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聖明的君王引導他們的民眾,首先重視農業。民眾從事農業,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土地的產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品質。農民樸實,樸實就容易管理,容易管理則邊境安寧,君主的地位也穩固。農民穩重,穩重則私心少,私心少則公法得以確立,力量也能專注。農民專注於農業生產,就會安心於故土,不願意遷徙,這樣他們就會死心塌地地居住在一個地方,沒有其他的顧慮。如果舍棄農業而從事其他行業,就會導致社會不穩定,無法守衛國家,也無法進行戰爭。民眾舍棄農業而從事其他行業,他們的產業就會減少,產業減少就會輕易遷徙,輕易遷徙則國家在麵臨危機時,民眾都會有遠走他鄉的想法,沒有定居的打算。民眾舍棄農業而從事其他行業,就會喜好智謀,喜好智謀則多欺詐,多欺詐就會巧言令色地曲解法令,把錯的當成對的,把對的當成錯的。

後稷說:“我們之所以要致力於耕作和紡織,是因為這是教育民眾的根本。”因此,天子親自率領諸侯耕種籍田,大夫和士人也都各有自己的功業。因此,當時的政策是,在都城裏麵不從事農業,以此教育民眾尊重土地和農業。後妃率領九嬪在郊外養蠶,在公田上采桑,所以春夏秋冬都有絲綢和麻布的產出,這是用來教育婦女的。因此,男子不織布而有衣穿,婦女不耕田而有飯吃,男女之間通過交換勞動成果來生活,這是聖人的製度。所以要珍惜時間,不是年老不休息,不是生病不停歇,不是死亡不放棄。

上等的田地,一個農夫可以養活九個人,下等的田地,一個農夫可以養活五個人,這是不能減少的。一個人耕種,十個人吃飯,連六畜都包括在內了。這是充分利用土地的方法。

因此,當時的政策是,不興建土木工程,不發動戰爭,不讓百姓戴帽子、娶妻、嫁女、祭祀,也不聚眾飲酒;農民不向上報告,不敢私自雇用民力。因為這樣會妨害農時。然後製定野外禁令。如果不是同姓的人,農民不讓進出自己的土地,婦女不外嫁,以此來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

野外禁令有五條:田地沒有整治好,不準種麻,也不準出糞;年輕人不到年齡,不準種瓜果;估計自己的力量不足,不準開渠耕地;農民不準經商;不準做其他妨害農時的事情。

然後製定四季的禁令:山上不準砍伐木材,澤地的人不準燒草肥田,打獵的人不準帶著獵網和捕獸的器具出門,捕魚的人不準用大網到江河裏捕魚,不是管理船隻和渡口的人不準在船上和渡口附近逗留。因為這些都會妨害農時。

如果民眾不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刑罰和家庭的責備。國家難以治理,民眾就會對君主的決策產生懷疑。這就是背離了根本原則,會毀壞國家。所有身高七尺以上的人,都要歸屬於三個官府管理:農民負責生產糧食,工匠負責製作器具,商人負責流通貨物。如果這三類人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最大的禍害。如果用土木工程來占用他們的時間,就會使他們無法完成自己的生產任務;如果用水利工程來占用他們的時間,就會使他們在農忙時無法休息;如果用兵事來占用他們的時間,就會使他們無法收割莊稼。如果多次占用民眾的時間,大饑荒就會來臨。在野外有閑置的農具,有人在談論或歌唱,到了早晨還有人昏昏欲睡,這樣就會浪費很多糧食。人們都隻知道追逐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農業生產才是國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