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兼顧各方麵工作,實現綜合平衡

兼顧各方、綜合平衡,就是領導幹部要對各項工作的各個方麵統籌兼顧,作出全麵合理的安排。大至國民經濟,小至一個部門、企業或一項業務工作,都需要綜合平衡。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深刻認識到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中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關係,既善於調動各方麵發展的積極性,鼓勵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又努力實現均衡發展,注重發展的協調性和穩定性。領導幹部在工作中既要照顧到方方麵麵,又應抓住中心環節,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齊頭並進,要對全社會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使社會生產和需要之間,社會再生產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之間做到基本平衡,互相銜接,按比例協調發展。

早在1954年6月,陳雲同誌就在《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幾點說明》中,明確地提出了“綜合平衡”思想。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國民經濟許多重大比例關係的失衡,使陳雲同誌更深刻地認識到:“按比例是客觀規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以後再不要隻想到鋼了,應該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全麵安排。”1962年3月7日,陳雲同誌在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所謂綜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個部門都不能離開別的部門。……搞經濟不講綜合平衡,就寸步難行。”

典型案例

周恩來的綜合平衡觀

20世紀50年代,蘇聯幫助中國設計了多個工業項目。當時的各個部門都希望能夠提早建成,他們紛紛上報國務院,都希望盡快批準。周恩來總理批閱了這些申請,指出這種想法有點可笑。他告誡說,蘇聯設計的項目,要分清哪幾種快上,對我們有好處;哪幾種快上,會給我們背上包袱。他舉例說,汽車廠生產量大了,就要進口器材,同時要供應很多的汽油,這就要花外匯。現在汽油沒有那麽多,就要減少汽車產量,更不能再建汽車廠。還有,鋁加工廠和機械廠,軍工部門有的民用工業部門可以不搞,可以結合起來共用,現在和平時期可以用作普遍的民用機械生產。

1961年是三年自然災害的最後一年。這年年初,周恩來主持製定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其中以“調整”為中心,就是調整宏觀經濟上的重大比例失調,以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序確立新的綜合平衡。他在闡述這一方針時通俗地將其解釋成“堅決退夠,留有餘地,重點調整,打殲滅戰”。他又說高指標幾年了,這次允許我們試一試低指標,低了怕什麽?超產麽,如果低錯了,我們承認錯誤就是了。明年調低速度,這決不是什麽消極的措施。這是為了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之後,使我們的經濟工作有更大的改進,是我們主動搞的有計劃的“馬鞍形”。

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並使其得到不斷完善。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統籌兼顧。黨的十八大強調,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麵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各方麵利益關係,充分調動各方麵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對我們黨關於發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新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係的集合體,體現著辯證思維和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論。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

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深刻認識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深刻認識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深刻認識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深刻認識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當然,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兼顧各方、綜合平衡,已經突破了經濟建設領域,作為發展的一種觀念、一種做法提了出來。領導幹部麵對各項工作,不僅要在經濟建設領域內兼顧各方,實現綜合平衡,更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麵的工作中做到兼顧各方,實現綜合平衡。

案例精研

《隆中對》中的全局觀

《隆中對》載於《三國誌·諸葛亮傳》,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首次會見劉備時縱論天下大勢和統一國家根本大計的一席談話,為中國古代一篇重要曆史文獻,對現代領導幹部培養全局觀念、增強戰略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當時,曹操、袁紹、孫權、劉表、劉璋等各據一方,長期混戰,特別是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了北方,欲揮師吞並江南。而劉備雖有匡扶漢室之雄心,但自起兵二十多年來,屢遭慘敗,竟無立錐之地,寄居於劉表轄下的新野。為擺脫困境,進而統一天下,劉備親至隆中,三顧茅廬,向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訪賢問計。諸葛亮高屋建瓴,對形勢進行了精辟而深刻的分析,提出了既高瞻遠矚而又切實可行的對策,成為劉備爭奪天下的總方針。

諸葛亮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視角,綜合分析了劉備所處的大環境和他的優勢與劣勢。他指出,劉備具有三大有利條件:天時—荊州之主劉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劉備可圖之。地利—“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劉備取此戰略要地,定能處於有利地位;“益州隆塞,沃野千裏”,也應用作進一步發展的基地。人和—劉備乃“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而劉備所暫時依附的“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這為劉備取其而代之極為有利。

同時,諸葛亮也指出,劉備亦有三個不利因素:首先,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有政治優勢;軍事勢力強大,“已擁百萬之眾”;而且他知人善任,謀略出眾,“此誠不可與爭鋒”。其次,“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再次,劉備當時連根據地都沒有,寄人籬下,隻有兵力幾千人,與曹操、孫權相比,兵弱勢微,一時難以取勝。根據這種形勢,諸葛亮權衡利弊,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方案:第一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作為根據地;同時“內修政理”,革新政治,積蓄力量;並“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搞好民族關係,以穩定後方;對外應“結好孫權”,孤立曹操,爭取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二步,一旦時機成熟,“天下有變”,則兩路出兵,“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北定中原,“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一深謀遠慮、膽識超群而又切實可行的戰略方針被劉備采納後,不久即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而後來劉備之所以未能統一天下,乃由於關羽、劉備違背和破壞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聯孫抗曹的根本大計。

“隆中對”之所以載譽後世,成為中國曆史上宏觀決策的典範,突出體現在諸葛亮的俯瞰全局的眼光和傑出的戰略思維能力。那麽,當代領導幹部從中可以獲得那些啟示呢?

首先,全局觀念的切入點是從大看小。大是係統,是全局;小

是要素,是局部。從大看小就是要放眼整體,總攬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處理全局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關係。這是戰略思維的一個重要原則。“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正是由於諸葛亮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大的方麵著眼,對各集團勢力的消長情況和變化趨勢進行了中肯、精辟的分析,才為劉備確立了“建基西川,聯吳抗曹”的正確方略。今天,作為各地區各部門的領導幹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樹立全局觀念,深刻了解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善於把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與大局聯係起來,根據大局做好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當本地區本部門的舉措和利益與國家大局發生矛盾的時候,必須服從大局,堅決防止和克服本位主義與地方保護主義。就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而言,也有一個用係統思維總攬全局的問題。要善於進行整體謀劃,從大局著眼考慮問題,在紛繁複雜的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注意於那些有關全局和重要的關節”。否則,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偏於一隅,顧此失彼,必然因小失大,貽誤全局。

其次,全局觀念要求從長看短。長就是未來,短就是當前。從長看短就是麵向未來看現在,用長遠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來對待眼前和現實的問題,而不能鼠目寸光,就事論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既能以冷靜的態度審視當前,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近期目標,又能以戰略的眼光放眼未來,預測局勢的發展趨向,製定宏偉的遠期目標,從而將現實所做的一切置於長遠的戰略方針之下,以長遠規劃指導和統領當前,以當前的一步步努力去實現長遠。所以,“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應該成為現代領導幹部戰略思維的主要價值取向,鄧小平同誌在這方麵為我們作出了光輝的榜樣。各地方、各部門的領導幹部,在考慮問題、處理工作、製定政策時,也要有這個頭腦,做一切事情,都要有戰略目標和長遠考慮,把當前的工作與長遠目標聯係起來。為了長遠的、未來的發展,必要時可以舍棄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所謂“為了一躍而後退”“退一步進兩步”“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把今天的發展與明天的發展聯係起來,避免由於今天的發展而使明天的發展喪失必要的條件。而某些領導幹部為追求急功近利,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既是缺乏戰略思維的短期行為,也是對國家和人民不負責任的表現。

再次,戰略思維的著重點是正負兼顧。所謂正負兼顧,就是既要看到麵臨的有利條件、擁有的優勢和決策帶來的效益,又要看到麵臨的不利條件、劣勢和決策後帶來的負麵效應。所以必須堅持辯證的思維方式,全麵客觀地認識和處理問題。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對當時各主要集團的優勢與劣勢、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進行了綜合分析,並據此為劉備集團製定了依靠誰、聯合誰、打擊誰的戰略方針,是辯證思維在戰略決策中的集中體現。而我們有些領導幹部作決策、辦事情,不能全麵地權衡得失利弊,或隻見其利不見其害,或隻見其害不見其利,結果總是跌不完的跟頭、交不完的“學費”。

最後,全局觀念要求統籌兼顧。所謂統籌兼顧,就是既要考慮所要做的事情本身,又要考慮它所涉及的相關因素。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它們都處在普遍聯係之中,相互作用,相互製約,影響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因此領導幹部隻有善於多向思維,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做到統籌兼顧,才能真正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作出正確決策。諸葛亮的隆中決策方案,就是全麵考慮了當時政治、軍事、經濟、地理、人事等各方麵因素。如“挾天子而令諸侯”“內修政理”是政治因素;“利盡南海”“沃野千裏”是經濟因素;“擁百萬之眾”是軍事因素;“北據”“東連”“西通”以及“國險”“險塞”“岩阻”是交通地理因素;“人謀”“信義”“明君”“智能之土地”是人事因素,等等。在二十一世紀,決策所涉及的相關因素更多、更複雜多變,若仍習慣於單向思維,搞單打一,那就非失敗不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