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第三屆金像獎是相當傳奇的一屆。內地與台灣當時最大牌的女明星,均選擇了在這一年登陸香港——《垂簾聽政》的劉曉慶、《新蜀山劍俠》的林青霞。

無論是戲內還是戲外,劉曉慶與林青霞各自的故事都是上好的長篇小說素材。

單說這一年,劉曉慶正因背著小三的罪名陷入人民口水的汪洋大海,北影廠本已經宣布將“先進生產者”的榮譽稱號授予她,卻又給擼了下來。憤憤的她為自己辯護,開始在報刊上連載自傳《我的路》,卻又因為“不突出政治”、“狂妄驕傲”引發了更大的爭議,反而更深地墜入輿論旋渦的中心。

正是在這本自傳中,劉曉慶發出了她著名的感慨:“做人難,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做單身的名女人,難乎其難。”

很多年之後,劉曉慶公開感謝了三個男人,說“是他們讓我成長了”。這三個男人裏,有兩個先後跟她有過數年的感情糾葛乃至婚姻,而第三位,就是李翰祥。

今人提及李翰祥,總難免將他與“風月片”聯係起來,其實那隻是他在20世紀70年代的嚐試。早在20世紀50年代,李翰祥就已經是港台兩地的票房冠軍,亞洲最佳導演。梁朝偉、王菲在《天下無雙》裏唱的黃梅調,是他在60年代玩剩下的。

當然了,黃梅調影片也不是李翰祥的首創,啟發他的是內地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他們在20世紀50年代主演的那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才是在香港經久不衰數十年的黃梅調電影真正的起源。

李翰祥原籍遼寧,二十多歲才南下香港。20世紀70年代末,年過半百的他心髒病惡化,健康出了大問題。在赴美動手術之前,他抱著萬一的心態悄悄北上,原意隻是想探親訪友以償夙願,沒想到遇見了兩個大人物:何厚鏵的父親何賢、廖仲愷的兒子廖承誌。

他倆再加上香港影人蘇誠壽,合力促成了李翰祥北上拍戲。

李翰祥與劉曉慶的淵源,始於《火燒圓明園》,終於《火燒阿房宮》。

20世紀70年代末,劉曉慶與陳衝聯袂出演了內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劇”《小花》。她在這部戲裏的出色表現不隻為她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喜愛,也徹底打動了北上與內地合作拍片的李翰祥,欽點她出演《火燒圓明園》及其續集《垂簾聽政》中的慈禧一角。

20世紀90年代,“過氣”已久的李翰祥受到如日中天的劉曉慶邀請,為她投資製作的電視劇《火燒阿房宮》重拾導筒。

昔日大導演提攜後輩,現今大明星回報前輩。如果一切到此結束,這本該是一段佳話。隻是,兩人這段緣分的結尾卻遠不夠美好。年事已高的李翰祥最終因過度勞累倒在了《火燒阿房宮》的片場,再也沒有站起來。

他的驟然逝去令劉曉慶傷心之餘,更加傷神——這一巨大變故令《火燒阿房宮》差點爛尾。劉曉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這部戲拍成了,卻因為無法追回李翰祥生前挪用的數百萬片款,到最後不得不大傷感情地與他的兒子對簿公堂,要求父債子還。

回過頭說《垂簾聽政》。如果說,劉曉慶完全是憑自己的實力被李翰祥看中,才有機會出演慈禧一角,在片中飾演鹹豐皇帝的男主角梁家輝則多少占了點裙帶關係的便宜——他當時正在與李翰祥的女兒拍拖。

年輕時的梁家輝絕對當得起高大英俊風流倜儻的形容。但在當時,他還不過是個TVB藝員訓練班沒畢業的學員,演過的最大角色是周潤發的跟班小弟,還因為弄了一身黑衣黑超的打扮黑口黑麵裝酷,拉風得蓋過了發哥,被導演罵了個狗血噴頭。

接到李翰祥電話讓他進《垂簾聽政》劇組的時候,梁家輝原是抱著去做個打雜小弟,跟在大導演後麵開開眼界的心態去的。誰想到李翰祥卻讓他去剃個光頭,要他演鹹豐皇帝。要不怎麽說大導演慧眼識珠呢?這部戲讓梁家輝平步青雲,一下子就登上了影帝寶座。

隻是這個影帝沒給他帶來什麽好處。

當年的梁家輝有個頭銜:擺攤影帝。他拿了影帝之後反而沒戲拍了,無以維持生活,隻好到小販市場去擺攤,兼給無證小販望風。

堂堂一個影帝,怎麽能混得這麽慘呢?

成也蕭何敗蕭何,要怪,隻能怪他拿了影帝的那部戲。誰讓《垂簾聽政》這戲是跟內地方麵合拍的呢?還沒等梁家輝從影帝的輝煌中回過味兒來,他就被當時的台灣方麵給封殺了。

當時台灣市場那麽大,片商實在得罪不起,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人敢找梁家輝拍戲,搞得他潦倒到要靠擺攤維持生計的地步。

這一被封殺,梁家輝就落魄了好幾年。直到三年之後憑一部《英雄本色》紅遍台灣的周潤發在跟台灣文化部門的人吃飯時發話:“他是我的小弟。”所有人才發現這封殺問題解決起來也簡單,吃完飯就給他解封了。

又過了三年,梁家輝卷土重來,在此前封殺他的台灣地界上,憑一部《愛在別鄉的季節》拿到了金馬獎影帝——與他搭檔的是張曼玉,兩人演的是一對內地夫妻。

時至今日,梁家輝有幾個紀錄無人能破:金像獎曆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大銀幕處子秀就登頂,唯一同時擁有金像、金馬最佳男主男配四尊獎座的演員——哦,不對,應該是六尊,金像影帝的頭銜他有三個,還憑《情人》破了一次法國的票房紀錄。

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可以了吧?偏偏李翰祥對他仍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確切地說,他對梁家輝是恨鐵不成鋼:“我要捧你成為一個明星,但是你卻跑去當演員,沒出息!”

香港影壇少了一個有出息的明星梁家輝,多了一個沒出息的演員梁家輝,幸或不幸唯有交由觀眾定奪。不過,若是梁家輝沒有選擇做演員,我們很有可能無緣得見《黑金》裏那個陰鷙狡狠的台灣大佬周朝先,又或者《東成西就》中請村口王師傅燙頭發一心尋找真心人的段皇爺。

1983年這一年,入圍金像獎的有兩部極盡奢侈的大製作。故宮內實景拍攝,所用道具全都是紫禁城國寶級文物的《垂簾聽政》自然是其中之一,另一部則是動用《星球大戰》特效班底的《新蜀山劍俠》。

《新蜀山劍俠》的導演徐克,稱得上是一個極度迷戀電影特技效果的癡人,日後他甚至專門搞了一個特技工作室“新視覺”,其野心從名稱即可窺一斑。

此時的徐克雖然算是新藝城的人,但他有自己的獨立工作室。而新蜀山這種純粹賠本賺吆喝的買賣,新藝城此時還做不起,給他投資的是嘉禾。在那個總投資兩百萬已經算大製作的年代,嘉禾為此片大手筆地拍出了兩千多萬。

這是香港第一部禮聘好萊塢電影《星球大戰》特技小組支援特技鏡頭的先鋒作品,雖然情節上因為線索太多顯得有些雜亂被人詬病,但沒有人可以否認它的視覺效果,從人物造型到動作場麵,燦爛唯美令人目眩神迷歎為觀止,稱得上是一部劃時代的偉大作品。

《新蜀山劍俠》是林青霞以瑤池仙女的姿態登陸香港影壇之作。嚴格講,這不是她第一次到香港拍戲,早在20世紀70年代,李翰祥就找她在《金玉良緣紅樓夢》中反串過賈寶玉。不過那個時期的林青霞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台灣發展,她真正轉攻香港市場是在80年代之後的事。《新蜀山劍俠》就是她的試水之作。

在戲外,這時的林青霞還有一重身份:台灣文藝小生“花心查理”秦祥林的未婚妻。《蜀山》之前兩年,她在與台灣另一位文藝小生秦漢感情糾結數年未果的情況下,失望之餘接受了秦祥林的求婚。《蜀山》之後兩年,她又因難斷舊情解除了與秦祥林的婚約,然後繼續與秦漢糾結了數年。

二秦一林的感情糾葛在當年的台灣有多轟動矚目?這麽說吧,林青霞解除與秦祥林婚約的消息,登上的不是娛樂版麵,而是“中央日報”的頭版。

還是回過頭說第三屆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之爭。內地、台灣有猛龍過江,香港本土與之抗衡者也不含糊:一個是憑演技聞名的葉童,另一個是以風情著稱的鍾楚紅。

今天的內地觀眾最熟悉葉童飾演的角色應該是她在《新白娘子傳奇》裏反串演出的許仙。其實,當年的葉童也是一位勝在風情的演技派。在金像獎的曆史上,第一個創下兩奪影後紀錄的女演員就是她。

鍾楚紅在第二屆金像獎上已經憑和周潤發合作的那部《胡越的故事》提名過最佳女主角,雖然最終不敵傳奇人物林碧琪,卻得到另一個不屬專業獎項然而更讓電影投資老板心動的獎杯——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在頒發這個獎之前,司儀特意強調,這個獎是由讀者投票產生的。之所以是讀者而非觀眾,是因為當時的主辦方是《電影雙周刊》,合辦方是《星島晚報》。

比起享譽已久的劉曉慶、林青霞,葉鍾二人都是出道沒幾年的後輩。尤其是剛跨進二字頭的葉童,比四人中最年長的劉曉慶小了一輪還轉個圈兒,上一屆才剛剛提名新人獎。

然而內地、台灣兩位大牌,加上香港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三人圍攻居然都沒能拿下她這個後生小輩。本屆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表錯七日情》的葉童。

葉童不隻拿獎的速度快,她幹什麽都效率高。她是從應征做廣告模特開始進這行的,當時還沒成年的小姑娘不隻搞定了工作,還連帶將未來老公人選陳國熹一並搞定。日後據她自己的“口供”,作為葉童的男朋友,當具有如下這些特質:“劉德華的輪廓、周潤發的高度、梁家輝的單眼皮、黎明的笑容、劉青雲的氣質、曾誌偉的風趣……”

在被黃霑、倪匡、蔡瀾三個鹹濕老怪當庭逼供的時候,張國榮這樣說起在《烈火青春》中有所合作的葉童:當時她不過是個新人,拍**戲時還沒有資格獲得讓導演清場的待遇,難得她大方投入不膽怯,眾目睽睽下演得極好。

葉童本人對此是什麽說法呢?

“都不懂得什麽叫演戲,隻拚命去演,那時跟夏文汐一起演出,自己心裏有比賽的成分;人人都說她做得夠放,稱讚她,我聽了也很羨慕,希望會有人讚我。”

還是新人的葉童想法是這樣簡單,那麽十年之後,成為金像獎曆史上第一個兩度榮膺影後桂冠,正處演藝生涯巔峰期的她又是什麽想法呢?

“一旦不再年輕,不再美,但仍有人找我演戲,觀眾仍喜歡,那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最後附贈一條代言過潘婷、海飛絲的葉童美發心得:每周喝兩次黑芝麻糊和豆漿,自己拿芝麻、豆子磨的那種,別加糖。

第三屆金像獎的最佳新人,做主持是金牌司儀,演電視與周潤發是最佳銀幕情侶,日後更成了金像、金馬雙料影後,然而她的名字出現在這一年的最佳新人提名名單中時,卻一度廣受爭議。她就是鄭裕玲。

爭議的原因很簡單:出道已然七八年,在香港街知巷聞的TVB當家花旦,也算是新人?

沒錯,這一年的鄭裕玲就是新人——電影界的新人。此前她是電視圈一姐沒錯,可還真沒演過電影,完全符合金像獎對於新人資格的規定。

金像獎曆史上,這樣的新人還有幾個——哪怕你在自己的領域已是巨星,可一跨界進了電影這行,不好意思,你就是新人。遠一點的比如吳興國,就是《青蛇》中的那個許仙,成為金像獎最佳新人時,他在台灣戲劇界已是響當當的一哥。近一點的比如周傑倫,他做金像獎最佳新人的時候,正在華語樂壇獨領**。再比如第二十九屆金像獎最佳影片《十月圍城》,其演員中原本有李宇春、王柏傑兩名新人入圍,可最後還是被金像獎拿掉了其中之一的入圍資格。而不夠資格的那位,不是街知巷聞的李宇春,而是還沒幾個人認識的王柏傑。原因很簡單:前者出道五年都在唱歌,從沒拍過電影,後者頭一年卻已經在台灣拍過電影而且提名過新人獎。

第三屆金像獎上的最佳電影歌曲,一度風靡了整個華人世界,也許到今天還有人能哼哼兩句。

這首歌的演唱者,此前在酒吧唱了十幾年,隻出過一張無甚反響的英文專輯,直到這首歌一出,一躍而成天後級人物,更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享譽整個東南亞地區數十年的歌壇巨星。

用它做主題歌的那部電影,其原聲大碟和羅大佑首張專輯《之乎者也》一起,被視為校園民歌時代和現代流行歌曲時代的分水嶺。

這部電影就是《搭錯車》,主題曲《酒幹倘賣無》,演唱者蘇芮。

《搭錯車》的監製一欄上是麥嘉和黃百鳴兩個名字,顯然,這是香港人投資的電影。可再看看台前幕後的創作班底,卻大多是台灣人的名字。

說奇怪也不奇怪,這是新藝城為打開台灣市場出品的國語電影。

在當時,台灣市場對於香港影人來說是很大一塊蛋糕。畢竟香港隻有幾百萬人,全港加起來也隻有不到九十家影院,全指望本地市場的話,一部電影能收回投資已算走運。

而具體到19 8 3年,受當時中英就香港問題談判的政治因素影響,整個香港的經濟都不景氣,電影圈也毫無疑問地受到了拖累,電影票價比前一年漲了兩成有餘,票房卻不見幾分增長,香港電影市場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直線上升的勢頭為之一滯。

在這個時候,台灣市場對於香港影人來說,已經不隻是一塊大蛋糕了,說是生命線也不算太誇張。所以台灣一封殺梁家輝,整個香港都沒人敢找他拍戲,就因為生怕得罪財神斷了這條財路。

為了開拓台灣市場,新藝城在此時請來了之前已經合作愉快的張艾嘉。這回不是請她演戲,而是請她出任公司總監。而這時期的張艾嘉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台灣滾石旗下的歌手,正與羅大佑曖昧纏綿。羅大佑、侯德健、李壽全與吳念真這些大名鼎鼎的台灣才子,如果不是她的關係,恐怕不會悉數出現在《搭錯車》的幕後班底裏。也難怪這部電影能包攬當年金像、金馬所有音樂類獎項。

不過,《搭錯車》的主要編劇仍然是香港人黃百鳴。

也不知道該說黃百鳴太過有才還是適應力太過良好,此前他的主要編劇作品都是像《最佳拍檔》這類令人捧腹的典型港式喜劇。

可為了迎合台灣人的口味,他一夜之間便洗淨港味,把《搭錯車》的整個劇情編得婉轉惆悵,充滿了台灣觀眾最受用的文藝氣息。

請注意,這個“一夜之間”完全不是誇張說法,而是字麵意義上的一夜之間——因為當時效率至上時間極緊,黃百鳴真的隻用一夜就完成了這個劇本,被香港業內奉為標準廣為傳頌,後來更有無數人效仿,試圖再創造一次一夜即出精品的奇跡,卻都隻落了個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搭錯車》在台灣大受歡迎,贏盡口碑之餘更票房狂收。新藝城也憑此徹底打開了在台灣的局麵。因為風頭太勁,甚至還收到過恐嚇信。很多年以後,黃百鳴回憶當年,提到這段時,言辭間掩不住得意:“當年道聽途說,台灣片商上新片有三怕。其中一怕居然是新藝城有新片上映,大家要爭相走避,形成新藝城上片,誰可爭鋒之勢。難怪有人把我們恨得牙癢癢了。”

公司整體的發展勢頭再好,也難免裏麵有一兩個失意的員工。

新藝城的這位失意者,就是日後的暴力美學大師——吳宇森。

和嘉禾對著挖角的時候,嘉禾從新藝城挖走了曾誌偉,新藝城則從嘉禾挖來了吳宇森。那個時候,他還沒有以槍戰片聞名,而是硬著頭皮順應公司和市場的需要拍喜劇。他在嘉禾的最後一部作品《八彩林亞珍》,便是與開始轉型走喜劇路線的蕭芳芳合作,講述一個懵懂傻大姐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此片男主角,則是“許氏一門,文武英傑”之“英”——許冠英。

進了新藝城之後,吳宇森很快被外派去了台灣。照說這開拓新市場的重任在肩,吳宇森應該海闊憑魚躍才是,可現實總沒有那麽理想。在台灣待了三年,他隻拍了一部片子《笑匠》,就這一部,還不好彩地碰上恐嚇信事件,原本特意從香港總部飛到台灣去出席首映禮的三位老總有兩位躲進酒店,隻有當時年輕氣盛天不怕地不怕的黃百鳴最終出席。

這部作品反應平平,跟當時新藝城其他票房大好的片子比起來,基本上就等同於失敗。就這樣,吳宇森在台灣坐了整整三年冷板凳。直到1986年才被徐克帶回香港,請他加盟了自己的電影工作室。

此時的徐克,已經在這幾年裏憑一係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成為新藝城的核心人物,他的太太施南生更成了整個新藝城的管家婆。

可是,更早幾年,剛開張的新藝城在搜羅導演人才時,對徐克這個名字卻是敬而遠之,甚至有點害怕的——當時的徐克還是新銳導演,拍片題材愛劍走偏鋒,作品叫好卻不叫座,而且經常一不小心就大超預算。這樣的徐克對還在起步時期的新藝城來說,實在不是個打江山的好人選。

可新藝城最終還是選擇了徐克。這個選擇說到底是因為一個人的大力推薦,向他們拍胸口保證,徐克一定會拍出部叫好又叫座的片子來。

為徐克拍胸口打包票的這個人,就是吳宇森。

當時他做導演已經有些成績和名聲,又和黃百鳴他們私交甚篤,經常化名吳尚飛幫新藝城拍戲。為什麽要化名呢?因為他那會兒是嘉禾的人,不好太明目張膽幫別家公司拍戲。嘉禾在這方麵雖然頗有業界龍頭的大度,對這類事情一般都是睜隻眼閉隻眼,但天長日久總不是個事兒。所以他才會向新藝城推薦自己大為看好的新人徐克。

人生際遇這幾個字,說來真是話長。若不是吳宇森的大力推薦,徐克恐怕不會那麽早就得到一展拳腳的廣闊空間。而若不是徐克的感恩回報,吳宇森在台灣恐怕還要再坐幾年冷板凳。

吳宇森回港之後的故事,應該很多人都知道了。一部《英雄本色》令他徹底翻身,從此一路高歌猛進,進而成為一代暴力美學大師。

回過頭說1983年。前麵說過,這一年受政治因素影響,不隻香港電影市場發展停滯,整個香港經濟都不景氣。不景氣到什麽程度呢?日後的娛樂圈大鱷、英皇公司老板、當時正在地產界呼風喚雨的楊受成,在這一年破產了。

香港這一年破產的遠不止楊受成一個,投資樓市與股市的大大小小富豪多數損失慘重。不過像楊受成這樣的狠人卻沒幾個,短短幾年他便又東山再起,重新躋身富豪行列。

關於第三屆金像獎的八卦到此已差不多可以結束了。最後要提一下兩個年輕人在1983年的狀態,這兩人當時與金像獎還毫無瓜葛。但後來,一個做了五屆金像影帝,一個做了五屆金像影後。

1983年,19歲的張曼玉出道了,起點身份是:香港小姐亞軍。

1983年,21歲的梁朝偉拍了他的第一部電影:《瘋狂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