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衛健委會議室裏,來自南疆各地的醫院代表濟濟一堂。

大屏幕上同時連線著北京、上海等地的專家。

李明和阿依古麗坐在喀什代表團的位置上,緊張地等待著會議開始。

“諸位,”自治區衛健委主任開門見山,“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建立南疆兒科急救協作網絡。請喀什地區醫院的代表先介紹你們的設想。”

李明站起來,深吸一口氣:“我們的方案分三個層麵:首先是統一技術標準,解決設備兼容問題;其次是建立分級診療體係,明確各級醫院的職責;最後是組建專家資源庫,實現遠程會診的全天候保障。”

他詳細介紹了上周那個遠程會診案例中暴露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解決方案。

“關於技術標準,”阿依古麗補充道,“我們建議采用國際通用的DICOM標準,這樣不僅能確保圖像質量,還便於與國內頂級醫院對接。”

和田地區醫院的代表——王野也發言了:“我們完全讚同這個方案。事實上,我們已經開始升級設備,為對接新係統做準備。”

討論持續了整整一上午。

期間,不時有與會專家提出建議和疑問。

北京專家特別強調了培訓體係的重要性,上海專家則分享了他們在遠程醫療質量控製方麵的經驗。

“這個方案很有前景,”張國華通過視頻發言,“但實施起來麵臨三個主要挑戰:一是基層設備配套,二是專家資源整合,三是應急預案完善。建議在試點階段就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

中午休息時,李明的手機突然響起。

是克州人民醫院急診科打來的。

“李醫生,我們這裏有個急診病例,需要緊急會診。”對方語速很快,“患兒今年4歲,先天性心髒病術後並發嚴重感染,現在發熱不退,血氧飽和度下降。”

李明立即看向主任。

主任點點頭:“正好可以試試新係統。”

會議室迅速轉變成臨時會診中心。

技術人員緊急調試設備,連接克州醫院的係統。

這一次,畫麵異常清晰。

克州醫院傳來的檢查影像幾乎沒有延遲,音頻也十分穩定。

“患兒叫阿卜杜拉,”克州的醫生介紹道,“前天開始發熱,昨晚突然呼吸困難……”

多地專家迅速展開討論。

上海的專家詳細分析了影像學特征,北京的專家針對用藥方案提出建議,而阿曼大夫則從維醫角度補充了一些觀察要點。

“關鍵是要控製感染,”張國華總結道,“建議立即調整抗生素方案,同時嚴密監測心功能。如果24小時內症狀無改善,要考慮轉上級醫院。”

一個小時後,會診結束。

雖然打斷了原定議程,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多點聯動的威力。

“這次會診比上周順暢多了,”王野感歎,“如果能保持這樣的質量,就太好了。”

下午的會議轉向具體實施方案。

各家醫院輪流發言,紛紛表達了參與建設的意願,也提出了各自的困難和需求。

“為了保證項目順利開展,”主任說,“我們決定成立南疆兒科急救協作網絡建設領導小組。張國華同誌任組長,李明同誌任副組長,負責具體實施工作。”

會議結束後,張國華把李明叫到一邊。

“這個擔子不輕啊,”老教授意味深長地說,“但我相信你能行。記住,不是你一個人在戰鬥,整個南疆的醫療係統都是你的後盾。”

回到醫院,已是深夜。

李明和阿依古麗在辦公室加班,整理會議紀要,製定下一步計劃。

“你看這個培訓方案,”阿依古麗指著電腦屏幕,“我建議分三個層次:省級專家帶教、地區醫院實訓、基層醫生跟診。這樣可以既保證質量,又照顧到實際情況。”

正說著,克州醫院發來消息:阿卜杜拉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體溫開始下降,血氧也趨於穩定。

“太好了,”李明鬆了口氣,“這個病例可以寫進我們的示範案例。”

阿依古麗突然笑了:“記得剛來的時候,你還在為學維語發愁,現在都能指導全疆的醫療協作了。”

“彼此彼此,”李明也笑了,“你不也從當初的內科醫生成長為兒科專家了嗎?”

窗外,喀什的夜空繁星點點。

遠處的帕米爾高原若隱若現,就像他們正在建設的這個網絡——看似遙遠,卻又真實存在。

第二天一早,各地醫院就開始行動起來。和田那邊傳來消息,他們已經開始設備升級;克州醫院則表示,已經組建了專門的遠程醫療團隊。

李明和阿依古麗馬不停蹄地走訪各科室,協調資源,落實方案。

“技術科說了,”阿依古麗在午飯時說,“下周就能完成係統升級。到時候我們可以先和和田、克州試運行。”

“好,”李明說,“我已經和王野約好了,先選幾個典型病例進行模擬會診。”

正說著,護士小瑪依拉匆匆跑來:“李醫生,阿依古麗醫生,急診科來了個重症患兒,需要會診。”

兩人立即放下飯碗趕往急診室。

這是一個來自喀什郊區的維吾爾族女孩,才一歲多,因為重症肺炎合並心力衰竭,情況危急。

“需要馬上聯係和田、克州的專家,”李明快速檢查後說,“這個病例可能需要多中心會診。”

很快,三地的專家通過遠程係統連線。

盡管設備還在升級中,但基本功能已經可以使用。

經過一個小時的會診,專家們達成共識:患兒需要立即進行特殊治療,但藥品隻有和田醫院有儲備。

“我們馬上派人送過去,”王野在視頻裏說,“你們先按方案穩定病情。”

這一次,遠程會診係統發揮了關鍵作用。

三地專家的及時會診為患兒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藥品調配的快速響應則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

“看來我們的網絡已經在發揮作用了,”當晚整理病例時,阿依古麗說,“雖然還不完善,但已經能救命了。”

李明點點頭。

他想起張教授的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確實,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是這張醫療網絡中的一個結點,共同編織著生命的希望。

“對了,”阿依古麗說,“明天各地要開始遠程培訓了,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李明打開電腦,“我把這兩天的病例也加進去,讓大家一起分析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