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京夫子廟,來燕橋南端,有一處老屋。
江南風貌。河廳河房式建築。三進兩院。院內有丹桂、藤蘿若幹。又見蕉影婆娑。並有玲瓏太湖石與之相映成趣。又有思遠堂、話雨軒。軒後是妝樓。穿梭其中,仿佛時光在倒流。
一直淌回明末清初的時候。這一處,便是“李香君故居”。在李香君故居處,可見這樣一首詩:梨花似雪柳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
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
語出孔尚任的《桃花扇》。而今,秦淮河邊槳聲不在,燈影猶存。往來行客至此,多半是慕秦淮八豔之名。而八豔之中,李香君,則是當地佯裝文化人的商販們最熱衷與摩肩接踵的遊人憶說的女子。但其實,了解她的人,又有多少呢?
今次,我亦不過隻是借一支拙筆,寫一寫從故紙堆裏讀來的皮毛。以此,指望自己有幸能與歲月深處沉默不語的人情和風物,靠近幾許。能與軸卷之中的美人,能與李香君有隔著三千紗籠的一點緣分。
二
她的故事要從其養母說起。
養母名叫李貞麗,秦淮名妓。字淡如。其人美豔,又有男子一般豪俠之氣,為人磊落大方,不拘小節。常與往來男賓把酒演歌,擼袖豪賭,輸千金而不動聲色。與當時被稱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陳貞慧交好。
南方女子天生秀麗。若嬌美的外表之下藏著一顆烈烈如火的心,女子如是,則最是迷人。所謂,動靜皆宜,便是如此。
淡靜的容貌,疏豪的舉止,既可以是溫柔佳人風雅在側,也可以是舉杯共論鯤鵬的知己親朋。李貞麗的豔名,始於磊落。
明末,世事消歇,國之將亡。曆史上改朝換代的間隙,總是民不聊生。唯獨江南,唯獨秦淮河畔,繁華殘留一抹。
紅牙檀板,舞衫歌扇,成了士子文人們最後的慰藉。妓女的社會職能也不似昔年那麽單一,每個人都變得激烈昂揚。心懷經世之誌。
其時,與李貞麗往來的多是正義為姓、節操為名的東林黨人和複社子弟。以光複大明和鏟除卑劣奸黨為己任。所謂“人以群分”,李貞麗對來客的人品跟名聲看得格外重要。在這樣的女子身旁長大,李香君女隨母心,勢必也會變得勇毅不凡。
權奸之人,縱一擲千金,也斷不與之為伍。
李貞麗又有一副好嗓子,傳奇小調皆擅。對李香君的教養也自然脫離不開自己的審美趣味。因此,自幼,李香君便跟隨南京的曲藝大師周如鬆學習演歌。又有美貌相佐,“膚理玉色,慧俊宛轉,調笑無雙”,當真是佳人難得。
資質上佳的李香君,頗得師傅看重。傳授技藝,分毫不虛。
日後,李香君,在唱戲方麵極是出色。歌聲之清越婉轉,一時間難有人可與之相媲。她尤擅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也叫《臨川四夢》。包括《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和《牡丹亭》四出戲。
寫《板橋雜記》的餘懷對李香君也是傾慕有佳。曾有詩愛讚李香君。詩曰:“生小傾城是李香,懷中婀娜袖中藏。何源十二巫峰女,夢中偏來見楚王。”後來,書法家魏子中還將此詩抄錄在李香君居室的掛壁之上,又有畫家楊友龍依詩作畫,繪幽蘭奇石於上。一詩一書一畫,時稱“三絕”。
一時間,李香君的豔名無人不知。
隻是,那時候,她還隻是熱烈的小小女子。從養母處習得的東西縱然再豐盛,也抵不過一樣——愛之闕如。世間女子,不曆經一二男子,總難免辜負了浮世清歡。不遇見那個人,也就永不會有孔尚任的經典戲劇《桃花扇》。
他是,侯方域。
是從與他相識,李香君的傳奇故事方才有了開始。
三
彼時,有“明末四公子”。
分別是:
陳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
四人當中,侯方域最年輕,比最年長的陳貞慧小十四歲。
出生於公元1618 年,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是官宦世家子弟。
父親侯恂、叔父侯恪都是東林黨人,因反對奸宦魏忠賢被罷黜免官,自此家道中落。
但侯方域少時便有才名,後著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三大家”。家世、才華、鳳儀,他皆有。崇禎十二年,侯方域來到南京應鄉試,欲以此金榜題名,重振家風。後加入複社,與東南名士交遊來往。
關於“複社”,江南大儒陸世儀在《複社紀略》當中有所闡述,明以八股文取士,讀書人為砥礪文章,求取功名,熱衷尊師交友,結社成風。江浙一帶尤盛。
萬曆後期,明朝政治腐敗。至天啟年間更是宦官專權。閹黨魏忠賢大權在握。江浙一帶,由文人張溥、張采等人聯絡四方人士,集結成社,主張“興複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名曰“複社”。
複社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以東林後繼自任,既代表“吳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與這一帶市民階層的鬥爭相呼應。因此,有十分廣泛而堅厚的群眾基礎。其成員多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兩千人,聲勢遍及海內。
他們大都飽懷政治熱情,以宗經複古,切實尚用為號召,反對空談,密切關注社會動態,積極參加政治鬥爭。成員的文字作品,旨在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權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謳歌抗清偉業,抒發報國豪情。對民眾來說,極富感染力。
縱是秦淮兩岸煙光水色的賣笑女子也常常為其所動,與複社子弟連成一氣。李香君則是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自然,這與養母李貞麗的言傳身教有很大的關係。
在南京參加鄉試期間,四公子來往甚密。鄉試在南京城的江南貢院舉行,一河之隔的對岸,就是聲名在外的一帶秦淮妓館。自古文人多風流,在他們看來,耍弄文墨,若是沒有美人在側,這風雅之韻味也是減損過半了。
因此,出入妓館,尋芳作樂是常事。
秦淮河畔,莫愁湖邊。
幾樹垂楊,幾家嬌娘。
因逢科考,眾才子集聚一堂。每每夜深,彼此之間的話題總是越走越旖旎,終究是要談論起哪家的妓館裏住著哪位新出的姑娘為誰心儀。冒辟疆與董小宛的故事也始於此。也是在這個時候,方以信將董小宛推薦給了冒辟疆。當然,這是另一段故事。
在場的侯方域也不例外,他也希望能得一淑人共枕。此時,便聽張溥說對岸有座媚香樓。館中住著陳貞慧的相好李貞麗,李貞麗的身旁有個初出茅廬的小女子,叫李香君。出落得素麗清雅,“能歌‘玉茗堂’詞,尤落落有風調”。
侯方域一聽,便起了念頭。
那一廂。對侯方域的大名,李香君是早有耳聞。從養母和來往行客處知其家世清正,又儒雅有才學,和複社成員來往密切,是個儀表堂堂的君子。待陳貞慧引見二人之後,李香君極少見地表現出了自己的熱情和歡迎。
李香君本來也不作他想。她心知,青樓女子之於男子而言,是隻能淺嚐不能深醉的閑情罷了。沒有料到的是,幾番相處下來,她竟動了真心,侯方域待她也不似旁人,處處顯露出一種仿佛是要與之山盟海誓的愛顧。
初見那日,他給她寫了一首詩:
夾道朱樓一徑斜,
王孫初禦富平車。
青溪盡是辛夷樹,
不及東風桃李花。
寫在那把白絹團扇之上,贈予了她。
是為,定情。
這一年,李香君十六歲。
四
綽約小天仙,生來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瑤池一枝蓮。
晚院留香客,春宵月伴眠。
臨行嬌無語,阿母在旁邊。
李香君,人美,戲好,但最擅長的是看人。她有一雙慧眼,又自小跟隨李貞麗迎見世間男子,對人的品性、格調,真情或是假意,總是能一眼洞穿。心思縝密如她,能對侯方域傾付真心,自然可見,侯方域待她,亦是不假。
果然。侯方域欲替她“梳攏”。
贖身不易,但梳攏不難。隻要有錢就能辦成的事。所謂“梳攏”,就是形同不正式的嫁娶。男方下彩禮,女方接受之後,自此此女在妓館便隻為男方一人所有,不再接其他男客。
隻是,當時侯家已經敗落,侯方域囊中羞澀,梳攏李香君的錢財一時間沒有著落。不知道是從哪裏聽來的消息,明末清初的著名小人阮大铖得知了此事,便借侯方域友人楊友龍之手,送去了足夠侯方域梳攏李香君的銀子。
阮大铖,在柳如是的故事裏是個配角,在李香君的故事裏卻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若是沒有阮大铖,怕是李香君與侯方域的愛情故事也要平淡幾分。原因在於,阮大铖的卑劣行徑成了李香君品性最強有力的反襯。
阮大铖。
出生於1587 年。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桐城(今安徽樅陽藕山)人。以進士居官,先依附東林黨,後投向魏忠賢閹黨,崇禎朝終以附逆罪罷官為民。明亡後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與馬士英狼狽為奸,對東林、複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落之後,阮大铖乞降於清。一生為世人所詬病。
1646 年,隨清軍攻打仙霞關,途中病死。
當時,社會處於大明崩塌之後,南明小朝廷成了之前的一段過渡時期。阮大铖因早年背叛東林黨人投靠魏忠賢一流,為東林黨人與複社子弟所不容。明亡之後,阮大铖落居南京。其時,阮大铖寫的戲劇竟大受歡迎。才華,阮大铖是有的。
所作戲劇《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和《牟尼合》,合稱“石巢四種”。張岱在《陶庵夢憶》當中盛讚阮大铖的戲“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而《燕子箋》猶是感人。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寫道:“(《燕子箋》)曲盡情豔。至霍華離合處,姬(指董小宛)泣下。”
不過,才華與人品又是兩碼事。
東林黨人和複社子弟對阮大铖的存在如鯁在喉。時時伺機想要將之正法。在侯方域抵達南京之前,便在陳貞慧的策劃之下,草擬了《留都防亂揭帖》,揭發阮大铖各種罪狀。但其實,阮大铖之惡,也未必果真到了如複社子弟所言說的地步。
彼時的話語權掌握在東林黨人和複社子弟手中。《明史》當中也說,與之意見相左者,必要招來詬誶。甚至,連中立的態度也不免有小人之嫌。社會意見氛圍之失控的趨向,可見一斑。
與東林黨人和複社子弟的緊張關係,致使阮大铖在南京的生活十分不安。得知侯方域欲梳攏李香君而不得,阮大铖便見縫插針,逮住機會賄賂了侯方域。當形式依然是婉轉、隱秘的。怕侯方域不接受自己的資助,便借旁人楊友龍之手轉贈。
楊友龍以求詩為名,將銀子贈予侯方域。
梳攏行李那日,侯方域帶上重金、彩禮,來到李香君的妓館。
起初,李香君未看出端倪。直至見到楊友龍本人,李香君方才起疑。此時,在侯、李二人的逼問之下,楊友龍方才說明受阮大铖之托的真相。侯方域替楊友龍幫腔說了兩句之後,李香君大怒。
說:“公子讀書萬卷,所見豈能落後於賤妾?”
侯方域一聽,不禁心頭一熱。歎今生能得遇此女子,便是無憾了。但也可能,侯方域並非毫不知情,大約是假裝不知。
以侯方域的見識不會不知道楊友龍的家世,如此闊綽的手筆定是有人驅使。但梳攏美人心切,他大約也是不願深究的。
後來,侯方域落第。
歲月,不過是相遇又離別。李香君何嚐不知。從一開始,她也曾寄望於某個男子。是直到遇見侯方域,她才有了“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念想。但到底還是要分離。侯方域家有妻室,今次落第,铩羽而歸。她哪裏還忍心再顧自流連,做他的牽絆。
侯方域《李姬傳》曰:“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中郎學不補行,今琵琶所傳詞固妄,然嚐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願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妾亦不複歌矣!’”
花間一壺酒,葉上桃葉渡。
酒盡人散。
她將他送走。
五
侯方域一去不返。
但李香君癡心不改,執迷守身。
昔日裏,因為梳攏一事,她得罪阮大铖不淺。後來,馬士英等人坐擁福王建立了南明之後。阮大铖投靠馬士英再次得勢。
南明曇花一現,也是命中注定。從一開始,擁立福王的一幹人等便是心術不正。東林黨人囿於門戶之見,福王無所依傍,隻能依靠武將。武將內訌,南明必毀。
阮大铖等人得勢之後,也是無所作為,成日裏想著的除了竭力斂財便是打殺東林黨羽和複社子弟。先前得罪過他的人,多半劫數難逃。連李香君這個小小女子,也令他耿耿於懷,意欲謀害。
聽聞李香君為侯方域守身,阮大铖便唆使同黨淮陽巡撫田仰將之納身為妾。重金彩禮上門,李香君不為所動,厲聲拒絕。
說,“田公豈異於阮公乎?吾向之所讚於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乎?”
是,為了此生相見未可期的侯方域,她拒絕了所有。說那日田仰來強娶,孔尚任的《桃花扇》更是濃墨重彩地鋪陳了一筆。自然,它是文學作品,不足為信。但讀起來,卻又實在淒美至極。後人據此改編的傳奇小說《桃花扇》裏更是細致入微。
寫得是情真情細,令人哀傷。可惜作者不詳,當真遺憾。
書中說,李香君自與侯郎相別,便推絕眾人,終日在樓上守定詩扇,盼望侯郎回來。十月,田仰求親不成,經阮大铖等人在馬士英麵前挑撥,一群走狗去往媚香樓搶親。
楊友龍雖與阮大铖同流,但待李貞麗、李香君母女二人不薄。那日,是由他打頭前來。抵達之後,是李貞麗開的門。走狗情急叫囂,說馬相爺的家人替田老爺來討人。見此光景,李貞麗便將扯住楊龍友速速去了李香君樓上。
李香君知情後對楊友龍說,你平日待我們尚好,為何今日為虎作倀。楊友龍辯解道,不幹他事,隻是迫於馬士英之**威的無奈之舉。並勸李香君還是速速收拾為妙。李香君聞言大怒,說道:“楊老爺說哪裏話?當日是你作媒,將奴嫁與侯郎,現有詩扇為證!”
說時,取出扇子伸向楊友龍。
又道:“這首詩老爺也曾看過,難道忘了不成?我與侯郎既成夫婦,舉案齊眉,固是萬幸,即生離死別,亦當矢誌靡他!
如何再嫁人?以傷風化!”還未說完,樓下一幹人便齊聲催喊。
見此情狀,李貞麗跟楊友龍隻能勉強李香君打扮。卻不料李香君手持詩扇,一陣反抗。不及楊友龍將之抱定安穩好,她便向樓板上一頭撞去,血濺團扇。
所謂:奸臣要泄舊憤,哪管美人花容?
後來,楊友龍也是心生惻隱,靈機一動,便讓李貞麗假扮了李香君嫁去田府。李貞麗也是不情願,說自己與女兒年紀不相若,但又實在無法了,心疼女兒要緊,便隻能替女兒走上一遭。語畢,李貞麗連忙收拾完備,將馬相爺替田老爺送來的彩禮交與李香君收存,再三叮嚀囑咐後與之相別。下樓,上轎,往田仰船上成親。
所謂:一時舍了笙歌隊,不知今夜伴阿誰?
李香君之貞烈,雖未必全如戲劇、小說所描摹得那般鏗鏘有力,但終究是有跡可循的。後世欣賞她的人不在少數,連大家林語堂說到李香君也是讚不絕口。關於李香君,林語堂在文章裏這樣寫道:
“吾人又可觀李香君之史跡,她是一個以秉節不撓、受人讚美的奇女子,她的政治誌節與勇毅精神愧煞須眉男子。她所具有的政治節操,比之今日的許多男子革命家還為堅貞。蓋當時她的愛人侯方域迫於搜捕之急,亡命逃出南京,她遂閉門謝客,不複與外界往來。後當道權貴開宴府邸,強征之侑酒,並迫令她歌唱,香君即席作成諷歌,語多侵及在席的權貴,把他們罵為閹豎的養子,蓋此輩都為她愛人的政敵。正氣凜然,雖然弱女子可不畏強權,豈非愧煞須眉?”
甚至,林語堂還為李香君作了一首歪詩——香君一個娘子,血染桃花扇子。
氣義照耀千古,羞殺須眉漢子。
香君一個娘子,性格是個蠻子。
懸在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製。
如今天下男子,誰複是個蠻子。
大家朝秦暮楚,成個什麽樣子。
當今這個天下,都是騙子販子。
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亂子。
甚為有趣。
六
據侯方域《李姬傳》所說,桃葉渡一別,此生二人再未相見。但孔尚任寫《桃花扇》,不知為了將李香君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更立體,還是隻為了了卻一己私願,他讓她們在曆史的另一度空間裏,再相逢。說南明滅亡之後,二人重逢。經一張姓道士一聲棒喝,這對癡男怨女便醒悟入道。出家去了。
還有一些版本,說二人毀扇相訣。大致說,兩人再見時,是在李香君病中。侯方域已變節,委身參加大清科考,入仕為官。長辮烏紗,令李香君心灰如死。取扇,撕毀,與之長訣。
侯方域變節倒是確有其事。
畢竟,世道再變,水煮的日子總是不會決斷的。用旁人的話說,“眼看著天崩地裂、山河破碎,痛感是有的,也許還動過采薇首陽的念頭。久之,見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雞棲於塒,羊牛下來,老百姓的日子如流水,重重地顛簸了一下之後,依舊是晃晃悠悠地朝前淌去了。”
無論換了哪一朝,官依然是那麽些官,老百姓依然要過白水青菜似的日子。那麽,侯方域輾轉一想,也終究是忍不住參加了大清的科考,入了仕途,做了新朝的官。隻是可惜,官職太小,經世之誌終是不能如願。不久,侯方域便抑鬱而終。
至於李香君的下落,不明。
我忽然覺得,她仿佛就是《金陵十三釵》裏的墨玉。是出家為尼,還是客死他鄉,又或者從煙花巷裏脫身,做了半世的尋常布衣。誰也不知。但到底,她與侯方域的故事,在桃葉渡一別的那日,便已然戛然而止。侯方域的《李姬傳》都未能寫完,又怎能指望他真能將那女子記得到死。
隻是可惜,女子終究要動情。
有時,
這人世,
隻容得下你,
深夜時分抽一支煙。
七
惟歎:
世愛千萬種,
哪一種愛,
不是千瘡百孔?
附
/ 碧梧夫人 / 《詠李香君媚香樓》秦淮煙月板橋春,宿粉殘脂膩水濱。
翠黛紅裙競妝裹,垂楊勾惹看花人。
香君生長貌無雙,新築紅樓喚媚香。
春影亂時花弄月,風簾開處燕歸梁。
盈盈十五春無主,阿母偏憐小兒女。
弄玉雖居引鳳台,蕭郎未遇**侶。
公子侯生求燕好,偷金欲買紅兒笑。
桃花春水引漁人,門前係住遊仙棹。
奄黨纖兒相納交,纏頭故遣狡童招。
那知西子含顰拒,更比東林結社高。
樓中剛耀雙星色,無奈風波生頃刻。
易服悲離阿軟行,重房難把台卿匿。
天涯從此別情濃,錦字書憑若個通?
桐樹已曾棲彩鳳,繡帷爭肯放遊蜂?
困愁久已拋歌扇,教坊忽報君王選。
啼眉擁髻下妝樓,從今風月憑誰管。
《柘枝》舊譜唱當筳,部曲新翻《燕子箋》。
總為聖情憐靦腆,桃花宮扇賜簾前。
天子不知征戰苦,風前且擊催花鼓。
阿監潛傳鐵鎖開,美人猶在瓊台舞。
銀箭聲殘火尚溫,君王匹馬出宮門。
西陵空自宮人泣,南內誰招帝子魂?
最是秦淮苦渡頭,傷心無複媚香樓。
可憐一片清溪水,獨向門前嗚咽流。
出處:《隨園詩話》卷十(二十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年
/ 侯方域 / 《李姬傳》
李姬者,名香,母曰貞麗。貞麗有俠氣,嚐一夜博,輸千金立盡;所交接皆當世豪傑,尤與陽羨陳貞慧善也。姬為其養女,亦俠而慧,略知書,能辨別士大夫賢否,張學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稱之。少風調,皎爽不群。十三歲,從吳人周如鬆受歌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
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與相識。姬嚐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賢論城旦,屏居金陵,為清議所斥。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首其事,持之力。
大铖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遊。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語侯生曰:“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聞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且以公子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後於賤妾耶?”侯生大乎稱善, 醉而臥。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複通。
未幾,侯生下第。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中郎學不補行,今《琵琶》所傳詞固妄,然嚐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願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妾亦不複歌矣!”
侯生去後,而故開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姬固卻之。開府慚且怒,且有以中傷姬。姬歎曰:“田公豈異於阮公乎?吾向之所讚於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卒不往。
出處:《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三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年
/ 餘懷 / 《板橋雜記·李香》
李香,身軀短小,膚理玉色,慧俊宛轉,調笑無雙。人題之為“香扇墜”。餘有詩贈之雲:“生小傾城是李香,懷中婀娜袖中藏。何緣十二巫峰女,夢裏偏來見楚王。”武塘魏子一為書於粉壁,貴竹楊龍友寫崇蘭詭石於左偏。時人稱為三絕。
由是,香之名盛於南曲。四方才士,爭一識麵以為榮。
出處:《板橋雜記》(外一種)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 餘懷 / 《板橋雜記·李貞麗》
李貞麗者,李香之假母。有豪俠氣,嚐一夜博輸千金立盡。
與陽羨陳定生善。香年十三,亦俠而慧。從吳人周如鬆受歌,《玉茗堂四夢》皆能妙其音節,尤工琵琶。與雪苑侯朝宗善。閹人兒某者,欲內交於朝宗,香力諫止,不與通。朝宗去後,有故開府田仰以重金邀致香。香辭曰:“妾不敢負侯公子也。”不往。
蓋前此閹兒恨朝宗,羅致欲殺之,朝宗跳而免;並欲殺定生也,定生大為錦衣馮可宗所辱。
雲間才子夏靈首作《青樓篇》寄武塘錢漱廣。末段雲:“二十年來事已非,不開畫閣鎖芳菲。那堪兩院無人到,獨對三春有燕飛。風弦不動新歌扇,露井橫飄舊舞衣。花草朱門空後閣,琵琶青塚恨明妃。獨有青樓舊相識,蛾眉零落頭新白。夢斷何年行雨蹤,情深一調留雲跡。院本傷心正德詞,樂府銷魂教坊籍。
為唱當時《烏夜啼》,青衫淚滿江南客。”觀此,可以盡曲中之變矣,悲夫!
出處:《板橋雜記》(外一種)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