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之間交流,其實不需要太多言語,有的人甚至能預先知道對方要說什麽。有一個住在海邊的人非常喜歡蜻蜓,他每天和蜻蜓玩,蜻蜓多得數不清,圍繞在他身邊。他的父親聽說後,也想看看這些蜻蜓,但當他第二天去海邊時,卻一隻蜻蜓也沒看到。
勝書曾問周公旦:“如果和很多人一起,說話說得慢,別人就聽不到;說得太快,別人又可能聽不懂。那麽,應該說得快還是慢呢?”周公旦回答:“說得慢。”勝書又問:“如果有件事,說得太詳細別人也不明白,不說又不行,那該怎麽辦?”周公旦說:“那就不說。”勝書因此學會了如何用不說的方式來表達,而周公旦也學會了如何從不言中聽取真意。這就是所謂的“不言之聽”。有些事情,不需要說出來,隻需要用心去體會。即使敵人再狡猾,也無法窺探到我們的真實意圖。
孔子去見溫伯雪子,兩人見麵後卻一句話也沒說。子貢很奇怪,問孔子為什麽。孔子說:“像溫伯雪子這樣的人,他的眼神已經表達了一切,不需要再用語言來交流了。”真正了解對方的人,不需要說太多話,就能明白對方的想法和誌向。
白公問孔子:“人能不能用微妙的話語來交流呢?”孔子沒有回答。白公又說:“如果像石頭投入水中那樣,會怎麽樣呢?”孔子回答:“隻有那些能潛水的人才能取回石頭。”白公又問:“如果像水與水相溶那樣呢?”孔子回答:“即使混合在一起,易牙也能嚐出它們的不同。”白公說:“那麽人不能用微妙的話語來交流嗎?”孔子說:“為什麽不可以呢?隻有那些真正懂得言語的人才能做到。”白公沒能理解孔子的意思。真正懂得言語的人,不需要用太多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知道什麽時候該說話,什麽時候該保持沉默。
齊桓公召集諸侯開會,衛國的人來得最晚。齊桓公和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但退朝後,衛姬卻看出了齊桓公的意圖,她請求齊桓公饒恕衛國的罪過。齊桓公很奇怪,問衛姬是怎麽知道的。衛姬說:“我看您回來的時候,腳步輕快,神色堅定,有攻打國家的決心。但看到我之後,您的神色有些動搖,所以我知道您想攻打的是衛國。”第二天,齊桓公向管仲道歉,並放棄了攻打衛國的計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聰明的人,不僅能從言語中獲取信息,還能從對方的神態、行為中判斷出對方的真實意圖。
晉襄公派人到周朝去說:“我們國君病得很重,占卜的結果是‘三途為祟’,所以我們想借道去祈福。”周天子同意了他們的請求。但萇弘卻對劉康公說:“他們去祈福,卻帶著武士的神色,恐怕有別的企圖,我們應該做好準備。”劉康公於是準備了軍隊來防備他們。果然,晉國人先祭神,然後趁機派兵襲擊了聊、阮、梁三個國家。萇弘能從對方的言行中看出破綻,這就是聖人的智慧。所以,言語並不足以判斷事情的真假,隻有真正懂得言語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