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亂局、存亡續絕、安危強弱,都必須要遇到合適的時機,然後才能成功。不是隻有一個因素就能決定的。比如,桀和紂雖然不賢明,但他們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遇到了商湯和周武王。遇到商湯和周武王,這是天意,不是桀和紂本身不賢明導致的。同樣,商湯和周武王雖然賢明,但他們之所以能稱王,是因為遇到了桀和紂。這也是天意,不是商湯和周武王本身賢明就能達到的。如果桀和紂沒有遇到商湯和周武王,他們未必會滅亡;同樣,如果商湯和周武王沒有遇到桀和紂,他們也未必能稱王。這就像是一個好的農夫,雖然懂得如何耕作,但未必能豐收,豐收需要遇到合適的雨水。遇到合適的雨水,這是天地自然的事情,不是農夫自己能決定的。

越國遇到了大饑荒,越王很害怕,就召來範蠡商量對策。範蠡說:“大王不用過於擔心,現在的饑荒對越國來說是福,對吳國來說是禍。吳國很富有,他們的國王年輕、智慧少、才能輕,喜歡追求眼前的名聲,不考慮後患。如果大王用重金和謙卑的言辭向吳國請求購買糧食,那麽糧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了糧食,越國最終就一定能戰勝吳國,大王還有什麽可擔心的呢?”越王說:“好!”於是就派人向吳國請求購買糧食。吳王打算給越國糧食,但伍子胥進諫說:“不能給!吳國和越國接壤,道路相通,是仇敵之國。如果不是吳國滅掉越國,就是越國滅掉吳國。如果給了越國糧食,就是幫助我們的仇敵。吳國的財富會耗盡,人民會恐慌,後悔就來不及了。不如不給他們糧食而攻打他們,這才是正確的策略。”但吳王說:“不對。我聽說,仁義之師不攻打已經臣服的國家,仁愛的人會救濟饑餓的人。現在越國已經臣服了,我們如果攻打他們,就不是仁義之師;看到他們饑餓而不救濟,也不是仁愛的行為。不仁不義,即使得到了十個越國,我也不願意。”於是就給了越國糧食。不出三年,吳國也遇到了饑荒。吳王派人向越國請求購買糧食,越王不給,反而攻打了吳國,吳王夫差被擒。

楚王想要攻取息國和蔡國,就先假裝和蔡侯友好,並和他商量說:“我想要得到息國,怎麽辦?”蔡侯說:“息國的夫人是我的妻子的姨母。我請她和息侯一起來我這裏赴宴,大王你也一起來,然後趁機襲擊息侯。”楚王說:“好。”於是就和蔡侯一起以赴宴為名進入息國,趁機襲擊並占領了息國。然後又回到蔡國,也占領了蔡國。

趙簡子生病時,召來太子並告訴他:“我死後已經安葬完畢,你要穿著喪服登上夏屋山遠望。”太子恭敬地答應了。趙簡子死後,已經安葬完畢,太子穿著喪服召來大臣並告訴他們:“我想要登上夏屋山遠望。”大臣們都勸諫說:“穿著喪服去遊玩是不可以的。”但太子說:“這是先君的命令,我不敢違背。”於是就登上了夏屋山遠望代國的風俗,覺得非常快樂。太子說:“先君一定是想要用這種方式來教導我。”回來後就開始考慮如何取代代國。他先和代國交好,然後因為代君喜歡美色,就請求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他。代君答應了。姐姐去了代國後,太子就和代國更加友好了。後來太子用計策在馬郡引誘代君前來赴宴並殺死了他,然後趁機占領了代國。太子的姐姐聽到消息後自殺了。所以趙氏至今還有刺笄之證和反鬥之號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