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善於總結經驗,推動製度創新

創新就是要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深化改革不僅有思想障礙,需思想解放來解決,還有深層的利益障礙,需要創設必需的製度,確保有效製約。

回顧我們黨解放思想的曆程,不難發現,每次解放思想都促進了製度建設,每次解放思想的成果最終都體現在製度建設上。可以說,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成功首先體現在製度創新上,同時以創新的製度將思想解放的成果鞏固下來。30多年過去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也是不斷推行新製度的過程,從製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過程。

伴隨經濟社會發展,改革繼續向縱深發展,我們麵臨著新的曆史機遇,對於製度創新的要求也在發生相應變化。當今世界,市場經濟仍然是一種發展中的體製形態,所謂“完善的市場經濟”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都隻是相對的。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帶來新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引起了投資方式、市場交易方式、企業組織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使各國經濟更為廣泛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原有的管理經濟的方式、體製和政策正麵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傳統市場經濟國家也存在著體製機製落後和僵化的問題,也要尋求變革和創新。

典型案例

分粥規則

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他的名作《正義論》裏,講了一個“分粥規則”故事,反映出製度創新、體製創新的重要性。

羅爾斯把社會財富比作一鍋粥,由一群人來分,可能有以下幾種分粥的辦法:

第一種製度: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但是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又換一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裏的粥最多。

第二種製度:指定一個分粥人士和一名監督人士。起初比較公平,但到後來分粥人士與監督人士從互相製約走向“互相合作”,於是總是分粥人士與監督人士分的粥最多。

第三種製度: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樣等於承認了個人有為自己多分粥的權力,同時又給予了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粥的機會。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隻有一天吃得飽而且有剩餘,其餘六天都饑餓難挨。這種方法不僅不能消除不公平,而且還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第四種製度:大家民主選舉一個信得過的人主持分粥。這位品德屬於上乘的人開始一段時期還能做到公平分粥,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就有意識地為自己和向自己溜須拍馬的人多分。這樣一來分粥又變得不公平了。

第五種製度:靠民主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民主監督和製約機製。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於監督委員會經常提出各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分粥完畢時粥早就涼了。久而久之,大家認為這種製度效率太低。

以上五種製度經過嚐試,證明都不十分科學。怎麽辦呢?經過反複討論,又開始實行另一種新製度: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後一個領粥。這種新製度開始實行後,每個人碗裏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因為每個主持分粥的人都知道,如果每個碗裏的粥不相同,他無疑將“享用”那份最少的。

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妥善處理各方麵的利益關係,真正做到公平正義?必須依靠製度創新,在健全製度、體製、機製方麵下功夫。鄧小平同誌說過:“製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好的製度要做到有創新精神,清晰

而精妙,廉潔又高效。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宏觀調控體係,完善開放型經濟體係,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實現科學發展,需要良好的製度基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製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在這個階段,改革的難度加大了。我們既要繼續推進改革,解決體製上的一些亟須攻克的難題,又要維護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兩者不可偏廢。如果不能繼續深化改革,就會導致經濟徘徊不前,積累更多的社會問題;如果隻關注改革的推進,忽視社會矛盾的化解,又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由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比過去大大增多。群眾關注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主要集中在下崗失業、房屋拆遷、貧富差距、環境保護、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得不好,極易損害群眾利益,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因而,如何著力解決影響實現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乃是當前直至今後一個時期內的重要戰略任務。領導幹部應當正視現實,化解矛盾,尤其是要通過加強製度建設建立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科學發展的長效機製。因此,製度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基礎。

製度創新將貫穿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麵。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製改革中,如何改進政績考核指標體係和機製,使政府在GDP指標之外更多地關注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其次,在財稅體製的改革中,如何與幹部的政績考核方式的改進相適應,比如,要求某個區域更多地關注生態保護,應當在財稅政策上形成怎樣的必要補償機製。再次,在當前和今後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仍將麵對資源約束增強、要素成本上升、總量規模擴大等新特點,如何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既立足於本地資源供給,又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最後,麵對大量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和城鎮生活,怎樣合理分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又是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主要任務。基本完成這一任務,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這段時期,如何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為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如何平穩而有序地引導農民進入城鎮,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避免國際上曾經出現過的城市兩極分化現象;如何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保護而不是損害農民利益,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機製,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形成一係列立足國情的製度和政策。

過去30多年改革發展靠的是製度創新,未來的改革發展還是需要製度創新。發展無止境,解放思想無止境,隻有堅持解放思想,堅持製度創新,才能不斷解決改革發展中碰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當然,正確的認識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製度的建立和完善,有賴於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有賴於改革的深化。因此,必須認識製度建設的長期性,要通過繼續進行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等的改革和創新,及時推進社會體製的改革和創新。

案例精研

“李鐵人”治窮記

他曾是全縣最年輕的後備幹部,卻毅然選擇了扶貧崗位,一幹就是13年,如今成了最年長的正科級幹部。

13年來,他幫助縣裏的53個貧困村發展經濟,全縣貧困人口由2002年的8萬人銳減到2016年底的6045人,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0

2年的580元增加到10160元。

他就是綏濱縣扶貧辦主任李華林,當地老百姓深情地稱他“李鐵人”。

“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運行10年來,全縣村級互助資金協會已由最初2個發展到現在的41個;運行資金也由當初87.2萬元猛增到4980萬元。現在每年平均為貧困戶辦理貸款2650戶……

“多虧了‘草根銀行’,要不咱哪能脫了貧!”綏濱縣向日村66歲的劉永全深有感觸,以前家裏窮,想幹啥沒本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劉永全說的“草根銀行”,就是2006年設立的“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經過十年的發展,在李華林的手裏運轉成了百姓心中的“草根銀行”。連續兩年劉永全得到了互助金的幫助,脫了貧。

綏濱縣13.5萬人,其中貧困人口有6.4萬,脫貧任務艱巨。2006年,綏濱成為全國互助資金試點縣,這讓想致富又缺資金的農民看到了希望。

新事物的出現難免會讓人們心存疑慮。“我們入股,成本收不回來咋辦?”“會不會搞非法集資?”“自己的錢被村幹部花了咋辦?”……

麵對眾多質疑的目光,作為“操刀人”李華林並沒有退縮。他堅信,隻要能讓農民脫貧再難他也要試。

為消除農民困惑,李華林帶領縣扶貧辦的同事們在試點村駐村,在一個個農家院子裏架起小黑板,圖文並茂、簡單明了地給群眾答疑解惑。

在綏濱縣辦事大廳,有專門的互助資金服務窗口,很專業、把關嚴,農民把錢放這兒放心。隨著試點經驗不斷推廣,綏濱縣越來越多的農民接受了自己的“草根銀行”。

所謂互助資金,就是財政投入一定扶貧資金,與農戶自有資金放在一起,由農民自己管、自己用,在協會內滾動使用。農戶發展生產需要資金,可以通過協會借款,到期歸還本息;不用錢的農戶,年終可獲得利息。

得到農民認可,李華林開始琢磨了,農民把互助金看成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不能讓農民傷心。如何讓互助金健康長久運行?李華林帶領他的兄弟們研究出了“四權分離”管理機製。

在實踐中,李華林總結出一套辦法:互助小組資金使用權與管理權分離;互助協會資金管理權與使用權分離;政府部門監管權與管理權分離,當協會資本金少於50%時,啟動退出機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新機製像給互助金戴上了“緊箍”,綏濱縣嚴格執行“五不準”製度:不準行政命令,堅持農民自願;不準吸儲,入會會員股金與扶貧資金1∶1限額;不準出村,互助金隻能在村內使用;不準高息,隻能用於發展生產,借款費率最高不得超過1分;不準個人或集體非法占有財政扶貧資金。

保障資金安全,縣裏設立互助資金總協會,各試點村設分會,總協會及時指導、服務、監督。各村按照“組借組還,整借整還,一年一還”模式管理,村民向村小組長申請借款,然後小組向互助協會借款、還款,村組成員相互擔保、共擔風險。這樣不僅簡化了手續,也為村民“自己睜大眼睛看好自己的錢”提供了保障。

探索扶貧新機製。在向日村和聯合村,全體會員協商,利用200萬元互助金集中購置種子、化肥等農資,提高了議價能力,一次性節省生產成本20萬元,其他村屯看到好處紛紛效仿。

有了互助資金,農民自辦的各種“小生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些“能人”的產業逐步成長壯大起來。

李華林深有感觸地說:“貧困戶脫貧需要一個過程,互助資金是依靠基層組織建立起來的,是一種長效扶貧機製和精準扶貧手段,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為造血式扶貧探索了一條新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