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讀《舊唐書·徐有功傳》和《新唐書·徐有功傳》時,使用了大小圓圈、曲線、三角號等許多標誌,多處圈點,十分動情。在《新唐書》的封麵上有毛澤東手書的目錄,其中“徐有功傳”四個字下,畫著引起注意的曲線,這可能是他為了再次閱讀或便於查找做出的標誌。並在正文的空白處寫下了這樣一段批語:

“命係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嶽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誌,不亦偉乎!

徐有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所說的“命係庖廚”又是什麽意思?毛澤東為什麽會由讀其傳聯想到這麽多人呢?

據《舊唐書》《新唐書》本傳記載:徐有功,名弘敏,字有功,唐河南道洛州偃師(今偃師市)人,為隋唐大儒徐文遠之孫,出身於書香門第,以明經進士及第步入仕途。起初任蒲州司法參軍,因執法公正、寬厚仁慈而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前夕,徐有功出任司刑寺(武後光宅元年,改大理寺為司刑寺)丞,執掌司法之權。

徐有功為官,敢於嚴格執法、犯顏直諫,糾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從而名留青史。

《舊唐書》《新唐書》這兩部史書稱讚徐有功“為政寬仁,不行杖罰”,“為政寬仁,不忍杖罰”。毛澤東在這兩處都逐字加了旁圈,還在“為政寬仁,不忍杖罰”句末畫了一個大圈套著一個小圈,天頭上連畫三個大圈套小圈。這種標記,在傳記的正文內還有多處,有加重和特別強調的意思,是在毛澤東其他圈畫批注中較少見到的。傳記中有關徐有功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許多事跡,毛澤東多有圈點,足見十分重視。

武則天稱帝後,懼怕大臣不服和謀反,信用酷吏佞臣周興、來俊臣等人,重賞鼓勵告密者。一時冤獄遍起,人人震恐,莫敢正言。徐有功無所畏懼,“數犯顏爭枉直,後厲語折抑,有功爭益牢”。毛澤東在《新唐書》的這些話旁,逐字加旁圈,每句句末都加了套圈。

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以“厭咒”為由,處死了皇嗣妃劉氏和德妃竇氏,而監察禦史薛季昶想借機處死德妃之母龐氏。徐有功立即製止這一做法,並上奏武則天,為龐氏辯護。而薛季昶趁機誣陷徐有功犯了“阿黨惡逆”法,結果徐有功被判“棄市”。有人哭著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有功曰:‘豈吾獨死,而諸人長不死耶?’安步去”。

毛澤東在《舊唐書·徐有功傳》和《新唐書·徐有功傳》的這段記載中,都逐字加了旁圈,每句句末都加了套圈,還在其中一篇傳記的天頭上畫著三個大圈。

《新唐書》接著這一段,是武則天質問徐有功,問他為什麽最近斷案多有差錯。徐有功回答說:“失出,臣小過;好生,陛下大德。”武則天聽後默然,因而免去龐氏的死刑,同時也將徐有功免職為民。對徐有功的回答,毛澤東逐字加了旁圈,句末加了套圈。

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謀反,顏餘慶被誣陷為同黨,來俊臣等先判顏流放,後又判顏死刑,並經武則天批準。徐有功據理為顏餘慶辯護,說他是支黨,不是魁首,罪不該死。他批評武則天:“今以支為首,是以生入死。赦而複罪,不如勿赦;生而複殺,不如勿生。竊謂朝廷不當爾。”武則天大怒,問:“何謂魁首?”徐有功答:“魁者,大帥;首者,元謀。”最後,武則天被他說服,“遂免死”。

當徐有功和盛怒的武則天爭辯時,“左右及衛仗在廷陛者數百人,皆縮項不敢息。而有功氣定言詳,截然不橈”。毛澤東對這幾句,每句後加了套圈,有的逐字加以旁圈,天頭上畫著三個套圈。

徐有功執法不徇私情。皇甫文備曾彈劾徐有功“縱逆黨”,並將他逮捕入獄。後來,皇甫文備又被別人彈劾入了獄。徐有功為他往來奔走,澄清事實,營救其出獄。有人問徐有功,皇甫文備曾陷你於死地,為什麽還要救他?徐有功回答說:“爾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毛澤東對這句逐字加旁圈,句末加套圈。

《新唐書》中讚揚徐有功說:“嚐謂所親曰:‘大理,人命所係,不可阿旨詭辯,以求苟免。’故有功為獄,常持平守正,以執據冤罔。凡三坐大辟,將死,泰然不優;赦之,亦不喜。後以此重之。所全活者甚眾,酷吏為少衰。”毛澤東對“凡三坐大辟,將死,泰然不優;赦之,亦不喜。後以此重之”幾句,逐字加了旁圈,天頭上也畫了三個大圈。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中,徐有功耿直公正、不計得失、不畏權貴、守法護法、為法獻身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感人至深。毛澤東讀這篇傳記時,十分動情地圈畫批注,經常使用的那些標記,似乎已不足以表達這種深刻的感受,意未能盡,因而多處加上不常使用的套圈、三角號、叉等標記。

徐有功不畏權勢所壓、敢於公正執法,難免得罪朝中酷吏、奸臣,因而頻遭迫害。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陷害,判處死罪。時任秋官郎中(刑部屬官)的徐有功,多次為之辯護。秋官侍郎(刑部副長官)周興便借機誣告徐有功為囚犯開脫,建議朝廷判處徐有功死罪。由於武則天器重徐有功,沒有處死他,但還是罷免了他的官職。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重新起用徐有功,任他為左台侍禦史(朝廷監察機構屬官)。徐有功向武則天推辭說:“臣聞鹿走山林而命係庖廚者,勢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

大意是說,生活在山林的鹿,很難逃脫被獵殺、成為人們廚房裏俎頭肉的不幸命運。徐有功以鹿自喻,預見到自己必然為守法護法而死於非命的悲劇命運。這是他多次蒙冤入獄的經驗之談,也是一個正直執法人員在封建社會裏常有的下場。

毛澤東在這些話旁,每字都畫了三角標記,在天頭上寫了一段批語:“‘命係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嶽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誌,不亦偉乎!”

毛澤東不同意徐有功“命係庖廚”的說法,認為為執法護法而死,以身殉誌,是很偉大的。毛澤東為徐有功動情,他從徐有功談死,聯想到古今許多人:

嶽飛,南宋時抗金民族英雄,為主和派秦檜誣陷殺害;文天祥,南宋時的文學家、政治家,在抗元戰爭中,為叛徒引兵擊敗,被俘,堅貞不屈,慘遭殺害;曾靜,清研究程朱理學的學者,因策動反清被殺害;戴名世,清史學家,因著有《南山集》《孑遺錄》造成文字獄,被殺;瞿秋白,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被國民黨殺害;方誌敏,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創始人之一,被國民黨殺害;鄧演達,國民黨左派,被蔣介石秘密處死;楊虎城,西北軍領導人和“西安事變”主要發動人之一,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秘密殺害;聞一多,著名詩人、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因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支持進步學生運動,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這些人,有的是封建社會裏的民族英雄、傑出的政治家、著名學者;有的是民主革命時期的愛國將領、詩人、教授;還有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等。他們為正義、為真理、為信仰而壯烈犧牲,永垂青史。毛澤東很推崇這些人“以身殉誌”的崇高氣節。

毛澤東在批語中之所以提及這些人,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願屈服於敵對勢力,因保持獨立人格而殉誌。毛澤東之所以崇尚這些人,顯然與其敢於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性格有關。在毛澤東的人生觀中,從來沒有“屈服”二字。為了崇高的理想,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哪怕為自己的誌向而殞身,是毛澤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一生的情懷。

在一些場合,毛澤東還經常借一些“以身殉誌”的古人,對幹部隊伍進行教育。1939年4月8日,在延安“抗大”工作總結大會上演講時,毛澤東說:多少共產黨員被捕殺頭,這是威武不能屈。但尚有一部分叛徒起先信仰馬克思主義而且做工作,但一旦威武來了,就屈服,帶路捉人,什麽都做。一種人被捉了,要殺就殺,這種英雄的人中國曆史上很多,有文天祥、項羽、嶽飛,絕不投降,他們就有這種骨氣。那些叛徒就沒有這種骨頭,所以平素講得天花亂墜,是沒有用的。

所以,在毛澤東的眼中,徐有功並不算是一個完人,毛澤東欣賞他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品質,但卻對他逃避現實、屈服壓力的做法予以批評。

徐有功三次被指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複出,始終矢誌不渝,永葆本色,將升黜生死置之度外。長安二年(702年)徐有功病逝,終年62歲,朝廷贈他司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