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澤東在接見埃及外賓時,由談時事由然地聯係到大秦帝國的締造者、集毀譽褒貶於一身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說:“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讚成秦始皇,不讚成孔夫子。”

作為一位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人物,秦始皇“好”,好在哪裏;秦始皇“壞”,又壞在何處?毛澤東為何反複強調自己讚成秦始皇?對於曆史上公認的秦始皇的“壞”,毛澤東又持何種看法呢?

“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嬴政,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在位共37年。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戰國末年,從諸侯割據向全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和宦官所把持。公元前238年,嬴政親理國事,平定叛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令其徙處蜀郡。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駕馭群雄,指揮雄師,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家——秦朝。

嬴政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世襲。

接著,始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麵,推行了一係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

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製,實行郡縣製。在皇帝的直接控製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實行“三公九卿製”,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等高級官吏由皇帝親自任免。這樣,秦始皇就將大權牢牢地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秦始皇崇尚“法家之術”,製定和頒行統一的法令。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禦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複辟活動。僅遷至鹹陽者即達12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在經濟上,秦始皇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製的發展。以商鞅所製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製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製。為發展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拆毀舊東方各國的城郭,修建由鹹陽通往各地的馳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方麵,秦始皇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製定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全國通用。

對於秦始皇的這些曆史功績,毛澤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毛澤東推崇秦始皇,主要著眼於其對中華民族統一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賦詩頌揚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毛澤東很喜愛李白的這首詩,原因就在於他自己對於秦始皇“掃六合”的豐功偉業也非常崇尚。

1964年6月24日,毛澤東在接見外賓的談話中說:“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製度如度量衡,有些製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罵他就是兩條: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

在1973年7月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說:“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

晚年毛澤東在接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又說:“我讚成秦始皇,不讚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製,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製度。”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秦始皇廣為後世詬病和痛罵的就是他幹的“焚坑事業”,即焚燒詩書、坑殺儒生。這兩件事讓他背上了“千古暴君”的罪名。

在史籍記載中,這兩件事的“本來麵目”到底是什麽呢?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遵循秦國崇尚武力、重用刑罰的傳統,滅掉六國之後,卻不給人民休養生息的機會,浩大的工程有增無減:修築長城,造驪山墓,建阿房宮,不斷地巡幸天下……以至於國無寧日,民無寧時。那些來自六國的書生們,承襲了戰國以來“處士橫議”的風氣,不斷地以《詩》《書》典籍及先王善政為根據,譏評時政,煽動不滿,威脅著秦王朝政權的鞏固和政令的推行,這當然激發了秦始皇的強烈不滿。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鹹陽宮舉辦了一個宴會,70名博士都參加了,一齊向秦始皇敬酒祝福。仆射周青臣帶頭向秦始皇敬獻祝詞,他說:“原先,秦國的土地不過千裏,靠了陛下的神聖英明,才平定了海內,趕走了蠻夷。普天之下,莫不臣服。建立郡縣,不封諸侯,人人安樂,萬世萬代永無戰爭之患。從古到今,誰也沒有陛下這樣的威德!”

淳於越是來自齊國的博士,他不同意周青臣之議,針鋒相對地說:“我聽說商周享國千有餘年,分封子弟功臣,在四周拱衛輔佐。現在陛下擁有天下,但您的子弟卻是普通老百姓,一旦有犯上作亂之臣,怎麽能互相救助?辦事不效法古代而能長久的,我還沒聽說過。周青臣當麵討好您,卻加深了您的過錯,不是一個忠臣。”

秦始皇叫大家都發表意見。推崇法家思想的丞相李斯上奏道:“五帝的政令不相重複,三代的製度不相承襲,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為什麽?因為時代變了。陛下創千秋大業,建萬世功勳,這些,都不是像淳於越那樣的腐儒所能理解的。可他們憑著一張嘴巴,以古非今,蠱惑百姓。新的政令一出,他們就街頭巷尾,議論紛紛,拉幫結派,嘩眾取寵。如果讓他們這樣胡鬧下去,不隻降低了皇上的威信,而且也必將形成一股反對政府的勢力。”

秦始皇對此深有同感,征詢道:“你認為要采取什麽措施?”

李斯說:“臣以為:除了秦國的史書,六國史官所記之簡冊,一律燒毀;除了博士,凡私家所藏《詩》《書》及百家語,也燒;有敢於交頭接耳談《詩》說《書》的,砍頭;以古非今的,滅族;官吏知而不報的,同罪;令下三十日後留書不燒的,臉上刺字後罰四年苦役,戍邊築城。隻有醫藥、占卜、種植的書不燒。要學習法令的,以吏為師。”

秦始皇聞奏大喜,立即批準,在全國推行。

一場蔓延全國的焚書運動就這樣開始了!大量寫在竹簡上的古代文獻在熊熊的烈火中就這樣化為灰燼了。

又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秦始皇迷信神鬼,六國滅後,不斷地求神訪仙,尋找長生不死之藥。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嬴政封泰山,登琅邪台,齊國方士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願帶童男童女去尋求仙藥。秦始皇答應了,派去了幾千童男童女。可是,徐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嬴政東巡碣石,派燕國方士盧生出海尋找古仙人羨門、高誓,又派韓終、侯生、石生尋找長生不死之藥。

不久,盧生回來,談了許多神鬼之事,還帶來一本仙書,那書上說:“亡秦者,胡也。”於是始皇派將軍蒙恬帶30萬大軍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匈奴)。

到了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盧生又勸秦始皇居處之地要保密,否則,“真人”(神仙)不會來,不死之藥也不可得。秦始皇也一一照辦。

盡管如此折騰,不死之藥畢竟沒有得到。

這時候,侯生與盧生商量說:“秦始皇這個人,剛愎自用,並吞天下以後,意驕誌滿,自以為天下第一。親信獄吏,博士七十人不過是擺設而已。又好用刑殺,大臣們畏懼,隻得阿諛逢迎,不敢直諫。大小事都獨斷專行,甚至每天都要定量批閱一百多斤重量的竹簡文書,不完成決不休息。一個人貪戀權勢如此,怎麽可以求到仙藥呢?”

於是他們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了。

秦始皇獲悉後,龍顏大怒:“我前些時收聚天下書籍,把沒用的盡行燒毀。又召集了許多文學方術之士,想讓文學之士為我興太平,方術之士為我求仙藥。現在,韓終去而不返,徐耗費巨萬資財,也沒見仙藥送到。天天聽到的都是作奸謀利的消息。盧生等人,受我優厚的賞賜,竟敢誹謗我,誇大我的過失。對那些還留在鹹陽的諸生,我將派人查問,看看有沒有人還在妖言惑眾!”

於是秦始皇派禦史拘捕諸生,嚴加拷問。諸生互相攀連,共有460人違犯了禁令。秦始皇下令將他們全部活埋在鹹陽,並且詔告天下,以儆效尤。

隨後,又有一批人被流放於邊疆。

太子扶蘇進諫說:“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的百姓還沒有完全順服。諸生都是研讀、效法孔子學說的,父皇都處以重刑,恐導致天下不安。望父皇明察!”

秦始皇大怒,把扶蘇趕出皇城,讓他到上郡蒙恬的部隊去監軍。

幾千年來,人們眾口一詞,無不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持批判、痛斥態度。但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卻有自己的獨特看法。

1958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在講話中說:

一股風一來,本來是基本上好的一件事情,可以說成不好的;本來是基本上一個好的人,可以說他是壞人。比如我們對於秦始皇,他的名譽也是又好又不好。搞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沒有人講他好的。自從資本主義興起來,秦始皇又有名譽了。但是,共產主義者不是每個人都說秦始皇有點什麽好處,不是每個人都估計得那麽恰當。這個人大概缺點甚多,有三個指頭。主要罵他一條是焚書坑儒。一個古人,幾千年評價不下來,當作教訓談談這個問題,同誌們可以想一想。

毛澤東一貫主張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專家”,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說:

範文瀾同誌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曆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興。(這時站起來講話了)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史學的傳統。敢於站起來講話了,這才像個樣子。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可惜沒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同年8月30日,在談到黃河流域的水利建設問題時,毛澤東又情不自禁地提起了秦始皇:

齊桓公九合諸侯,訂立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秦始皇是個好皇帝,焚書坑儒,實際上坑了460人,是屬於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實也沒有坑光,叔孫通就沒被殺麽。孟夫子一派主張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對秦始皇。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屬於荀子一派,主張法後王,後王就是齊桓、晉文,秦始皇也算。我們有許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時也有許多事情行不通。

在“**”後期,全國開展了“批林批孔、評法批儒”運動。1973年7月4日,毛澤東在同王洪文、張春橋的談話中,“批孔”的同時,又強調“不能大罵秦始皇”:

郭老在《十批判書》裏頭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的啊!林彪也是啊!我讚成郭老的曆史分期,奴隸製以春秋戰國之間為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

同年8月5日,毛澤東給江青念了他寫的《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要一分為二”

據《史記》記載,統一六國的偉業,使秦始皇無比陶醉,同時也促使他的欲望無限膨脹。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大興土木,南征北戰,耗費了大量民力。為修造驪山墓和阿房宮,征發人力70萬。征伐南越,調發士卒50萬。北築長城,調派民力40萬。派蒙恬戍邊,派遣士卒30萬。此外還有修馳道、直道和其他徭役征發。大批徭役征發使田園荒蕪,農業歉收,民不聊生。

秦始皇實行重租苛賦政策,田租、田賦、口賦、戶賦、更賦……賦稅名目繁多,僅田租一項就高出古代20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資財以奉其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繁重的徭役與重稅苛賦的後麵,必然是嚴刑峻法。秦始皇本來就是一個崇尚法家統治思想的獨裁者。他親政不久,讀到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的《孤憤》《五蠹》時,慨然表示,若能與此人遊,死不足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把法家的統治思想推向了極端。他任用了一批精通刑法的獄吏,製定了嚴密殘酷的法律,實行輕罪重罰,迫使人們不敢犯法。嚴密殘酷的刑法,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激化了本已非常尖銳的階級矛盾。

公元前210年,夢想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在出巡途中一病不起,客死沙丘(今河北巨鹿東南),終年50歲。

秦始皇屍骨未寒,中車府令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

秦二世胡亥即位後,加重剝削壓迫人民,社會矛盾激化,終於在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激起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不久,秦朝滅亡。

毛澤東雖然推崇秦始皇,但也不是全盤肯定,而是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秦始皇晚年的錯誤有著清醒的認識。

“**”後期,在轟轟烈烈的“評法批儒”運動中,有人大吹大捧秦始皇,認為他十全十美,反對對其做曆史的辯證的分析。1975年夏,在毛澤東身邊為他侍讀古籍的北京大學講師蘆荻曾就此請教過他:對秦始皇到底怎麽看?

毛澤東說:“秦始皇作為一個曆史人物評論,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以後,喪失了進取的方麵,誌得意滿,耽於逸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其中就包括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這次戰爭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曆史上有很大意義。”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肯定性品評,始終和對儒家的批判聯係在一起。這點在他的晚年更加鮮明。“**”中,“批林批孔”運動的另一方麵便是對秦始皇的肯定。林立果在搞《五七一工程紀要》時,說毛澤東是“當代秦始皇”。“九·一三”事件發生後,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便加入了許多個人感情的成分。毛澤東接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

毛澤東對秦始皇的品評,著眼於法家的觀點,又加入了個人的感情成分,因此難免出現一些偏頗,其中對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始皇暴政的品評,偏頗之處最為明顯。對此,我們今天應當有一個較客觀的認識。

毛澤東對自己所獻身的偉大的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是忠誠的,他認為為了完成消滅一切剝削階級的曆史使命,有時需要強硬到鐵麵無情的地步。他之所以推崇被視為“暴君”的秦始皇,大概也包含這層原因。毛澤東主張“馬克思要與秦始皇結合起來”,指的就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對敵人決不發慈悲心,也決不寬恕雖已受到打擊,但仍負隅頑抗的敵人。“宜將剩勇追窮寇”,這是毛澤東一貫主張的;“痛打落水狗”,也是他一貫讚成的。當然,為了奪取政權,為了對付反動階級的破壞和罪惡複辟,像秦始皇那樣的鐵麵無情嚴刑峻法,是必要的。但是,當社會主義製度已經確立,人民已經當家做主,階級矛盾已經退居其次,在人心思定、人心思治的形勢下,仍然堅持疾風驟雨般的階級鬥爭,對持不同政見者仍采用毫不留情的打擊手段,就會將階級鬥爭擴大化,激起新的動**和不安。這是毛澤東晚年的悲劇。這與他對秦始皇頗為偏頗的品評和崇尚無疑是有一定聯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