世譜,詳載其世係,然細核之,殊有可疑。蓋真誥貳運象篇第二八月十七日夜保命仙君小茅口授與許長史之文雲:
肇祖植德(即謂七世祖許肇也)。
又壹貳稽神樞第二雲:
亦如子七世祖父許肇字子阿者有賑死之仁,拯饑之德。故令雲蔭流後,陰功垂澤,是以今得有好尚仙真之心者。亦有由而然也。此紫陽真人六月二十日受。
(右一條有掾寫。)
又壹陸闡幽微第二雲:
許肇今為東明公右帥晨。帥晨之任如世間中書監。(許肇字子阿,即長史七代祖司徒敬也。雖有賑救之功,而非陰德,故未蒙受化。既福流後葉,方使上拔,然後為九宮之仙耳。)
又真胄世譜雲:
真誥雲:「長史七世祖肇字子阿有振惠之功。」今檢譜,七世祖名敬,字鴻卿,後漢安帝時為光祿,順帝永建元年拜司徒。(寅恪案,範氏後漢書陸順帝紀雲:永建二年七月光祿勳許敬為司徒。通鑒伍壹亦同。袁宏後漢紀係此事於永建元年。與此同。)名字與真誥不同。未詳所以舛異。
案,許氏家譜與真誥互相舛異。毋寧信真誥為較近真。蓋真誥中托為保命仙君及紫陽真人等對許氏言其祖宗名字,且托為許氏親筆記錄。其事雖不可信,而此點卻不應譌誤也。至家譜則於六朝時往往為寒門攀附華族以作婚宦之資者,尤多所改易。故丹陽許氏確否自汝南南徙,尚不可知。或如葛氏之比,原自琅邪遷來。或如鮑氏之比,本為東海,而自附於上黨,今皆無考。要之,吳地居民本多天師道信徒,許氏既世居丹陽,想其宗教信仰之遺傳必已甚久。又後漢靈帝熹平元年有會稽妖賊許昌起於勾章,自稱陽明皇帝,扇動諸縣,眾以萬數。(見三國誌吳書壹孫堅傳、貳孫策傳裴注東觀漢記、後漢書捌捌臧洪傳及續漢書天文誌等。)許昌既稱妖賊,又以陽明為號,必係天師道,此許氏雖不必與丹陽之許同出一源,要為濱海地域天師道之黨,與三張之徒先後同起者,則無可疑也。
丹陽陶氏
周嘉猷南北史世係表叁丹陽陶氏表雲:
陶隱居弘景,字通明,尤著名於梁代,蓋基之裔也。世係無可考。
案,雲笈七簽壹佰柒有陶弘景從子翊字木羽者所撰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詳載世係。周氏謂無可考者,非也。茲錄取其有關者之語於下:
隱居先生諱弘景,字通明,丹陽人也。宅在白楊巷南岡之東。宋初土斷,仍割秣陵縣西鄉之桐下裏,至今居之。十三世祖超,漢末渡江,始居丹陽。七世祖濬,交州刺史璜之弟,與孫皓俱降晉,拜議郎散騎常侍尚書。祖隆,好學,讀書善寫,兼解藥性,常行拯救為務。父諱貞寶,善槁隸書,家貧,以寫經為業,一紙值價四十。深解藥術。先生尤好五行陰陽,風角炁候,太一遁甲,星曆算數,山川地理,方國所產,及醫方香藥分劑,蟲鳥草木,考校名類,莫不該細。善隸書,不類常式,別作一家,骨體勁媚。
案,陶濬附見晉書伍柒陶璜傳。璜傳雲:「自基至綏四世為交州者五人。」是陶氏一門與南部濱海之地關係至切。匪獨陶氏如是,即鮑靚、葛洪,及孫泰、盧循諸人亦莫不然。豈交廣二州之區域不但丹沙靈藥可為修煉之資,且因鄰近海濱,為道教徒眾所居之地。以有信仰之環境,故其道術之吸收與傳授,較易於距海遼遠之地域歟?觀陶翊之所述,則天師道世家皆通醫藥之術,尤有確證。中國儒家雖稱格物致知,然其所殫精致意者,實僅人與人之關係。而道家則研究人與物之關係。故吾國之醫藥學術之發達出於道教之貢獻為多。其中固有怪誕不經之說,而尚能注意於人與物之關係,較之佛教,實為近於常識人情之宗教。然則道教之所以為中國自造之宗教,而與自印度所輸入之佛教終有區別者,或即在此等處也。
吳興沈氏
宋書壹佰自序(南史伍柒沈約傳同)雲:
初,錢唐人杜子恭(南史作杜炅,字子恭。)通靈,有道術,東土豪家及京邑貴望,竝事之為弟子,執在三之敬。[沈]警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門徒孫泰、泰弟子恩傳其業,警複事之。隆安三年,恩於會稽作亂,自稱征東將軍,三吳皆響應。[警子]穆夫時在會稽,恩以為前部參軍、振武將軍、餘姚令。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恩為劉牢之所破,輔國將軍高素於山陰回踵埭,執穆夫及偽吳郡太守陸瓌之、吳興太守丘尫,並見害,函首送京邑。先是宗人沈預素無士行,為警所疾。至是警聞穆夫預亂,逃藏將免矣。預以告官,警及穆夫、弟仲夫、任夫、預夫、佩夫竝遇害,惟穆夫子淵子、雲子、田子、林子、虔子獲全。
梁書壹叁沈約傳(南史伍柒同)略雲:
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省武康縣)人也。祖林子,宋征虜將軍。因病,夢齊和帝以劍斷其舌,召巫視之,巫言如夢。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稱禪代之事,不由己出。[梁]高祖聞赤章事,大怒,中使譴責者數焉,約懼,遂卒。
案,吳興為濱海地域。沈約為林子之孫,穆夫之曾孫,警之玄孫,累世奉天師道。警、穆夫皆孫恩妖黨。恩敗,幾舉族殉之。據此,則休文受其家傳統信仰之薰習,不言可知。赤章之事即其一例也。請以王獻之事證之。世說新語德行篇(參閱晉書捌拾王羲之傳附王獻之傳及太平禦覽卷陸肆壹引語林)雲:
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同異得失?子敬雲: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劉孝標注引王氏譜曰:獻之娶郗曇女,名道茂。寅恪案,以道茂之名觀之,亦郗氏奉道之旁證。)
案,沈隱侯雖歸命釋迦,平生著述如均聖論,答陶隱居難均聖論,內典序,佛記序,六道相續作佛義,形神論,神不滅論,難範縝神滅論,究竟慈悲論,千僧會願文,舍身願疏,及懺悔文等,(見廣弘明集伍、壹伍、壹玖、貳貳、貳陸、貳捌等。)皆闡明佛教之說。迨其臨終之際,仍用道家上章首過之法。然則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義,始可與言吾國中古文化史也。
又南史叁柒沈慶之傳附僧昭傳雲:
僧昭別名法朗,少事天師道士,常以甲子及甲午日夜,著黃巾,衣褐,醮於私室。時記人吉凶,頗有應驗。自雲為太山錄事,幽司中有所收錄,必僧昭署名。中年為山陰縣。梁武陵王紀為會稽太守,宴坐池亭,蛙鳴聒耳。王曰:殊廢絲竹之聽。僧昭咒厭十許口便息。及日晚,王又曰:欲其複鳴。僧昭曰:王歡已闌,今恣汝鳴。即便喧聒。又嚐校獵,中道而還。左右問其故,答曰:國家有邊事,須還處分。問何以知之,曰:向聞南山虎嘯知耳。俄而使至。複謂人曰:吾昔為幽司所使,實為煩碎,今已自解。乃開匣出黃紙書,上有一大字,字不可識。曰:教分判如此。及太清初,謂親知曰:明年海內喪亂,生靈十不一存,乃苦求東歸。既不獲許,及亂,百口皆殲。
寅恪案,此吳興沈氏世事天師道之又一確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