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查閱古代的記載,會發現三王的輔佐大臣,他們的名聲都非常顯赫,實際上他們的地位也都非常穩固,這是因為他們的功勞非常大。《詩經》上說:“有雲聚集,興雲密布。雨水滋潤公田,也波及私田。”三王的輔佐大臣都能把公家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同時也能顧及到自己的私人利益。然而,那些平庸君主的輔佐大臣,他們追求名聲和實際利益的欲望與三王的輔佐大臣是相同的,但他們的名聲卻都遭到了侮辱,實際地位也都岌岌可危,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公心。他們都擔心自己的地位在國內不夠尊貴,而不擔心自己的君主在天下不夠尊貴;他們都擔心自己的家庭不夠富裕,而不擔心自己的國家不夠強大。這就是為什麽他們越是追求榮耀,卻越是受到侮辱;越是追求安定,卻越是陷入危險。安危榮辱的根本在於君主,君主的根本在於宗廟,宗廟的根本在於人民,而人民的治亂則在於官員。《易經》上說:“回歸自然之道,何錯之有?吉祥。”這是說,如果本質上沒有區別,那麽行動起來就很容易獲得好的結果。然而,現在的官員卻常常荒廢政務,貪婪財物,雖然接近君主卻不敢進諫,率領軍隊卻怯懦無能。這樣的人卻還期望得到君主的厚待,豈不是很難嗎?
現在如果有人在這裏,他注重修養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卻被人認為可恥,他麵對財物能夠廉潔自守卻被人認為是為了自己。如果這樣的人都能富裕起來,那麽不是靠偷盜就是靠其他不正當的手段了。因此,榮耀和財富並不是自己來的,而是靠功勞和貢獻得來的。現在有些人的功勞和貢獻很少,卻期望得到很多,這是欺騙;沒有功勞和貢獻卻追求榮耀和財富,這是詐騙。欺騙和詐騙的道路,是君子所不走的。人們常常議論說:“如果君主任用我,那麽國家就一定沒有憂患。”然而,任用自己的人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真才實學。如果自己還有不足之處,那麽怎麽能在國家中任用自己而沒有憂患呢?自己所能控製的隻是自己;放棄自己所能控製的而去爭奪自己所不能控製的,這是荒謬的。雖然還沒有得到治理國家和官員的機會,但可以先從內事父母、外交朋友開始做起。這些事情是一定可以做好的。如果一個人連侍奉父母都不孝順、結交朋友都不真誠,那麽他還沒有得到的東西又怎麽能做得好呢?因此,在評價一個人時,不要看他還沒有得到的東西,而要看他已經得到的東西,這樣就可以推斷出他還沒有得到的東西了。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必須先展現自己的能力,然後才能被任用;必須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然後才能被接受。即使君主給予過多的賞賜,臣子也不能隨意接受。《大雅》上說:“上帝降臨你的身邊,不要改變你的心意。”這是說忠臣的行為應該是堅定不移的。這種解釋體現在鄭國君主詢問被瞻的意義時,以及薄疑回答衛嗣君關於無重稅的問題時。這兩位士人都接近於了解事物的本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