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由吳宇森導演的華語古裝戰爭史詩大片《赤壁》熱映一時。據報道,《赤壁》上映首日票房收入就高達2700萬元。在這部電影中,吳宇森用好萊塢模式包裝了“赤壁之戰”這個人們所熟知的曆史故事。

《三國演義》中將赤壁之戰的主要勝因歸功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多少年來民間也都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由於諸葛亮“借東風”。

其實,正史《三國誌》這樣記述赤壁之戰的精彩曆史瞬間:“權遂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毛澤東這樣評價赤壁之戰:

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虛誇者古亦有之。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3萬人馬,其實隻有二三十萬,又不熟水性,敗在孫權手下,不單是因為孔明“借東風”。

毛澤東認為看問題一定要全麵,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毛澤東看來,赤壁之戰戰勝曹操應主要歸功於孫權和周瑜。

從1953年到1958年,毛澤東多次在講話中借用孫權重用周瑜的例子,來說明選拔幹部不能論資排輩,要注重能力,注重水平,要敢於放手使用新人。這實際上是對孫權善於使用人才的充分肯定。

周瑜是三國時期一位著名的青年將領,文武兼備,風流倜儻。年紀輕輕便擔任吳軍統帥,火攻曹營,取得赤壁大捷,一舉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為東吳政權建立了豐功偉績。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舉,特別是人才極其缺乏。毛澤東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突出強調要提拔青年幹部。因此,多次提到三國時具有超人才幹的周瑜。

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以三國故事為例說:“現在必須提拔青年幹部。赤壁之戰,群英會,諸葛亮那時27歲,孫權也是27歲,孫策起事時隻有十七八歲,周瑜20多歲,魯肅40歲,曹操53歲。事實上,青年人打敗了老年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在此,毛澤東是把周瑜作為青年幹部的典型加以肯定的。

1953年6月30日,毛澤東接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跟他們談到要多選青年幹部當團中央委員時,說:“要選青年幹部當團中央委員。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要充分相信青年人,絕大多數是會勝任的……青年人不比我們弱。”

1957年4月上旬,在上海召開的四省一市省市委書記思想工作座談會上,毛澤東談及提拔青年幹部時,又以周瑜為例說:“赤壁之戰,程普40多歲,周瑜20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人掛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掛了大都督的帥印。古時候可以破格用人,我們為什麽不可以大膽提拔?”

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第一次講話中,就“破除迷信”問題說: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學問少的人打倒學問多的人,這種例子多得很。周瑜、孔明都是青年人,孔明27歲當軍師。程普是老將,他不行,孫權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勝仗,周瑜死時才36歲。

毛澤東幾次提到孫權自己年紀輕輕就當了家。1965年1月,他在一次談話中說:“看起來還是青年行。群英會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歲的人,諸葛亮當時才27歲,孫策初幹事時,不到20歲,孫權更小。孫權生於東漢光和五年,他接哥哥孫策班時才18歲。”

1970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第三次提出不當國家主席,也不再設國家主席,並以三國故事為例說: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說,孫權是要把他放在爐火上烤。我勸你們不要把我當曹操,你們也不要做孫權。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毛澤東在會見中回顧中日兩千年來的友好交往時說到了三國孫權:孫權想找你們,派遣了一個三萬人的船隊。

毛澤東對孫權年少而大有作為頗為讚賞。1975年5月,毛澤東在北京召集政治局工作會議。會議結束時,毛澤東對自己所作的《水調歌頭·遊泳》中的兩句做了解釋:“我說‘才飲長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魚’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現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間,叫什麽我忘了,那個地方出鯿魚。所以我說‘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孫權後來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材運到南京,孫權是個能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