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你因為生病而輸液的時候,很容易胃口變得很差,而且舌苔非常膩,等輸液停了,過一段時間,往往就恢複正常了。很多人覺得出現舌苔膩、胃口差的情況是因為生病了,其實,這兩個表現主要是因為輸液,它們都是典型的“寒濕困脾”的表現。
脾胃虛弱是因為“寒濕困脾”
在輸液時,身體猛然間被輸進大量的、遠遠超過脾氣日常能運化的水液,很容易因此生濕。如果長時間大量輸液,寒濕嚴重就會困脾,很多人脾胃虛弱就是動不動就輸液導致的,這點在孩子身上尤為常見。
我們知道,脾是“後天之本”,它是隨著增齡逐漸變強壯的,一般要到學齡時,脾氣才可以健運。而學齡前的、脾氣尚未健運的孩子特別容易生病,一些家長急於給孩子退燒往往會濫用輸液療法,因此在孩子脾氣尚弱之時就會傷脾。
可能有人會奇怪:輸進去的水液又不進胃裏,而是進到血液裏,怎麽就能影響到脾胃呢?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不同,中醫的脾主運化,不僅負責消化係統,還負責全身水液的代謝。當身體攝入的水超過脾的運化能力時,脾就會被耗虛、累垮,這也是為什麽一旦脾虛,表現往往是全身性的,而不隻是消化不良。
我曾經見過一個病人,他因為腸梗阻不能吃飯,隻能靠靜脈輸液補充營養。雖然通過輸液,他所需的營養補充夠了,但他在輸液後變得特別沒力氣。在輸液前,他還可以出去散步,輸液後,他反倒虛弱得臥床了。這就是“水濕困脾”的結果,因為脾主肌肉,脾虛時肌肉無力,人自然變得乏力疲勞。
對心功能不好的人,輸液的量往往是要嚴格把控的。從中醫角度講,寒濕嚴重不僅會困脾導致脾虛,還可以“水氣淩心”,誘發、加重心髒衰竭。從西醫角度講,輸液時,**直接進到血液循環中,突然增加的循環血量對心髒是個考驗。原本心髒隻是拉個小車,輸液之後,負荷加大了,小車上好像裝滿了磚塊,心髒會很吃力。
輸液的同時怎麽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寒濕的產生呢?
其實,西醫對輸液一直是很慎重的,西醫講究: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這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醫療過程對身體生理規律的幹涉。
可是,有些病又非輸液不可,那麽,怎麽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寒濕的產生呢?很多醫生會在病人因為輸液而舌苔膩、胃口差的時候給病人開健胃消食片。這是對的,但這隻對了一半,因為他們的胃口差不是食積所致,不是單純的健胃消食藥所能解決的,而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的身體運化寒濕,這就要用到白術。
白術是入脾經的,它的運脾功能強於健脾。這個“運”就是運化水液、燥濕的意思。對於寒濕內停導致的舌苔膩、胃口差,炒白術是必用的。
以炒白術為主藥的中成藥對運化寒濕都有不錯的效果。比較適合輸液時預防寒濕的是“參苓白術丸”,它的配伍裏除了有炒白術,還有可以補氣的人參,以及可以健脾滲濕的茯苓、薏米。需要強調的是,健胃消食片和參苓白術丸這個搭配隻適合因為輸液導致的“寒濕困脾”,大家一定要在醫生的幫助下明確自己的情況後,再選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