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之士,他們有自己的驕傲,甚至敢於對君主表示自己的驕傲。而那些不賢明的君主,也會對有道之士表示自己的驕傲。如果雙方都以驕傲相對,那什麽時候才能相互理解呢?這就像儒墨兩家的爭論,以及齊楚兩國的服飾差異一樣,彼此難以理解和接受。但是,賢明的君主卻不會這樣做。即使有道之士對他們表示驕傲,他們也會更加尊重這些士人。這樣,士人自然就會歸附於他們。士人所歸附的君主,就能成為天下的帝王。

接下來,原文描述了得道之人的品質。他們即使貴為天子,也不會驕傲自大;即使富有天下,也不會炫耀自己的財富;即使身處卑微,也不會因此而沮喪;即使貧窮無依,也不會感到恐懼。他們的內心堅定,對自己的信念毫不懷疑,他們遵循陰陽的變化,他們的心誌高遠,深不可測。他們堅守自己的節操,不會輕易改變。他們對待事物公正無私,不會自以為是。他們恥於使用智巧,輕視世俗的毀譽。他們遵循天道,以德行為行動準則,以道為宗旨。他們的精神充溢天地,無窮無盡,他們的神靈覆蓋宇宙,無邊無際。他們的存在,既無始又無終,既無門又無端,既無源又無流。他們的大無外,小無內,這就是最為貴重的存在。

有道之士如果達到這樣的境界,即使是五帝也不能與他們為友,三王也不能成為他們的老師。隻有去掉帝王的色彩,才能接近他們。比如堯帝,他是天子,但他對得道的善綣卻十分尊重,甚至北麵而問。這是因為善綣的德行和智慧都超過了堯帝,所以堯帝才會如此尊重他。這就是最為公正的態度。隻有真正公正的人,才能尊重賢人。

再比如周公旦,他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曾經在窮巷之中,甕牖之下拜訪了七十位賢人。文王開始這個事業,武王繼續這個事業,但都沒有完成。最後是周公旦輔佐年少的成王完成了這個事業。所以說,成王不僅是以身下士,更是尊重賢人,才能完成這樣的偉業。

齊桓公去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都沒有見到。他的隨從說:“您是萬乘之主,去見一個布衣之士,一天去了三次都沒有見到,可以停止了。”但齊桓公說:“不對。士人如果輕視祿位,自然就會輕視他們的君主。如果君主輕視霸王之業,也會輕視他們的士人。即使稷輕視祿位,我怎麽敢輕視霸王之業呢?”於是繼續去見稷,不能停止。雖然齊桓公的內行(品德)有許多被人指責的地方,但他的這種尊重士人的態度,還是值得稱讚的。如果真的能實踐這種理論,並且修養自己的內行,那麽成就王業就不難了。

子產作為鄭國的相國,去見壺丘子林時,與他的弟子們坐在一起,按照年齡來排列座位。這就是他把自己的相國身份放在一邊的表現。他能夠治理萬乘之國,卻能夠不把它放在心上;他能夠謀劃國家大事,卻能夠以平常心與人交往。這種境界隻有子產才能達到。所以他在鄭國做了十八年的相國隻處罰了三個人殺了兩個人。他對於桃李等小事物都不會去幹涉;對於錐刀等小利益也不會去貪圖。

魏文侯去見段幹木時站得疲倦了也不敢休息。回來後去見翟黃時卻坐在堂上與他說話。翟黃不高興地說:“段幹木不肯做官也不肯接受俸祿;而您現在想讓我做官就給相位想讓我接受俸祿就給上卿。我既接受了您的實惠又要求您按照禮節來對待我那豈不是太難為您了嗎?”魏文侯說:“賢明的君主蓄養人才時對於那些不肯接受實惠的人就要用禮節來對待他們。”所以說禮待士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節製自己的欲望欲望節製了那麽命令就能得到執行了。魏文侯可以說是一個善於禮待士人的君主了。由於他善於禮待士人所以他在南麵戰勝了楚國在東麵戰勝了齊國俘虜了齊侯獻給天子天子因此賞賜魏文侯以上卿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