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大禹在洗頭時,常常三次停下來握住自己散落的頭發;在吃飯時,也是三次站起來。這是因為他對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非常尊重,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當一個人明白自己的不足時,他就不會與外界爭強好勝了。他會以愉快、平和的心態來對待一切,讓別人能夠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想法;他會順其自然地引導別人,讓他們自己說出他們的觀點。然而,亡國的君主卻恰恰相反,他們自以為很聰明,而看不起別人。看不起別人,那些進言的人就不會全力以赴地提出他們的看法,而聽眾也會因為自滿而得不到真正的教益。即使他們擁有了整個天下,又有什麽用呢?這就像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混亂中尋找安定,在毀滅中尋找成功,在危險中尋找安寧一樣困難。因此,殷朝和周朝都滅亡了,比幹也死了,這些都是因為他們違背了這些原則,而不能成就大事。所以,作為君主,他們的性格中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猜疑,而且往往對自己不疑的人和事卻過於自信;他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能夠保持謹慎,但對自己已經了解的事情卻過於自信。因此,即使對自己不疑的事情,即使對自己已經了解的事情,也必須用法律來審查,用量度來衡量,用事實來驗證。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是非不分,舉措失誤。

堯是如何得到賢士舜並試用他的呢?舜又是如何得到賢士禹並試用他的呢?他們隻是通過聽聞來了解他們而已。而這種通過聽聞來了解人的方法,正是反映了人的本性和生命的真實情況。然而,現在那些迷惑的人,他們既不懂得反映人的本性和生命的真實情況,也不懂得觀察五帝三王是如何成功的。那麽,他們怎麽知道自己所處的時代不行呢?他們怎麽知道自己趕不上別人呢?最高明的人是能夠自知之明的人,其次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如果不知道就問問題,如果不會做就學習。《周箴》說:“隻要自己努力學習,德行就不會衰老。”學習賢人的知識和經驗,向賢人請教問題,這正是夏、商、周三代能夠昌盛的原因。然而,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那麽他就會成為各種禍害的根源。名聲不是憑空而立的,功業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成就的,國家也不是憑空而存在的,它們都必須有賢人的輔佐。賢人的道路是深奧難懂的,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是微妙難見的。因此,如果我們看到賢人而不尊敬他們,那麽我們就不會在內心對他們保持警惕;如果我們不保持警惕,那麽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就不會深入;如果我們不深入了解賢人的言論和行為,那麽就沒有比這更大的不祥了。

如果君主賢明,世道太平,那麽賢人就會在上位;如果君主不肖,世道混亂,那麽賢人就會在下位。現在周朝已經滅亡了,天子也已經斷絕了。沒有什麽比沒有天子更大的禍亂了。沒有天子,那麽強大的人就會欺負弱小的人,人多的人就會欺負人少的人,他們互相殘殺,永無休止。現在的世道就是這樣。因此在當今這個時代,要尋找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就要到四海之內、山穀之中、偏僻幽靜的地方去尋找。如果能夠找到這樣的人,那就是非常幸運的了。找到了他們之後,還有什麽願望不能實現呢?還有什麽事情不能成功呢?薑太公在滋泉釣魚時遇到了紂王的時代,後來周文王得到了他而成就了王業。周文王隻是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而紂王卻是天子。天子失去了薑太公這樣的賢人卻讓一個諸侯得到了他這是因為天子不知道薑太公的價值而諸侯卻知道他的價值啊!對於一般的百姓來說不需要了解他們就可以使喚他們不需要用禮儀來約束他們就可以命令他們但是對於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來說必須尊重他們、了解他們然後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啊!這可以從周公對勝書的解釋中看出來他可以說是一個善於傾聽別人意見的人啊!還有齊桓公去見小臣稷、魏文侯去見田子方等事例都可以說明他們是能夠尊重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