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方國忠,拜見陛下。”
“臣董襲,拜見陛下。”
蕭慶輕輕一抬手,“都平身吧。”
兩人站了起來。
蕭慶說道,“朕這次找你們兩個來,是有一件事要問你們。”
“請陛下明示。”
“朕想調集平寇軍北上去遼國,但是,路途遙遠,會耗費不少的錢糧。若是征調馬車的話,大魏沒有那麽多馬,運輸能力不足。所以,想請你們幫忙想個辦法。”
方國忠猜測道,“陛下可是想用大船運送?”
蕭慶點頭,“朕是有這個想法。但是,也有人說,平寇軍的將士,都來自北方,不習水性。若是上了大船,容易水土不服,甚至暈船,嘔吐,生病。”
說著,他看向了董襲,問道,“你覺得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
“陛下,平寇軍的將士的確都來自北方。貿然讓他們上船,的確容易出問題。”
蕭慶點頭,這在他的意料當中。
但就在這時,方國忠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陛下,可以試試。”
蕭慶眼前一亮道,“怎麽說?”
“據老臣所知,北方人之所以上了船,就會暈船,嘔吐,主要是因為海上行船,太過搖晃和顛簸。若是大船在近海行駛,搖晃和顛簸的程度會減輕許多。”
“還有這事?”
方國忠點頭道,“千真萬確。此外,我大魏的造船技術高超,造出來的大船,非常寬大,搖晃和顛簸的程度較小。即便是北方人上去了,也不會感覺過於難受。”
“老臣曾經就駕船去北方做生意。北方也有很多人,出海貿易,南來北往,他們也並未覺得有任何不適。所以,老臣以為,此事可以試試。”
他其實是很有把握。
但是,在蕭慶的麵前,在陛下麵前,他還是不敢把話給說得太滿。
見方國忠這樣說,蕭慶當即決定道,“好,既然如此,那就試試看。嶽丈,你即刻調集五十艘大船前往平寇軍所在的駐地,請他們上船試試看。”
“老臣遵旨。”
方國忠領命下去辦了。
他走了後,董襲才好奇地問道,“陛下為何突然決定調集平寇軍北上呢?莫非,是要收複燕山?”
“是要收複燕山。”
“陛下聖明。”
蕭慶笑著說,“朕沒有派你領兵北上,不會怪朕吧?”
“怎麽會。”
“其實,朕一開始也想過你。但是,大梁城現在還不夠安穩。而且,常勝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完全形成,還需要有知兵之人繼續操練他們。所以,你身負重任,朕沒法調你北上。不過,朕可以保證,將來必定會給你機會上戰場。”
董襲感激道,“謝陛下隆恩。”
“下去吧。幫朕把兵練好!”
“遵旨。”
他們走了後,蕭慶便在琢磨。
方國忠要調集五十艘大船北上,去平寇軍的駐防地,這需要時間。
在此之前,他必須說服滿朝文武,同意他出兵才可以。
雖然他是皇帝,可他也不能想幹什麽,就幹什麽,還是要聽聽大臣們的意見。
如果什麽事都他說了算,將來就沒有人敢說話,事情會很麻煩。
於是,他立馬喊道,“小李子。”
小李子走了進來。
“去把跪在宮門口的那些大臣都叫到勤政殿,朕要召見他們。”
“遵旨。”
蕭慶到了勤政殿後,看到竟然有好幾十個大臣。
他們跪累了,一個個表情難受。
但看到蕭慶來了,便馬上打起精神,規規矩矩地站著,不敢有一絲一毫地懈怠。
蕭慶坐下來,問道,“你們急著要見朕,到底所為何事?”
“臣等想請問陛下,禮部尚書梁天興,北營主將梁天盛二人,到底所犯何事,被陛下抓了起來。”
蕭慶一聽這話就來氣。
這幫人果然是給梁天興求情的。
他馬上解釋說,“先帝駕崩之後,梁天興既是相國,也是輔臣,竟然把持朝政,禍國殃民,殘害忠良,濫殺無辜,意圖謀反。這一樁樁,一件件大罪,難道不該抓嗎?”
“請問陛下,有真憑實據嗎?”
“放肆!難道你覺得,朕會胡亂抓大臣嗎?”
“臣不敢。既然陛下有真憑實據,請問陛下,證據在哪兒?臣等想看看。”
蕭慶掃了一眼其他人,問道,“你們都是這個意思嗎?”
“臣等都想看看證據。”
“好,很好。明日上朝,朕自會給你們證據,讓你們心服口服。”
說完後,蕭慶起身就走,非常生氣。
回到後宮,他便把鄭明龍叫來了,“梁天興的證據,搜集得怎麽樣了?”
“回陛下,已經搜集齊全了。”
“好。這次,朕要看看那幫人還能說什麽。”
翌日早朝。
眾臣行禮後,蕭慶一揮手,梁天興和梁天盛兄弟倆就被帶了上來。
這倆都穿上了囚服,披頭散發,樣子狼狽,完全沒有了往日的風光。
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曹王。
三個人跪下來。
蕭慶看向了魏有法,說道,“魏卿,朕之前叫你審問曹王,審得怎麽樣了?”
“回陛下,據曹王交代,他曾派人送信給梁天興,叫他一起謀反。此外,梁天興也曾派人送信給曹王,做了約定。隻要曹王在曹州起兵,朝廷平叛的軍隊一旦南下,他便讓梁天盛率領北營三萬兵馬,攻進大梁城,逼迫陛下退位。”
說完,魏有法將供詞呈了上去。
小李子快速將供詞呈上。
蕭慶看了看,問道,“曹王,你可認罪?”
“臣,認罪。”
“梁天興,你可認罪?”
梁天興硬氣道,“陛下,這是曹王胡亂攀咬,臣根本沒有做過這種事情,臣是冤枉的!”
梁天盛也跟著大喊,“臣也是冤枉的,臣從來就沒有想過要起兵造反。陛下,你可不能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冤枉我兄弟倆。”
緊接著,昨天那些大臣紛紛跪下來求情。
“陛下,梁尚書多年來,為朝廷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堪為百官典範。如此忠心耿耿的一位大臣,僅憑別人的三言兩語就肆意抓捕入獄,怎叫人不寒心呢?試問以後,誰還敢為朝廷出力,為陛下盡忠。”
“梁尚書對先帝,對陛下,都是忠心不二的。他從來就沒有做過任何不敬之舉,是我大魏第一忠臣。臣懇求陛下明察,明察!”
“陛下剛剛登基時,內憂外患。是梁尚書多方籌劃,費盡心機,才保得大魏平安。若是沒有梁尚書,大魏哪兒來的這些年太平?陛下如此對梁尚書,豈不是會讓世人覺得,陛下這是在恩將仇報?”
……
蕭慶越聽越火大,這幫人竟然明目張膽地袒護梁天興,實在是可恨。
但他也感到非常詫異,這幫人裏邊,明明好些不是梁天興的人,現在怎麽都幫他說話呢?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