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根廷和印度的“孟山都經驗”得到警醒的,不應該僅僅是這兩個國家的政府和人民,世界上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我們中國都應該從中學到經驗、得到教訓。在一個日漸開放的市場環境下,麵對跨國種子企業咄咄逼人的攻勢,我們應該確立什麽樣的政策目標、製定什麽樣的遊戲規則、怎樣去練好內功以迎接跨國種子企業的挑戰,確保我們的種子安全、糧食安全、經濟安全,不使阿根廷、印度的悲劇在中國重演?
一、搶灘中國:孟山都們不遺餘力做種子掙錢,“地球人都知道”。一般而言,大田作物種子的毛利率為15%-30%,蔬菜、花卉等作物種子的毛利率更在50% 以上。一克種子一克金,這在種子行業並不是神話。
而中國種子市場到底有多大?根據中國農業部的統計與預測,2009年中國種子市場整體規模已經達到394.1 億元人民幣(其中玉米種子119.2 億元,水稻種子81.4 億元,小麥種子61 億元,蔬菜種子85.3 億元,棉花種子23.3 億元,油菜種子10.9 億元,其他種子13 億元),中國種業潛在的市場規模將會超過800 億元人民幣。中國很可能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種子消費國。
這是一個遠比印度、阿根廷都要大得多的市場。“蛋糕”如此之大,怎能不讓人垂涎欲滴?雄心勃勃的跨國種業公司自然聞香而來、蜂擁而至。
(一)精心布局,跨國種業公司投資中國總動員早在20 世紀80 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一些眼光敏銳的跨國種業公司就已經開始進入中國,它們向中國派駐科研與管理人員,建立自己的實驗站,以熟悉中國的土壤和氣候,為今後中國種子市場的開放預做準備。如1996 年,孟山都公司即與河北省農業廳下屬的河北種子站以及岱字棉公司合作,在河北成立了名為冀岱的生物技術合資企業;1998 年,孟山都在安徽成立其在中國的第二個生物技術合作企業——安徽安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同年,瑞士先正達海外公司與山東省壽光市合作,在壽光成立了當地第一家中外合作種子企業——壽光先正達種子公司,並建立相應的實驗站;以色列海澤拉種業公司同年也在壽光建立實驗站,試驗培育適合中國市場的蔬菜新品種。
2000 年中國《種子法》的頒布,標誌著中國的種子行業開始向市場化方向發展,國內種業公司風起雲湧,而跨國種業公司也進入以與中國種業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的投資中國種業第二階段。多數外國種業公司以蔬菜和花卉種子為突破口進入中國,比如泰國正大集團、美國好樂種子公司、荷蘭紐內姆種業公司、荷蘭瑞克斯旺公司、以色列海澤拉種業公司、美國杜邦公司、美國聖尼斯公司、瑞士先正達公司、法國利馬格蘭公司、德國KWS 公司等跨國種業公司,它們紛紛在華建立蔬菜或花卉種子試驗站、辦事處或者直接設立合資公司。像孟山都、杜邦先鋒這些“目光遠大”
也更為雄心勃勃的跨國種業巨頭,直接瞄準了中國的大田作物種子市場。
2002 年,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成為《種子法》實施以來成立的首家合資企業,登海種業和杜邦先鋒分別擁有51% 和49% 的股份。此後,在2006 年,先鋒又與敦煌種業成立合資公司。至此,東北、華北、京津冀、黃淮海、西北、西南等六個國內主要玉米產區中,先鋒公司均已完成布局。
到目前為止,共有35 家跨國種業公司在中國注冊並與中國種企成立合資公司,在國內排名前10 位的種業公司中,隆平高科、敦煌種業、登海種業、山西屯玉等幾乎都有外資公司的“身影”。孟山都、先正達、杜邦先鋒、利馬格蘭等國際種業巨頭已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潛伏”,實現對中國種業的全麵布局。
延伸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00 年7 月8 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並於2004 年8 月28日進行了修正。
這部法律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為應對變化了的國內外經濟貿易環境,特別是中國種子市場的發展變化而製定通過的。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規範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行為,維護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提高種子質量水平,推動種子產業化,促進種植業和林業的發展。
這部法律對中國種質資源保護,品種的選育與審定,種子的生產、經營、使用、質量、進出口和對外合作、行政管理及法律責任等事項進行了明確的界定。這部法律及其之後的配套法規,明確了多種經濟主體包括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種業投資、經營、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等事宜的原則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跨國種業公司進入中國采取的都是與中國企業合資的形式,其持股還有不超過49% 的限製,但尷尬的是,幾乎所有的合資公司實際上都是由外資控製。名義上是中資控股,但核心技術、高層管理權力等基本掌控在外資手中。諷刺的是,杜邦先鋒公司雖然隻在其參股的合資公司中占49% 的股份,但正因為它掌握了眾多合資公司的49%,使它成為中國玉米種業事實上的最大持股者之一,分享著中國玉米種子市場的第二大份額。
(二)利器出擊:可怕的“先玉335”
在完成產業布局的過程中,跨國種業公司開始鋒芒畢露,展現出它們在資金、技術、營銷以及服務方麵的尖牙利齒,大舉向中國種子市場發起進攻。
它們有實力在中國種子市場上“攻城略地”。
從19 世紀50 年代開始,歐美國家就開始建立規範的種子管理和發展戰略。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它們的種業公司已經基本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的運行機製和產業鏈條,呈現出以下五大發展趨勢:一是生產標準化,投入程序化,種子質量高質量化;二是公司運營規模化、集團化,通過近十年的收購、兼並和發展,孟山都、杜邦先鋒等歐美大型種業公司均已建立自己獨立的種子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服務體係,並實現對全球種業的基本壟斷;三是資本運作全球化、多元化;四是技術研究集約化,知識產權壟斷化,實現了種子科研投資與育種成果回報之間的良性循環;五是品牌形象國際化,銷售體係完美化。有了這麽些“化”,它們的經營效益自然也實現了最大化。
這些歐美種業巨頭在科研經費上投入巨大,2008 年,中國5 家上市種業公司年銷售總額為28 億元人民幣,這僅相當於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當年的研發投入;而正是在這樣巨大的科研投入帶動下,杜邦先鋒公司2008年實現的銷售收入就達到33 億美元。有這樣強大的實力做後盾,跨國種業公司推出的產品——品質優良、發揮穩定的種子,自然會很快得到市場的認同甚至追捧。
跨國種業公司已經這樣控製了中國蔬菜種子市場!
2009 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提交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現階段50% 以上的高檔蔬菜種子均是從國外進口的,進口種子比國內本土種子的價格高出十倍甚至幾十倍。其中,在壽光這個全國最大的蔬菜基地,彩椒、小西紅柿、無刺黃瓜等品種的國外種子已經占到100% 的市場份額!
蔬菜種子市場已經“淪陷”,下一步會不會是小麥、水稻、玉米這些大田作物?
是的,至少美國先鋒公司已經有了這樣的殺手鐧——“先玉335”!
2000 年以來,包括先鋒在內的跨國種業公司提交給中國農業部審定的玉米品種總共有84 個,“先玉335”隻是其中的一個。這84 個玉米品種,相對於國內每年動不動就上百個提交審定的玉米品種而言在數量上並不算多。但就這一個“先玉335”,卻在2004 年通過國家審定,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銷售後的短短幾年(主要是在2008 年開始發力),迅速成為中國玉米種子的當家品種,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第二。
“先玉335”在玉米種子市場上的衝擊力,源自它優良的品質和先進的營銷策略。它不僅產量高、米質好、抗倒伏、脫水快、水分少、抗病能力強,出芽率更是高達95%(國內優良的玉米品種出芽率隻能接近90%,使得農民播種相同畝數的玉米,如果用國內其他玉米品種,需要播撒的種子要多出“先玉335”許多),因而大受農民歡迎。更重要的是,先鋒公司依托合資公司在中國六大玉米主產區建立的售後服務網絡,不僅能對種子使用者(也就是玉米生產者)提供全程跟蹤服務,而且還能主動幫助他們開拓銷售市場,使種子使用者感覺到真正貼心的服務,品牌忠誠度大增。
正因為經銷“先玉335”毛利率高達50% 以上(種植麵積排名第一的國內自育玉米品種“鄭單958”毛利率隻有24%),上市公司登海種業和敦煌種業獲利能力突出,一直成為中國A 股市場的寵兒。由此也可以想見,美國先鋒公司單是在這個玉米品種上獲利該是多少!
先鋒公司不止有這一個“先玉335”,跨國種業公司中也不僅有先鋒公司這一家。孟山都們個個都有它們征服中國種子市場的銳器,由一個“先玉335”攪起來的市場風暴也隻是孟山都們進入中國開疆拓土的序幕。
中國本土種子企業,你們準備好了嗎?
二、艱難應戰:中國種子企業尋求突圍(一)站在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應對跨國種業公司的挑戰我們倒回來看看種子的重要性。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先導。農業生產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跨越都是以良種革命作為先導的。如中國水稻生產曆史中經曆的“高稈改低稈”“常規改雜交”兩次革命,實際上都是由水稻種子革命所帶來的。未來世界農產品的競爭實質上都會是以種子為核心的競爭。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種子是不可取代的農業生產資料,它決定了作物的品質和產量。種子不好,水、肥、土等外在因素再好也沒有用。種子正是哲學上經常講的“內因”,它是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
種子是農業科技的載體。從有性雜交、係譜選育再到分子育種,品種改良技術正在不斷地助力中國高效農業的發展。中國農業科技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達50%,而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品種改良實現的。
種子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關鍵。隨著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和人口的增長,糧食消費持續增加,但農業用地不斷減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未來糧食總產增長的20%依靠耕地麵積的增加,80% 依賴於單產水平的提高,而單產水平提高的60% ~ 80% 又來源於良種的科技進步。通過選配、推廣高優種子,借此提高單產,成了破解上述矛盾的有效方法。“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選育的超級雜交水稻,比常規水稻增產15% ~ 30%,創造了在占世界7% 的土地上養活22% 人口的奇跡。
種子重要,種子得安全。
影響種子安全的因素很多。一是在種子的總量上是否足夠、品種上是否配套,也就是說,種子在數量和結構上是否安全;二是要確保農民買到的不是假種子,也就是說,種子在質量上能得到保證;三是種子市場是否競爭有序,而不是亂象叢生;四是作為一個產業,是否牢牢掌握在民族企業的手裏;五是種子生產、運營體係是否完備,能否靠此確保種子行業的正常有序發展。這些都是種子安全的應有之義。
但站在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看待種子安全時,我們關注的是中國種子的產業安全。必須正視跨國種業公司以種質資源保護開發、技術創新協作、經營資本注入等形式搶灘中國種業、危及中國民族種業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威脅。國家農業管理部門應積極主動地研究應對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在農業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環境下,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本國的種質資源,大力扶持民族種業,不斷增強民族種業的競爭力,確保中國糧食安全。
(二)保護中前行:關鍵還是要練好“內功”
中國的種子產業安全嗎?中國種業會不會出現阿根廷大豆、印度棉花那樣的災難性情形,抑或是別的什麽惡劣情形?這個問題得問問我們自己的政府和我們自己的種業公司、種業人。
我們心懷忐忑。
自2000 年《種子法》頒布以來,計劃經濟時代國有種子企業壟斷種子生產與經營的狀況被徹底打破,中國種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但十來年下來,中國種業綜合實力依然不強,“雜、多、亂、小、散”現象突出。全國現有種子經營持證企業近8700 家,有效經營區域為全國範圍的育、繁、加、銷一體化的大型種業公司不足80 家,手握自主品牌品種的企業僅有100 餘家,而經營不再分裝種子的私營代銷店多達10 萬家,全國最大的種子企業的銷售收入不及種業總體銷售額的3%,種業公司前2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如美國的一個孟山都公司……除在種子分銷環節的弱勢外,在研發這一核心環節上,中國國內的種業公司亦是脆弱不堪。東北農業大學教授金益曾說:“大部分種子企業都不具備科研能力;稍有實力的,就向科研單位購買專利;剩下的,則不是仿冒就是套牌。”我們擁有科研能力的種業公司不到總數的1.5% ;科研經費占銷售收入比多的隻有不到5%,少的甚至不到1%,低於國際公認的“死亡線”。豐樂種業、登海種業、敦煌種業、隆平高科、萬向德農是我國5家實力較為居前的種業公司,它們2009 年在研發上的投入總額僅有4400萬元人民幣,孟山都一家同年的研發投入就是這個數字的152 倍。
在人才使用上,跨國種業公司以其豐厚的報酬吸引了眾多高素質的研發與營銷人才。負責“先玉335”係列種子研發的先鋒公司鐵嶺分公司,其研發人員的學曆不低於博士學位,研發人員的收入更是高得嚇人,而在國內種業公司,人才的培養、待遇等均遠沒有跨國種業有競爭力。
除在企業規模、資金實力、研發能力、人才使用等方麵難望他人項背之外,中國種業在管理體製、組織架構等方麵也存在先天的劣勢。中國種業“產學研”脫節嚴重,國內種企未能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研發體係,良種研發有一定國際優勢和核心成果的科研院所,又因為資金、人才、管理上的捉襟見肘,難以將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為生產力。此外,前些年,中國種子市場頻傳“假種子”案、農民因此絕收的消息,近年來,名牌種子屢被“套牌”、“套收”,嚴重侵犯了種子研發者的知識產權和經濟利益,沉重打擊了他們開展種子研發的積極性。特別典型的事例是,2011 年,剛開始有異軍突起之勢、能與“先玉335”一較高下的玉米良種“吉祥1 號”,走上市場不到兩年,其種子就被套牌生產80% 以上,讓該品種研發人無可奈何。
就這樣,弱小的中國種業公司、落後的種業體製、混亂的市場體係,致使中國民族種業在跨國種業公司的攻勢麵前節節敗退,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三)種子安全: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中國種業的瀕危狀況引起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經過多番調研,2011 年4 月18 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除明確支持國內優勢種子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外,也表明要規範外資在中國從事種質資源搜集、品種研發、經營和貿易行為,同時要對外資並購境內種子企業進行安全審查工作。按照《意見》要求,農業部牽頭推出了《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1 ~ 2020)》(以下簡稱《規劃》)。在涉及外資在華投資部分,《規劃》提出,5 ~ 10 年內,中國仍然堅持隻允許外資種子企業以參股中外合資企業的方式生產運營,且該類企業的外資持股比例必須低於50% ;另外,之前部分合資企業由外資獨自掌控研發中心的局麵也必須終結,改為由合資企業雙方“共同管理”。除此之外,“2011 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對外資並購中國種子企業的安全審查要求將更加嚴格,對外資在中國從事種質資源搜集、品種研發、種子生產、經營和貿易等行為也將嚴格規範。
行進十年,中國種業終於迎來自覺、自醒、自強的新時代。
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張家華、鄭安儉等學者提出了係統性的建議:一是提高對國內種業核心領域的保護力度,在WTO 規則框架內進一步提高外資準入門檻,控製外資種業公司在我國實施合資並購的速度和規模。包括:(1)對“外商投資農業領域目錄”進行重新審核,對一些敏感性種子品種嚴格控製外資準入;(2)充分利用WTO 農業協議特殊保障條款和對發展中國家的保障規定,保護國內核心種業(如一些敏感性種子的研發、生產和推廣等)的國產化發展;(3)依據《種子法》《外商投資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以合資形式進入我國種業核心領域的投資比例進行嚴格控製和監管,對外資種業公司的並購行為進行嚴格的技術化的行政調控;(4)適時、合理運用國際《反傾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控製外資種業進入我國種業核心領域,並通過合理實用的關稅結構調節外資進入的速度和規模。
二是建立國家種業保護與發展協調聯動機製,以專門負責製定國家種業保護與發展長遠規劃,並根據國內外種業發展變化情況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種業保護與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落實相關責任,檢查監管效果。
三是加強種子質量管理體係和認證製度建設。(1)采取ISO9000 標準建立全國性的種子質量管理體係,強調全員質量意識,對種子研發、生產、銷售各環節的全過程進行封閉管理,預防在先,層層把關,從“根”和“源”
上保證種子過硬的質量;(2)修改《關於開展種子質量認證試點工作的通知》(1996 年),將種子質量的自願認證改為強製認證,確保種子質量,實現“一顆種子一顆苗”。
四是多措並舉,扶持國內種子企業做大做強。(1)引導、推動國內種子企業向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方向轉變;(2)組織國內種子企業以“抱團作戰”、重點突破的方式與外資公司抗衡,集中資源優勢在某一作物類別或品種上打造與外資企業國際層麵的競爭能力;(3)增加對敏感性種子品種研發的國家投入,推動國內種子企業盡快建立起自主創新的長效價值鏈;(4)建立扶持民族種業發展的社會化綜合服務與保障體係,包括由政府主導建立民族種業發展聯盟、廣泛開展民族品牌宣傳、建立國內種業風險保障機製和國內種業金融風險對衝機製等;(5)為國內龍頭種子企業主動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創造必要的條件,培育出一至兩個具有國際性影響和實力的種子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