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認為,所謂創作的靈感是唯心的概念,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麽靈感。這種認識對不對呢?在一切文藝創作活動中,究竟要不要靈感呢?

應該承認,過去有許多資產階級作家和文藝理論家,的確是把創作的靈感做了唯心的解釋。特別是有一些解釋也說了一些道理,文章也寫得不壞,推理的方法也符合形式邏輯的一般要求。雖然它的前提本身往往違背事實,站不住腳,但是它所舉的例證頗能迷惑不明真相的人們,而且有時敘述也頗生動,因此,有不少讀者常常被那些解釋所欺騙。

大概有許多讀者,早年都曾經讀過一些談論創作的靈感問題的文章吧。我從前就曾讀過梁任公的題為《煙土坡裏純》的文章,當時覺得他的解釋很有道理,文筆又富於情感,心中大為所動。後來慢慢地懂得了他的解釋多半強詞奪理,主觀武斷。真正要想了解靈感的實質是什麽,這個問題決不能從唯心的觀點中求得解答。那些關於靈感問題的唯心解釋,根本上是錯誤的。對於那些錯誤的說法,應該心裏有數,懂得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它們。

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可以完全抹殺創作的靈感。事實上,許多作家在從事創作活動的過程中,不可能是毫無靈感的。問題是要看我們對於創作的靈感,怎樣認識它的實質,臬分析它的實際作用。不應該把有關靈感問題的研究,看得很神秘,也不應該害怕研究這個問題,不要躲避這個問題。難道一提起創作的靈感,就隻能是唯心的概念嗎?我們能不能對創作的靈感做出唯物的解釋呢?

很明顯,創作的靈感無非是一切作者思維活動的**的產物。這是人體這個物質結構中最高級最精密的物質構造——大腦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所產生的。因此,不但藝術家在進行形象思維的時候,要有靈感;科學家在進行論理探討的時候,也要有靈感。當然,任何思維過程,如果非常平靜,沒有什麽波瀾,大腦的活動不緊張,甚至於沒有出現興奮狀態,不能形成**,那末,在這種情況下,所謂靈感一般地是不會產生的。

照這樣說來,靈感是人的創作思給高度集中的產物,而不是人的一切思維過程中都會出現的產物。但是,無論如何,靈感畢竟是大腦活動的產物。因此,它是物質性的。它對於文學藝術的創作和科學技術的研究,都有巨大的作用。因為,隻有在思維活動最緊張的時候,大腦才能把對於客觀事物的各種反映,加以分析和綜合,得出全麵的係統的認識,產生了鮮明的形象,或者掌握了科學的規律。我想這就是關於靈感的唯物主義的一個淺顯的解釋。

在這裏,有人要問:那末,我們平常說的靈機一動的思想狀態,能不能算是靈感呢?當然,我們不能把偶然的靈機一動和靈感混為一談。偶然的靈機一動往往沒有經過對客觀事物進行係統的分析和綜合的過程,而僅僅根據臨時的某些直覺的印象做出不完全的判斷。這和靈感有什麽共同點呢?

對於創作的靈感來說,特別是對於一個藝術家的靈感來說,隻有在平日對於實際生活深入體驗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在某些時候接受某種偶然的刺激,或者由於某些事物的啟發,引起某種聯想,因而觸動了蘊藏已久的靈感。但是,這和偶然的靈機一動是迥然不同的啊!至於說唐代的大詩人李白“鬥酒詩百篇”之類的傳說,那隻能作為談笑筆的資料罷了。

說到這裏,使我想起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的一個故事來了。據唐代的朱景玄編的《唐朝名畫錄》記載:“吳道元……浪跡東洛時,明皇知其名,召入內供奉。開元中駕幸東洛。吳生與裴旻將軍、張旭長史相遇,各陳其能。時將軍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於東都天宮寺,為其所親將施繪事。道子封還金帛,一無所受,謂旻曰:聞將軍舊矣,為舞劍一曲,足以當惠;觀其壯氣可助揮毫。旻因墨縗,為道子舞劍。舞畢,奮筆俄頃而成,有若神助。張旭長史亦書一壁。”

這個例子說明,裴蠊將軍的舞劍,對於吳道子和張旭的書畫創作的靈感是有啟發作用的。但是,這種啟發作用,無論如何不能代替創作的靈感。真正的創作靈感,隻能來源於現實生活,這是毫無疑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