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構建公共服務型領導班子

領導幹部既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者、執行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又是公共權力的最直接也是最具體的行使者。因此,建設服務型政府,提供高效能的公共服務,就需要構建一個公共服務型的領導班子。

目前,有的領導班子公共責任感不強、公共服務意識較差、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不高,導致政府職能“越位”“錯位”和“缺位”的現象突出,出現決策機製不健全,行政執行不力等現象。

公共服務型領導班子應該是一個為民服務的領導班子。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具體體現,實現“以物為本”的傳統發展觀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轉變。領導班子成員和黨員幹部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權力觀、利益觀、政績觀,從思想上把當官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把權力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增強做好公共服務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公共服務型領導班子應該是一個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凝聚力是領導班子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個班子形象與活力的具體體現,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的關鍵要素,也是做好公共服務工作的迫切需要。提高班子的凝聚力,要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團結協作,在團結協作的過程中堅持原則,保證領導班子的工作合力不偏離正確的方向。領導班子的班長要帶頭堅持和執行民主集中製,絕不能搞家長製。要客觀看待和對待領導班子成員中的個體差異,以寬容的精神求大同,存小異,讓領導班子成員的能力、經驗、專業、文化和性格互補。在領導班子內部做到互相支持不爭權、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尊重不發難、互相補台不拆台、互相配合不推諉,真正形成一個堅強有力而又和諧的領導集體。

公共服務型領導班子應該是一個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領導班子要搞好公共服務,就要做到開拓創新。一是思路要創新。思路決定工作的優劣乃至成敗。通過創新思維,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知識,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二是管理要創新。增強科學管理意識,運用現代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推進管理科學化。根據形勢和任務、根據幹部群眾的思想和工作實際,不斷改革、完善領導方式、方法。三是機製要創新。要高度重視和積極發揮機製創新對工作的帶動、推進作用。

公共服務型領導班子應該是一個求真務實的領導班子。“三分戰略,七分執行。”思路再好,如果不付諸實施、不執行到位,終將是紙上談兵。工作部署上要製定科學、有力、可行、有效抓落實的係列方案,明確責任落實要求。各項工作落實的進程如何、落實得好與不好,領導班子及其成員要及時了解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要加大工作督察力度,既要注意年終實現獎罰,更要注意在落實進程中通過表揚與批評、匯報與講評、樹立先

進與解剖落後等方式,增強各部門和全體幹部抓落實、投身於落實的工作責任心和自覺性。

公共服務型領導班子應該是一個公道正派的領導班子。領導班子要把維護公平公正貫穿工作的始終,帶頭依法嚴格公平公正辦事,帶頭規範執法、執紀、執規,帶頭排除幹擾,帶頭抵製各種歪風邪氣,旗幟鮮明地支持和鼓勵公平公正的行為。要公平公正地選人用人。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全麵正確地執行黨的幹部路線和幹部政策,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要公平公正地待人處事。領導班子及其成員要一身正氣,不搞團夥親疏,不搞拉幫結派。

公共服務型領導班子應該是一個廉潔自律的領導班子。一是要提高“免疫力”,就是要提高抵禦各種消極、腐敗思想侵蝕的能力。保持廉潔自律的好品行,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經得住考驗。二是要正確對待監督,自覺接受監督。要認識到加強監督是對幹部最大的愛護,自覺接受監督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自覺接受監督也是領導幹部政治上成熟的主要標誌之一。三是要靠建立完善的規章製度來遏製腐敗。四是要靠查辦案件來治理腐敗。對領導幹部的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等違法違紀行為,要毫不手軟地依法依紀予以嚴肅處理,以增強教育的說服力、製度的約束力和監督的威懾力。

案例精研

治沙造林 造福百姓

每逢清明、七一等節日,福建東山縣的百姓都會自發來到穀文昌的雕像前,用民間最隆重的禮節祭拜他們敬愛的“穀公”。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位人民的好縣委書記仍然活在人們心中。

穀文昌,又名穀成栓,1915年出生於河南林縣南灣村一戶貧農家庭,是家中的次子,小時候隻上過幾個月私塾就被迫去放牛,跟著別人上山打石頭。和許許多多農民一樣,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擺脫貧窮奴役的強烈願望前,穀文昌作出了選擇:1943年,穀文昌參加村農民抗日救國會,不久擔任村農會主席;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地早期黨員之一;1945年,擔任抗日民主政府林北縣第七區區長,3年後擔任區委書記;1949年,被編入南下幹部長江支隊第五大隊三中隊五小隊,任小隊長。

1950年,穀文昌隨軍解放東山縣,曆任城關區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縣長,1955年起任縣委書記。在東山的14年裏,穀文昌大部分時間都在跑基層,群眾想什麽,盼什麽,他就帶領群眾幹什麽。

東山島位於福建南部,與台灣島最近的距離不過幾十海裏。1950年5月,解放前夕的東山島遭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兵災”:潰敗的國民黨殘餘部隊從東山抓走了4700多名青壯丁去台灣。這些人的家屬、姻親、朋友遍及全島。一方麵是失去親人

的老幼婦孺,一方麵是階級鬥爭的急風暴雨,如何對待他們成為一道難題。

在縣委會上,穀文昌闡明了自己的看法:共產黨員要敢於麵對實際,對人民負責。最終,中共東山縣委邁出了審慎而勇敢的一步:創造性地把“敵偽家屬”改成“兵災家屬”。

解決了“兵災”問題,穀文昌又直麵“天災”的挑戰。當時,東山縣的風、沙、旱、澇災害嚴重,尤其是風沙肆虐,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間吞沒了10多個村莊、1000多座房屋、3萬多畝農田,許多百姓不得不扶老攜幼外出討飯。麵對多災多難的百姓,穀文昌撂下了一句話,共產黨不為民造福,來這裏幹什麽?經過多次討論,縣委的思想統一了:“挖掉東山窮根,必先製服風沙。”

在一個個飛沙走石的日子裏,穀文昌帶著幹部探風口,查沙丘,走遍了東山412個山頭,又走村串戶和幹部、群眾促膝長談。經過調研和討論,縣裏製定了“築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雖然這塊貧瘠的土地好像與樹木為敵,種什麽什麽都活不了,但穀文昌沒有泄氣,在科學調研的基礎上,他指天為誓:“不製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偶然得知廣東電白縣在沙灘上成功種植木麻黃的消息,穀文昌立刻派人從電白縣背回了樹種。1958年,縣委向全縣軍民發出號召:“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山。”幾經波折,木麻黃在東山紮下了根。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沙島”東山舊貌換新顏。

在東山人的心目中,穀文昌帶領百姓植樹造林八萬兩千多畝,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頭等大事,改變了東山千百年來惡性循環的生態環境,是非常大的貢獻,但最重要的,穀文昌樹立了這樣的榜樣:始終把百姓放在心上,一切從人民的需要出發。

縣裏財政困難,穀文昌圍海造田,興修鹽場;海島幹旱,他率領人民興修水利;百姓交通不便,他開辟了幾十裏的公路,築造了幾千米海堤;東山沒有文娛場所,他多方籌資建起了劇場、影院;為了讓群眾聽到廣播,他親自出麵請鹽場讚助,東山成了當時福建省第一個村村通廣播的縣……

離開東山後,穀文昌曆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龍溪地區林業局局長、農辦主任等職務,卻始終保持著農民本色。

1981年1月,66歲的穀文昌因患癌症永遠停止了呼吸。離世前,他表達了最後的心願:“把我送回東山,東山是我的家。”

“不製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如今,這個製服了風沙的人,他的骨灰就安葬在赤山林場,這是他在東山最早開辟的造林基地。

如今,“先拜穀公,後拜祖宗”成了東山老百姓的一個習俗。每年清明節,東山百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穀文昌墓前祭掃。他們說,穀文昌心中有人民,今天東山人民心中就有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