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見曹兵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息,乃將紅旗招展,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之下,大喝一聲,猶如雷吼。淵未及相迎,黃忠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為兩段。

——引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談論之間,曹操見天色不早,遂辭了蔡琰,引眾出莊。司馬懿落於曹操和楊修之後,心中忐忑不寧,自思離莊時蔡琰臨別悄語意味深長:“既你便是司馬仲達,當曾記得我弟模樣。今有某兩首《悲憤詩》稿,乃離亂途中所作,請你但熟記之,並燒付我弟。你若見到那架古琴‘龍吟’,除非我明弟複生於世!故人相別,前途珍重!”因是二人悄語,曹操等人卻未聽見。司馬懿坐在馬上,反複玩味此語,不得其解。自思尤其一個‘燒’字,大有深意。若是‘捎付’,則少帝必在人世,是文姬令自己傾力相扶,重登帝位;若是‘燒付’,則少帝已死,令某代為祭奠之意也。楊修回頭,見司馬懿若有所思,臉上猶有淚痕,不由取笑道:“果是通家之好,蔡門弟子!師兄師妹,一往情深也。”司馬懿淡淡一笑,卻不作答。

曹操聽到楊修打趣仲達,也從馬上回身,問道:“仲達,臨行你師妹以詩稿相贈,可容孤一觀否?”原來曹操心思慎密,況又多疑,早將他二人舉止看在眼裏,至此方才說破,看司馬懿是否心中有鬼。司馬懿笑道:“那有甚麽,值得大王動問?某正欲向大王討教,見大王若有所思,故未敢打擾。”於是打馬上前,將蔡琰詩稿奉上。曹操接過,就馬上讀時,見果是蔡琰手書二首《悲憤詩》,以述平生之苦,並無機密之語。見那詩稿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

《悲憤詩》其一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誌欲圖篡弑,先害諸賢良。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疆。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機徵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豈複惜性命,不堪其詈罵。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複非鄉裏。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複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

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裏,何時複交會。

念我出腹子,匈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複無中外。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為複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托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悲憤詩》其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身執略兮入西關,曆險阻兮之羌蠻。

山穀眇兮路漫漫,眷東願兮但悲歡。冥當寢兮不能安,饑當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眥不乾,薄誌節兮念死難。雖苟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

陰氣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塵冥冥。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

言兜離兮狀窈停,歲聿暮兮時邁征。夜悠長兮禁門扃,不能寢兮起屏營。

登明殿兮臨廣庭,玄雲合兮翳月星。北風厲兮肅冷冷,胡笳動兮邊馬鳴。

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憤盈。

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家既迎兮當歸寧,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追持我兮走煢煢,頓複起兮毀顏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恒絕兮死複生。

曹操看罷,再三歎息,哀其不幸,複憐其才。於是將詩稿還給司馬懿,打馬前行。走了三裏遠近,忽然省悟,回頭笑謂楊修道:“那八字碑文含義,卿今可試言之。”楊修答道:“此隱語耳。黃絹乃顏色之絲也:色傍加絲,是絕字。幼婦者,少女也:女傍少字,是妙字。外孫乃女之子也:女傍子字,是好字。齏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傍辛字,是‘辤’字。總而言之,是‘絕妙好辤’四字。”曹操大驚道:“妙哉楊德祖!所解正合孤意。”眾人聽了,皆歎羨楊修才識之敏。司馬懿暗歎道:“才華外泄,智奪其主,尚不知死期近矣。”

不一日,曹操大軍至於南鄭。曹洪聞大王親至,遂引從將出營,將魏王迎接進帳,具言張郃屢敗於張飛,今張飛被曹休以計逼走之事。曹操道:“張郃兵少,且不熟悉地理,敗之宜也。曹休不愧我曹家千裏駒,勝固宜然。夏侯淵現今如何?”曹洪道:“與黃忠對壘於定軍山,知大王兵將至,固守未曾出戰。”曹操微笑道:“夏侯妙才威震西涼,獨步關右,天下盡知其為世之良將。那黃忠不過韓玄手下一老卒,有何能為!若不出戰,是示懦於敵也。”便差人持節到定軍山,教夏侯淵進兵。劉曄在一旁聽了,暗道:“夏侯淵此番休矣,待某再給他燒一張催命符可也。”遂故作大驚,上前諫道:“那黃忠雖老,奈有法正用計,神鬼莫測。夏侯淵情急性剛,若使進兵恐中奸計——不如堅守為上。”你想那曹操即當眾說了“不戰乃示懦於敵”,此刻豈能因劉曄一諫便收回前言?於是不聽,反親作手書,令使者交與夏侯淵。司馬懿和劉曄對視一眼,心中皆暗笑。

魏王使者持節到了夏侯淵大營,下了進兵之令,又拿出魏王手書,呈於夏侯淵。拆書視之,見魏王寫道:“凡為將者,當以剛柔相濟,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則是一夫之敵耳。吾今屯大軍於南鄭,欲觀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夏侯淵覽畢大喜,打發使命回去,乃命張郃防守廣石山寨,令侄子夏侯尚前去出哨:若遇黃忠交戰,隻宜輸,不宜贏。回來報我蜀兵虛實,我自有妙計勝之。夏侯尚受令,引三千軍離了定軍山大寨,一路前行。卻說黃忠與法正南渡沔水,引兵屯於定軍山口,聞夏侯尚巡哨前來,便與法正商議。法正道:“夏侯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公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如此如此,誘而擒之。”曹忠即用法正之策,將應有之物盡賞三軍,蜀軍歡聲滿穀,願效死戰。黃忠即日拔寨而進,步步為營。夏侯尚引數千兵出戰,直到黃忠寨前。黃忠上馬提刀出迎,夏侯尚依叔父所定計策,佯敗歸寨,回報夏侯淵。

黃忠逼到定軍山下,紮下大營,依法正之計密排鹿角,虛設旌旗。法正以手指西側高峰,說道:“此峰高於定軍山,四下皆是險道。將軍若取得此山,定軍山隻在掌中。”是夜二更,曹忠引軍士偷偷攀上山頂,往下俯視,正與定軍山相對。法正道:“將軍可引兵守在半山平坦之處,先探好下山道路,清除樹木亂石障礙,需能馳馬而下,以施偷襲。某居於山頂,觀察定軍山動靜。待夏侯淵兵至山下,任他自為,將軍暗伏不出,隻看我山頭旗號為令——我舉白旗為號,將軍按兵勿動;待他倦怠無備,我卻舉起紅旗,將軍便下山擊之。此謂以逸待勞之計,必當取勝。”黃忠大喜,一一應諾,照行其計。

法正安排已畢,便令人回歸大營,速報主公劉備,請主公照計而行。劉備聞報,即親率精銳萬人,分為十隊,夜襲張郃廣石大營。人便不多,但分十隊散開,舉火呐喊而攻。夜間敵人不知虛實,便有了十萬人馬威勢。張郃見遍地火把,不知道蜀兵來了多少,隻得率親衛奮戰反擊,十處防禦,疲累不堪。劉備打了一夜,見不能克,遂引軍暫退。次日,張郃來見夏侯淵,說昨夜劉備引蜀兵大至,被某擊退,如此如此。夏侯淵道:“即是劉備親來,必在我定軍山下營裏歇馬。來日某親自下山,直踹蜀營,擒了劉備,豈非一戰而定——但需防他今夜再來。”於是加強山上防備:派張郃守備鹿角東部,自率精銳守備鹿角南部。

是夜,劉備又率一萬兵來,這回卻不再分兵,全力猛攻東山張郃。張郃左支右絀,堪堪不敵,派人急往山南求救,夏侯淵遂分軍一半往救張郃。劉備見其計已售,看看天色將明,即撤了東山之圍,轉至南山走馬穀,令軍放火焚燒圍角。須臾之間,大火趁風燃起,劉備即率兵緩緩而撤,退向山前曹忠大營。

曹軍守山軍兵忽見火起,燒著寨柵,慌報夏侯淵。夏侯淵在南山緊張一夜,聞東山打得似開鍋一般,這邊卻見不到一個蜀兵,又不敢擅離,直憋了一肚皮怒氣。此時見劉備使用放火伎倆,心下愈怒,急派人前去救火、修補鹿角。本部兵原有三萬,昨夜分兵去援張郃去了一半,此時救火又去了一半,身邊隻剩七千餘軍馬。夏侯淵命斥候入帳,問道:“那劉備昨夜攻我東山,共有多少人馬?”斥候道:“今日劉備來南山放火,看清是不足一萬兵馬。今剛剛撤去,尚未及到山下。”夏侯淵懊惱不迭,暗道:“原來是虛張聲勢。怪不得打不破某的東山寨柵——劉玄德,你真乃大膽無知之輩也。”遂點齊五千兵,下山追殺劉備。

卻說那夏侯淵雖作戰勇猛,但與其兄夏侯惇一樣性格剛烈,不擅使用計謀,亦難識破敵人之計。前番征戰西涼能屢戰屢勝,至於虎步關右,是因西涼將領皆恃槍疾馬快,比夏侯淵更不善於用計,故使夏侯淵得成其名;此次遇到法正,那便是棋差一招,縛手縛腳。法正先用疲敵之計,以夜襲東山虛張聲勢,使夏侯淵分兵;又以縱火計再分其兵,最終又使誘兵計使其來追,夏侯淵則步步中計而行,不死待何?話休敘煩,書接前文。且說劉備縱火燒山,惱了夏侯妙才,一聲大喝,即率五千兵追下山來。劉備聞聽山上金鼓大震,知道夏侯淵發兵來追,遂令部下加快行軍,一半散於山穀,一半奔向曹忠大營。夏侯淵看得清楚,見蜀軍逃散,劉備手隻下隻有三五千兵,身邊又無大將相護,不由大喜,隻管舉刀上前,要擒劉備。馬上行急不計路程,此時若回頭看時,離定軍山大本營已十五裏之外了。而且夏侯淵騎的乃是寶馬,五千軍在後麵步行跟隨,如何跟得上?夏侯淵到蜀營之前時,卻不知自己已成光杆將軍,深入險地。

劉備急走入營,令士兵安插鹿角,以當追兵。夏侯淵掄刀來到,見劉備就在對麵五十步開外,而馬前卻盡是黃忠昨日所布鹿角陣地,可望而不可及。劉備見狀,令部下吹起號角——原來是一個信號,那些散入山穀之眾,聞號角之聲複又殺出,截住夏侯淵所帶五千曹軍,鬥在一起,令其於主將夏侯淵不得會合。曹忠聽得山下殺聲大起,又聞號角震天,便要衝下山去,先抬頭望山頂觀看,見法正在山上舉起白旗。黃忠於是任他山下天崩地裂,隻作不聞。午時以後,法正在山頂上望見夏侯淵忍耐不住,單槍匹馬去挑那鹿角,深入險地;而其背後曹兵銳氣已墮,離主將漸遠,合兵不及。法正下令,乃將紅旗招展,鼓角齊鳴,眾軍齊喊。黃忠早已望見紅旗,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夏侯淵。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大喝一聲,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為兩段。可憐!昔日虎步關右之將,今日化作南柯一夢。黃忠斬了夏侯淵,曹兵大潰,各自逃生。

黃忠乘勢去奪定軍山,張郃領兵來迎。劉備與黃忠兩下夾攻,張郃敗走。路上又見定軍山上敗軍下來,說益州刺史趙顒戰死,山寨已被劉封、孟達奪了。張郃大驚,遂引敗兵到漢水紮營,令人飛報曹操。劉備提兵而至,三麵派兵攻打,不能攻克張郃。遂遣人急回成都,請軍師孔明急發援兵。諸葛亮聞報,尋思若再調成都之兵出漢中時,恐西川一時不穩,遲疑不決。從事楊洪勸道:“漢中乃益州門戶,若無漢中,益州能久安乎?軍師勿疑也。”孔明恍然大悟,立刻發兵,派趙雲、魏延二將前去增援。張郃見益州又增兵來,且帶兵將領乃常勝將軍趙子龍,心生恐懼,於是又退守陽平關東。劉備大聚眾將,商議進兵,直擊南鄭,奪取漢中。法正與黃忠前來報功,說殺了夏侯淵。劉備卻道:“夏侯淵者,一勇之夫耳,殺之無用。張郃實乃曹魏名將,如若殺之,可封萬戶候!”黃忠聞之,默默歸營。

且說主將夏侯淵即死,曹兵四散,群龍無首。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見軍心惶惶,便商議道:“眾將無主,乃烏合之眾,無能與戰。張郃將軍乃國之名將,劉備亦深為忌憚。今形勢緊迫,惟有相投,以安定軍心。”於是率眾齊投張郃大寨,奉其為帥。郭淮部下見己方兵力過少,難以匹敵,建議可依漢水結陣,使蜀軍不得渡河。但郭淮卻認為此是示弱於敵,應遠離漢水結陣,趁劉備軍半渡時襲擊。張郃即依郭淮之策,指揮士兵布置營寨,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軍心遂安。劉備聞報郭淮結陣漢水以北,又見魏軍陣容齊整,知道對方要對自己實施半渡而擊,於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張郃戰報呈至南鄭,曹操聞夏侯淵死,放聲大哭,方悟管輅所言:“三八縱橫”者,乃建安二十四年;“黃豬遇虎”,乃歲在己亥正月也;“定軍之南,傷折一股”,乃族弟夏侯淵死地之謂也。

曹操大哭且後悔道:“夏侯淵本來並非善用兵者,隻知殺戮,我聞軍中皆稱其為‘白地將軍’。身為三軍督帥,親臨戰陣尚且不該,更何況是去親至敵營以挑鹿角!痛哉,妙才我弟!是孤害了你也。”遂親統大軍,來定軍山與夏侯淵報仇,令徐晃作先鋒。曹操引大軍行到漢水,張郃、杜襲接著。二將因定軍山已失,請將米倉山糧草移於北山寨中屯積,然後進兵,曹操依允。劉備遂命斂眾拒險不出,卻派黃忠、趙雲各引一軍,在漢水截取曹軍糧草,斷其運糧之道。二將領命而去。黃忠惦記主公前日所說之言,一心想著要與張郃相遇,必殺之以立奇功,好教劉備再無話說。

黃忠即請趙雲守寨,自與副將張著前去截糧。趙雲允諾,並與黃忠約定:“既將軍先去,可約定時刻。如將軍過時而不還,某即引軍來接應。”於是約定午時為期。當夜黃忠領人馬偷過漢水,直到北山之下,見糧積如山。黃忠教取柴堆於米糧之上,正欲放火,張郃與徐晃領兵前來,將黃忠困於垓心;文聘又至,把張著圍住。趙雲在營等到午時,急引三千軍向前接應,令副將張翼堅守營寨多設弓弩,以為準備。

趙雲挺槍驟馬,直殺至北山之下,見張郃、徐晃兩人圍住黃忠,軍士被困多時。趙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如入無人之境——便如當年長阪坡一般英勇無敵。張郃、徐晃當之不住,眼見趙雲救出黃忠去了,無人敢阻。趙雲救了黃忠殺透重圍,又望東南角重圍中救了張著。曹操在高處看得清楚,不由奮然大怒,自領將士下了高坡,在後急追來趕。趙雲殺回本寨,望見後麵塵頭大起,知是曹兵追來,遂喝令道:“休閉寨門!看某如何退敵!”遂撥弓弩手於壕中埋伏,營內偃旗息鼓,吩咐張翼,如此如此,不可驚慌。趙雲匹馬單槍,立於營門之外。

張郃、徐晃領兵追至,見趙雲匹馬單槍立於營外,寨門大開,二將不敢前進。曹操親到,急催督眾軍向前,見趙雲巋然不動,前隊曹兵翻身就回,反衝亂自家後隊兵馬。趙雲把槍一招,壕中弓弩齊發,曹兵倒下無數,跑得更快,全軍大亂。當時天色昏黑,不知蜀兵有多少在營中埋伏。曹操先撥回馬走,隻聽得後麵喊聲大震,鼓角齊鳴,黃忠、張著各引兵一枝蜀兵趕來。趙雲亦招營中蜀兵殺出。曹兵自相踐踏,擁到漢水河邊,趙雲追殺甚急。又見北山火頭大起,卻是劉封、孟達奉法正軍師之命率兵偷襲,燒了糧草,後從米倉山路殺來。曹操見狀,隻得棄了北山糧草,回軍南鄭。趙雲占了曹寨,黃忠奪了糧草,大獲勝捷。劉備同法正前至漢水,問如何勝敵如此之快?黃忠將趙雲闖圍相救、施空營計拒漢水之事細述一遍。玄德大喜,讚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遂號為虎威將軍。

曹操回到南鄭,複遣大軍從斜穀小路而進,來取漢水。玄德笑與眾臣笑道:“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乃率兵於漢水之西相迎。曹操命徐晃為先鋒,巴西宕渠人王平為副,前來決戰。那王平字子均,現充牙門將軍。徐晃引軍至漢水,令前軍渡水列陣。王平勸阻,徐晃不聽。結果紮營未穩,卻被趙雲、曹忠各引一軍衝擊,魏兵落水無數,敗回漢水東岸。王平懼徐晃遷罪於己,遂引軍投降劉備。玄德大喜,即封王平為偏將軍,領向導使,引軍渡漢水大攻。徐晃即敗,曹操見立腳不住,隻得下令撤出漢中,退守陽平關。人報有大將引三千虎騎軍,在城下叫關。曹操急率眾將登城,卻見是次子曹彰,從長安前來助戰。曹操見曹彰至,大喜道:“有我黃須兒來,破劉備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