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失望的章太炎回到上海並沒有躲在小樓成一統,兩耳不聞窗外事。他的政治熱情沒有絲毫減損,隻是改變了參與現實政治的方式。

章太炎對徐世昌從來就沒有好印象。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徐世昌應該算是不錯的大總統之一,文人主政,不濫殺無辜,具有相當的民主意識,這都是20世紀20年代官場中最難能可貴的品質。

在政治理念上,徐世昌與其前任有很大變化。因為在他就任大總統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在最後時刻參加了這場戰爭,而且成為戰勝國之一,這在客觀上要求南北停戰,要求南北雙方就怎樣參加巴黎議和,怎樣處理戰後問題達成一致,所以徐世昌竭力倡導與南方護法軍政府議和談判,最好能結束戰爭,重建統一。為此,徐世昌派遣參議院副議長朱啟鈐為北方總代表。

徐世昌(1855—1939)

南方護法軍政府改組後,孫中山黯然退出,岑春煊、唐紹儀等成為軍政府的主導力量。岑春煊與徐世昌均為前清時代督撫同僚,交往已久。至於唐紹儀,更與袁世凱等關係密切。所以南方護法軍政府對徐世昌的倡議積極回應,委派唐紹儀為南方總代表。

南北和談應該是當時的正確選擇,但章太炎卻不這樣認為。他先是看不上徐世昌的人格,繼則連岑春煊、唐紹儀、朱啟鈐等都被他狠狠貶損一通。章太炎不僅認為徐世昌是前清餘孽、袁世凱帝製複辟的重要幫凶,而且是黎元洪、段祺瑞府院之爭中的重要人物,如果不是徐世昌居間挑撥,章太炎認為府院之爭不會如此嚴重,黎元洪也就不至於平白無故丟掉了總統位子。

至於北方總代表朱啟鈐,確實如章太炎所指責的那樣,是袁世凱帝製複辟中的關鍵人物,且在後來受到通緝,所以章太炎指責他是“帝製犯人”,由他代表北方進行談判,南方如何能信?

對於南北和談,章太炎堅決反對,他勸告南方政府不要被這些和平的呼籲所迷惑。他認為岑春煊之所以如此積極推動南北和談,其目的就是想當統一後的副總統。至於那個唐紹儀,如此熱情參與南北和談,其目標就是副總理。章太炎的這些論斷不足以服人,但其目標就是要阻止南北和談,阻止南北統一。他認為,南方政府雖然麵臨許多困難,但也不應該如此草率與北方合並,南方應該盡快選舉自己的總統,以絕北人之望。這樣,即便南北和談,南北合並,也應該以南方為主體,以北方為附庸,民國法統由此方能得以傳承。

章太炎的反對並沒有阻止住南北和談的進行。1919年2月20日,南北和談在上海正式開始。至此,章太炎依然不願就此妥協,他邀集一批同誌成立了一個“護法後援會”,專門揭露南北和談中的陰謀,始終堅持反對和談的立場。對於唐紹儀在談判中格外強調裁兵、理財等具體事項,而根本不涉及護法、法統等傾向,章太炎非常憤怒,多次致信唐紹儀表示不滿和抗議。章太炎的意思,就是不能承認北京政府的正統地位,不能承認北方代表民國法統,這是一個原則,絕對不能讓步。然而,章太炎的這個認識並不被唐紹儀和南方領導人所理解和看重,因為現在的南方領導人如岑春煊、唐紹儀等,他們與章太炎、孫中山等人不一樣,他們都是前清舊臣,並不是革命領袖,所以不可能像章太炎那樣看重民國法統。

對於唐紹儀的談判,章太炎非常不滿。他認為,徐世昌的和平統一、南北議和,其實要的就是民國法統,就是要南方承認他們政治統治的合法性、正當性。如果南方領導人不明此理這樣做了,那就等於自我瓦解,徹底失去了與北方抗衡的籌碼和力量。

在英、美戰勝國的壓力下,南北和談應該說還是取得了相當多的共識,中國似乎也有可能由此走上和平統一。然而由於此時北方政府中的段祺瑞依然以“參戰督辦”的身份統帥“參戰軍”,繼續支用由日本提供的“參戰借款”,甚至唆使親信進攻陝西護法軍,這一切給南北和談的順利進行設置了重重障礙。

5月10日,唐紹儀在會談中提出一攬子解決方案,共八條,建議恢複舊國會,由和會組織政務會議,監督議和條件的履行,同意內閣之組織,裁廢參戰軍、國防軍,撤換那些不合格的督軍省長,不承認巴黎和會所定山東問題解決辦法,宜布中日之間一切秘密條約無效,並嚴懲相關人,承認徐世昌為領事總統,至國會選舉正式總統為止。

對於南方代表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北京政府不願接受,特別是不能接受以取消新國會作為承認徐世昌為總統的條件。5月13日,南方議和代表全體辭職;第二天,北方代表亦請辭。南北和談終告破裂。

南北和談的破裂,當然不是章太炎反對的結果,而是國內外政治環境的變化決定著這個談判不可能成功。在南方,握有兵權的桂係、粵係為爭奪地盤打得不可開交;在北方,皖係、直係也在進行著混戰,直係後來在奉係幫助下,戰勝皖係,段祺瑞下野,直係入主北京政府。

當南北混戰得不可開交之際,章太炎正在生病,病弱的身體拖累著他沒有精力去參與介人南北的軍事混戰中,不過他的政治熱情並沒有因為生病而減弱,生病反而使他有了思考的時間。他開始意識到,無論是南北之間的紛爭,還是南北各自內部的紛爭,其實都是因為權利與地位,都是因為中國的政治架構存在著明顯的問題。章太炎指出,民國成立以來,九年三亂。最近又有一些軍事強人借名護法,圖謀割據。對於這些混亂,如果從理論上予以闡釋,顯然是因為民國以來的政治製度設計存在問題,而這些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中央政府地位太高,權力太大,致使總統、總理兩個職務成為許多政治強人、軍事強人勢必爭奪的目標。因此,要想平息這些混亂,不是強者吃掉弱者,也不是弱者合起來與強者作對,而是要從政治權力架構上想辦法做文章,要讓中央政府的權力大幅度減弱,使政治強人、軍事強人不再以奪取中央政權為人生目標。

那麽怎樣才能減弱中央政權對政治人物的吸引力呢?章太炎根據中國曆史上的經驗,根據近代以來地方自治的經驗,根據各地政治強人正在進行的自治嚐試,建議聯省自治,虛置中央政府,中央政府隻具有授予軍官勳章的權力。其餘一切,中央政府都不得擅自進行擅自擁有。軍事權力則分給各省督軍,中央政府不得有一兵一騎。外交條約則由各該省督軍省長副署,然後有效。幣製銀行,則由各省委托中央而監督造幣,成色審核、銀行發券之權,仍在各省。如是,中央政府雖存,等於虛化,相信各省政治強人、軍事強人不會有誰還對這樣的位子看得那麽重,還會放棄各省實際權力爭奪這樣的空位子。各省自治後,聯省各派參事一人,負責監察,而國會亦可不設,則所有內亂或許由此而徹底終結。

章太炎發現的問題是真實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許也是對的。從人性的弱點說,這也許能夠化解政治強人對權力的貪婪與無厭。隻是在實踐中會是怎麽樣呢?好像誰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