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以前,“喜馬拉雅”平台邀我開一檔中醫節目,圍繞人們每天遇到的健康小問題,從醫學,特別是中醫角度講起。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受邀而為的《佟彤中醫養生妙招》專輯很快聽眾爆滿,隨著與聽眾的互動,一直堅持到了現在,到我寫這篇文章時,播放量已經超過1.3億。
擁有如此可觀的擁躉,不是緣於我寫得有多好,而是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實在是太大了。在這個過程中,我越發意識到一件事:中醫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人吃五穀,怎麽可能不生病?而很多疾病的產生就是因為違背了正確的生活方式。對其最根本的治療,就是扭轉錯誤的生活方式。在這兩方麵,中醫都有妙招。
“妙招”就是小辦法,但不要小看這個“小”。因為病就是從小變大、積重難返的,從小處做起或者糾正,對疾病就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比如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頭發就變白,那就該想想:是不是常為沒價值的事情煞費苦心?是不是總熬夜追那些什麽時候看都無所謂的劇?這些就是錯誤的生活方式,它們會傷及中醫說的肝腎。中醫講“肝藏血,發為血之餘”,“腎,其華在發”,肝血虛、腎陰虛時,第一個表現就是頭發早白。
如果你能放寬心思,按時作息,白發就能減少,因為你遵循了中醫強調的“起居有常”。如果是生活所迫而不得不為之,所幸還有補肝腎的辦法和藥物能幫你,可以用桑葚、阿膠、黑芝麻,代替葡萄幹、辣條、薯片這樣的零食。如果你能把它變成每天的生活習慣,也能白發返黑,因為你按中醫的辦法,修正了錯誤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雖然不是都懂中醫,卻可能都在生活中踐行著中醫,比如著涼感冒了就喝一杯薑湯,上火了就去吃幾個梨,秋天的時候用銀耳燉湯。你覺得這些是民俗,其實它們就是接了地氣的中醫,就是廚房裏的“傳世名方”,而我們的身體就是在這種不知不覺的生活細節中被維護著甚至改善著,這實在是中國人獨有的幸事。
領袖毛澤東說過一句話:“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可惜的是,因為缺乏文化自信,以及中醫與現代醫學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個可以讓後人世代受益的“寶庫”多年來有了“冷庫”之嫌。作為中醫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我想做的就是,盡微薄之力,最大可能地從中“冰釋”出點點滴滴。這本書就是對與生活相關的中醫點滴知識的集納。我相信,即便是這樣的中醫知識碎片,也足夠幫大家維護健康,高質量生存,由此讓每個與本書有緣的人,占盡“啃老”的便宜。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