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君王對於事理已經討論得非常深入了。他們認為,道義是各種事情的起點,是各種利益的根本,是中等智慧的人所無法理解的。如果不能理解道義,就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利益。但追求利益並不能總是成功,像公孫鞅、鄭平、續經、公孫竭等人就是例子。如果按照道義來行動,就不會有荒廢的事情了。臣子之間謀劃做壞事,尚且有人與他們合作,更何況君主和他的臣子謀劃做好事呢?那樣的話,不僅他的臣子會支持他,天下人也都會支持他。
公孫鞅對於秦國來說,既不是父兄,也不是有舊故的人,而是因為他有才能而被任用。他想要承擔堵塞黃河的責任,隻有通過攻打魏國才能實現。於是他做了秦國的將領去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率兵迎戰。公孫鞅在魏國時,和公子卬關係很好。他派人告訴公子卬說:“我之所以出來遊曆而想求得顯貴,是為了公子您的緣故。現在秦國命令我做將領,魏國也命令您做將領,我們怎麽忍心相互攻打呢?您可以向您的君主說明這個情況,我也向我的君主說明,然後我們雙方都撤軍。”於是公子卬就準備回去了,公孫鞅又派人告訴公子卬說:“回去之後可能暫時沒有機會相見了,希望和您坐下來告別一下。”公子卬說:“好的。”魏國的官吏們勸阻說:“這樣不行。”但公子卬不聽,還是和公孫鞅坐了下來。公孫鞅趁機埋伏了士兵和車騎,俘虜了公子卬。秦孝公去世後,惠王即位,因為這個事情懷疑公孫鞅的品行,想要加罪於他。公孫鞅帶著他的私屬和母親逃回魏國,但襄疵不接受他,說:“因為您欺騙了公子卬,所以我不知道您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士人在行事時必須要謹慎。
鄭平對於秦王來說,是臣子;他對於應侯來說,是朋友。但他欺騙了朋友,背叛了君主,這是為了利益的緣故。當他在做秦國將領的時候,天下人所看重的東西沒有他不擁有的,這是因為他權重位高。權重位高才能得到這些東西,輕視權位就必然會失去它們。他離開秦國將領的位置後,到了趙國和魏國,天下人所輕視的東西沒有他不做的,天下人所認為可恥的事情沒有他不做的。他的行為已經讓人輕視和可恥了,而且又失去了秦國將領的權重位高,他不陷入困境才怪呢!
趙國緊急尋找李欬。李言和續經與他一起去了衛國,抵達公孫與那裏。公孫與接待了他們並讓他們入內。但續經卻趁機告訴衛國的官吏讓他們逮捕李欬。續經因此在趙國做了五大夫的官職。沒有人願意和他同朝為官,子孫們也不可以和他交朋友。
公孫竭參與了陰君的事情,但反而把這件事告訴了樗裏相國,因此在秦國做了五大夫的官職。他的功勞雖然不小,但卻不能進入鹹陽、雍城、商於這三大都邑居住,更何況那些沒有這樣功勞卻有惡行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