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過王府井大街,我總要走進新華書店門市部和東安市場舊書門市部,看看有什麽新書和罕見的舊書。
這些門市部幾乎每天都相當擁擠。有許多人走來走去,又有許多人站著或者蹲著看書。我隻怕妨礙了別人,所以每次都隻匆匆忙忙地向業務員問一兩句話,或者趕快買一部書就走出來了。
但是,畢竟因為接觸的次數多了,我對於這些門市部的顧客們,逐漸有所了解。在我的印象中,他們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人是來逛的,另一種人是來讀的。那些走來走去的人們,就屬於來逛的一種;而那些站著或者蹲著看書的人們,則屬於來讀的一種。
這兩種人的情況,如果詳細分析,當然還很複雜。逛的人有各種各樣,讀的人也有各種各樣。特別是逛的人,情形最為複雜,實際上還可以細分為好幾種。不過,那樣細分是沒有必要的,籠統一些也沒有關係。比如,象我這樣的人,列入逛的一種,也是完全可以的。
曆來逛書店的都有許多種人。起初沒有新式的書店,隻有玻璃廠那樣的舊式書鋪。逛書鋪的不但有許多貧苦的讀書人,還有不少知名的學者。他們經常去逛書鋪,尋找他們所需要的圖書資料。清代康熙年間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名叫王漁洋,他常常到宣武門外下斜街的慈仁寺去逛舊書攤。有人要找他,去他的家裏往往找不見,到慈仁寺書攤裏反而很容易碰見。在《古夫於亭雜錄》中,他自己寫道:
“昔有士欲謁餘不見,以告昆山徐司寇。司寇教以每月三、五,於慈仁書攤候之。已而果然。”
《桃花扇傳奇》的作者孔尚任,有一首七言絕句,就是記載這個情形的:
“彈鋏歸來抱膝吟,候門今似海門深。
禦車掃徑皆多事,隻向慈仁寺裏尋。”
原詩末尾有作者的一則注解,他說:“漁洋龍門高峻,不易見。每於慈仁寺購書,乃得一顏色。”
象王漁洋那樣逛書攤的人,在當時非常惹人注目,因為在那個時候,能夠去逛書攤的,隻是極少數人,而他又是極少數人中的突出人物。現在我們廣大的群眾,都有條件去逛書店,都有力量隨便選購各種圖書,這真是古人夢想不到的事情。
有人認為現在逛書店的人太多,恐怕秩序會很亂,不好管理。其實,這是多餘的顧慮。應該完全肯定,現在逛書店的人空前增多,是大好現象,管理秩序等等隻要努力跟上去,就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問題。
還有的人對於在書店看書的現象,表示不滿。他們認為要看書就應該到圖書館去,不該到書店裏看,妨礙書店的營業。我覺得這個意見也不一定對。
不是我愛拿古人的事來做比,我總以為我們現代人的一切,都應該遠遠地超過古人。而古人站在書攤邊讀書的可是不少啊!大家都知道,漢代有一位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大學者,名叫王充。據《後漢書》《王充傳》載:
“(充)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裏,屏居教授。”
從這個簡短的記述中,我們不難設想,距今一千九百年前,在洛陽城裏的書攤旁邊,有一位年青的讀書人,時常站著或者蹲著看書。他看了一本又一本,日子久了,差不多把書攤上的書籍全都讀完了。凡是讀過的書,他常常都會背誦。這個青年人後來成了一位著名的學者,就決不是偶然的。我們現在的青年讀者,如果能夠學習王充的精神,勤苦讀書,又有什麽不好呢?
當然,我並不提倡在今天有大規模的圖書館存在的條件下,偏偏不去圖書館,而要到書店去讀書。但是,有些書籍在各處書店的門市部裏就能找到,不必老遠跑到圖書館去,那末,在書店裏讀書不但是應該允許的,而且應該承認這還是一種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