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別人說話時,必須要仔細分辨。如果不仔細分辨,就無法區分善惡。善惡不分,就會帶來大亂。三代時期的王者能夠區分善惡,所以能夠統治天下。但現在世道日益衰敗,聖王的治國之道已經廢棄不用了。當今的君主大多沉迷於歡樂,大張旗鼓地享樂,建造豪華的樓台亭榭和園林,以奪取百姓的財富。他們輕視百姓的生命,為了一己之憤而隨意征戰。結果,老弱病殘受到凍餒之苦,年輕人也瘦弱不堪,狡猾之徒卻得以橫行。人民陷入無盡的苦難之中,甚至被俘虜、殺戮。攻打無罪之國以擴張領土,屠殺無辜之民以獲取利益。這樣的君主卻還想要宗廟安穩、社稷不危,豈不是很難嗎?

現在有人說:“某家很富有,房屋高大,但養狗卻死了,這家的圍牆可以挖洞進去偷盜。”這樣的話,人們一定會非議他。但如果有人說:“某個國家鬧饑荒,城牆低矮,守備薄弱,可以趁機襲擊並奪取它。”這樣的話,人們卻不會非議他。這實在是不明是非。《周書》說:“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追回,未來的事情還難以預料。隻有在當今這個時代,能夠明辨是非的人才配稱為天子。”因此,在當今這個時代,如果有能夠區分善惡的人,那麽他成為王者就不難了。善惡的區分應該以道義為標準,而不是以個人的愛憎為標準。愛利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個人漂流到海上,剛開始看到類似人的東西就會感到高興。過了一年之後,如果看到以前在中國見過的東西,也會感到高興。這是因為離開人群越久,對人群的思念就越深。同樣地,亂世中的百姓離開聖王已經很久了,他們日夜渴望能夠見到聖王。因此,賢明的君主和士人如果想要關心百姓的疾苦,就不能不致力於明辨是非、區分善惡。

在功業、名聲和言論之間,功業是首要的;在功業和事情之間,事情是首要的;在言論和事情之間,了解事情是發表言論的前提。如果不了解事情,怎麽能聽明白別人的言論呢?如果不了解實情,又怎麽能正確地應對別人的言論呢?與別人交談時,要看他們是否善於辯論。如果他們不善於辯論,那麽就要通過學問來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不經過學習就能善於傾聽和發表言論的人,在古今都是不存在的。比如白圭非議惠子、公孫龍遊說燕昭王停止戰爭以及應對空洛的遭遇、孔穿議論公孫龍、翟翦駁斥惠子的法術等等這些士人的議論都各有其複雜的背景和原因需要單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