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團體到這些團體的聯合,建立起同盟會,這是革命運動的一個重大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把這個發展考察一下,就可以看見,它的成就主要是產生了一個共同綱領,即:“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四句話說了三件事:一、推翻清朝政府;二、建立中平民國;三、平均地權。其中,建立中華民國和平均迪權的提出,是同盟會和它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的貢獻。在同盟會成立以前,曆來主張推翻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複明朝或者建立漢族帝國為口號。一八九四年興中會所提出的綱領中有建立合眾政府一條,但是什麽叫合眾政府呢?這個名詞很可能是從美利堅合眾國脫胎來的,那末合眾政府也就是聯邦政府。聯邦政府當然也是資產階級共和國形式之一種。但是當時中國迫切需要的是提出民主主義的政治概念。可見興中會時代的革命思想也是不夠明確的同盟會成立以後,建立民國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來,建立漢帝國的話從此再也沒有人提起了。所以同盟會綱領在當時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平均地權更是一個新的理想。這個理想表明比較西方資產階級後進的中國資產階級希望他們的共和國能夠因為同農民建立良好的關係而獲得長久的壽命,不致在革命以後不久又發生第二次革命。

但是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同盟會的三條綱領裏麵究竟哪一條是最重要的呢?當然不是平均地權,也不是建立中華民國,而是推翻清朝政府。行動的要求首先是推翻清朝政府,這是不待說的。問題是,為什麽要推翻清朝政府。是為了建立中華民國嗎?當然有許多人是為了建立中華民國而主張推翻清朝政府的,這些人主要的是屬於資產階級革命派。但是有更多的人是因為簡單地反對清朝政府而主張革命的,這種人各階級都有,非常普遍。他們痛恨這個政府不僅因為它的腐朽無能和它所帶來的民族災難,而且因為它主要是由滿洲貴族所掌握並厲行種族歧視政策的。有的人甚至說,即使清朝政府實行民主改革,也必須推翻它。資產階級利用了廣大人民反對清朝統治的情緒來鼓吹革命,這是對的,不過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的認識同一般人幾乎沒有什麽區別。他們的宣傳給人印象最深的隻有兩點:一是反滿;一是漢族祖先的光榮傳統。這種宣傳起了很大的作用,革命的風暴主要是這樣鼓動起來的。但是這種宣傳有很大的弱點。反滿這個口號太簡單了,它把一切的仇恨集中在滿族統治者身上,其中摻雜著漢族人民的種族主義情緒,而沒有真正提高全國人民的民族意識。結果放過了一個真正的民族敵人——外國侵略者。同樣,對於漢族祖先的光榮傳統的宣傳也太簡單了,沒有批判、反對那長時期統治中國的漢族的封建主義,這就又放過了一個內部的大敵人,也就是支持了清朝統治的漢族封建勢力。因此,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以前盡管作了許多政治鼓動,並且作了一些啟蒙工作,但是因為內容過於簡單,同時也沒有在理論上作詳細的說明,以致未能攻破封建主義的思想堡壘。他們在理論方麵不但缺乏創造性的活動,而且對西方十七、八世紀啟蒙學者的著作和十九世紀中葉的主要思想家的著作也都沒有係統的介紹。目前我國翻譯出版的許多外國古典著作,其實是在辛亥革命前就應當由資產階級學者翻譯過來的。沒有強有力的思想革命作先導,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重大的缺陷。

我們應當承認,那些熱烈地充滿反滿情緒的革命分子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他們滿腔熱血,慷慨悲歌,處處表現願意為推翻清朝統治而獻出整個生命。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在人民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然而這些勇敢的人們的行動並不是一致的。例如,在組成同盟會的小團體裏麵有這樣一個團體,叫做光複會,又名複古會。它的會員有的拒絕參加同盟會,獨立行動,著名的烈士徐錫麟就是其中的一人,他以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而成為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的人參加了同盟會,可是不久又主張分裂,著名的學者章太炎就是其中的一人,他是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主編,一九〇九年竟散發傳單攻擊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以後立即宣告脫離同盟會,另組小派別。

孫中山先生在當時積極地領導了武裝起義。他認為清朝統治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已經好象一座破屋子,隻要抽掉裏麵的一根木頭,或者挖倒一而牆腳,就會整個塌下來。所以他在同盟會成立以後所從事的革命活動,包括聯絡會黨和籌款,都是為了組織起義。但是他領導的起義可以說都不是以在群眾中的耐心的工作為基礎的,而隻是一種軍事投機,因此起義不斷失敗。他經常組織一批武裝的敢死隊在西南沿海的某些地方或那些住有清朝防軍的地方進行突然的襲擊,既沒有接濟,也沒有當地群眾的援助,聯絡工作又做得不好,結果每一次都失敗了。一九一〇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以後,那些領導起義最積極的分子如趙聲、黃興等,因為遭受了很大的損失,都有些灰心喪氣了。當時國內革命形勢日益成熟,如果不能繼續推動革命,豈不太可惜了嗎?於是孫中山先生同黃興等人提出一個辦法,決定集中全力,在廣州進行一次有充分準備的,同吋也是破釜沉舟的起義。這就是著名的一九一一年夏曆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起義失敗後,廣州人民把犧牲的烈士葬於黃芘崗,故又稱黃花崗之役)。這次起義仍舊是采取老辦法,招集了各省的同盟會員,組織成八百多名的敢死隊,運了七百多支槍和三百多顆炸彈到廣州去,在那裏設立了近四十處機關,許多人寫了絕命書,成功失敗在此一舉。結果又失畋了,不過影響很好,它使人們感到振奮,使淸朝的腐敗無能的官吏大為驚慌,他們簡直失去了應付革命的能力。

但是同盟會本身因為起義失敗而遭受的損失是很大的。許多優秀幹部的犧牲使革命力量大為削弱,更重要的是,同盟會失去了主宰。孫中山先生雖然繼續在美國華僑中進行籌款,準備起義,但並沒有實際領導同盟會的工作。同盟會的著名活動家趙聲在廣州起義失敗後生起病來,不久就在香港死了;黃興因事敗而心灰,束手無策;胡漢民躲在香港,連人都找不到。以宋教仁為首的一批同盟會員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部。這個組織雖然號稱是同盟會的一個分支機構,但是從它所發表的宣言來看,實際上是因為對同盟會的領導有些不滿而采取的獨立行動。

一個革命團體在革命勝利之前就已經陷入這樣一種分裂、渙散和瓦解的狀態,要在革命勝利以後保持一個統一的陣線,那就太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