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認識中國當前的糧食自給率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從來都是說不太清楚的概念。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表明,2010 年中國又是一個豐收年,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46 億噸,增產2.9%,連續5 年保持在5 億噸以上的產量。與此同時,2010 年中國小麥和玉米的進口量分別為120 萬噸和157 萬噸,大米進口隻有36.6 萬噸。總計進口糧食大概310 萬噸。如果隻看這樣的數據,我們完全可以認定,中國糧食自給率依然很高,超過99%。

如果這樣認為,那就錯了。因為中國的統計又“欺騙”了你。

延伸閱讀:中國種植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關於農產品自給率的目標

農業部發布《全國種植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確保糧食自給率95% 以上,糧食播種麵積穩定在16 億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4 億噸以上。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自給率達到100%。同時,力爭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穩定在40%。油料播種麵積穩定在2.1 億畝以上,產量達到3500 萬噸。油菜麵積穩定在1 億畝以上,花生麵積達到7000 萬畝,含油率提高1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力爭棉糖基本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棉花麵積穩定在8000 萬畝左右,總產量達到700 萬噸以上,基本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糖料麵積穩定在2900 萬畝,總產量達到1.4億噸以上,保障國內食糖消費基本自給。力爭蔬菜穩定供應。

蔬菜麵積穩定在2.8 億畝,總產量穩定在6.5 億噸左右,努力做到不脫銷、不斷檔。

按照中國的統計,糧食隻包括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卻不包括大豆。中國在2010 年進口大豆5480 萬噸,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概念?單純論數量,僅這一項占到糧食產量的10% ;如果考慮到大豆的單產,隻有糧食作物的1/3(據統計,2008 年中國大豆和糧食作物每公頃產量分別為1703 公斤和 4951 公斤)。如果按種植麵積計,將大豆換算成糧食,中國需要進口30% 的糧食。如果再考慮棉花的因素,中國在2010 年進口了260 萬噸的棉花,考慮到棉花單產隻有糧食的1/4,差不多進口了相當於1000 萬噸糧食。

按這樣的算法,2010 年中國糧食自給率隻有70%。

以種植麵積計算自給水平的方法,應該是一個可資參考的視角。莊稼是要用地來種的,要吃多少東西,就要有多少地種出來;自己的地不夠種,才會用別人的地來種自己吃的糧(進口糧食),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誰都明白。著名農產品貿易專家程國強曾經計算過,2010 年中國進口植物油(棕櫚油)與進口油籽、大豆折油計算共2035 萬噸,如果這部分全都在國內生產,需要約9.6 億畝的油料種植麵積,相當於要擠占全國所有的水稻與玉米種植麵積,也意味著必須以減少全國68% 的糧食總產量為代價。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大步躍進的背景下,可耕地逐漸減少,這是不可挽回的現實。在這個視角下來看中國糧食自給水平,70% 的自給率應當還是保守的數字。

即使是按照“傳統”算法,即單純看進口數量與消費總量之比(進口依賴率),也明確可知,中國糧食自給率已不到90%。2012 年3 ~ 4 月間,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2011 年全國進口的糧食超過了1200 億斤,核算下來,事實上我國現在的糧食自給率總體水平不足90%。陳錫文明確表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不容樂觀。

另一個可供參考的視角是,以消費者的需求彈性計,以大米、小麥、玉米等口糧為先,以玉米、豆粕等飼料糧為次,以大豆油、棕櫚油等油脂為再次,我國糧食自給警戒水平正逐步降低。油脂已然失陷(80% 依賴進口),飼料糧正處在危險之中,口糧特別是小麥和大米還算安全。

但一切都在變化中。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數據稱,2012 年全國夏糧總產量比去年增長2.8%,超過1997 年的曆史最好水平,實現了“九連豐”、“九連增”。

而在另一方麵,海關數據顯示,2012 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的糧食中,大豆進口2905 萬噸,同比增長22.5% ;玉米進口240.54 萬噸,同比增長6535.2% ;小麥進口219.35 萬噸,同比增長294.9% ;大麥進口150.94 萬噸,同比增長62.3% ;稻穀和大米進口118.67 萬噸,同比增長226.9%。

盡管2012 年全國夏糧總產達到創紀錄的12995 萬噸,但上半年我國糧食進口4085 萬噸的總量仍顯得偏高,即便跟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量57121 萬噸相比,上半年進口量也相當於占到7.2%。即使下半年我國停止進口小麥、玉米和水稻,但由於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0%,硬性的進口任務決定了下半年至少還需進口2000 萬噸以上才能彌補缺口。這樣一來,2012 年糧食進口占總產量比例超10% 之勢已比較明朗。

中國糧食產量在連年增長的情況下,為何出現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的局麵,這讓人費解。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對此十分憂慮,他就此呼籲:“上半年糧食大量進口非常值得警惕,我國需要鼓勵自己的農業生產,避免重蹈大豆的覆轍。”

期待中國種植業“十二五”規劃各項指標的完成!

二、“中國需求”:跨國糧企的盛宴布朗的“誰來養活中國人?”的確危言聳聽,但未嚐不可將之喻為逆耳忠言、苦口良藥。

擔心中國糧食危機的其實從來都沒少過。據日本共同社報道,2008年10 月召開的日本“描畫食品未來研討會”上,東京大學農學係主任生源寺真一在談到中國等人口大國的經濟增長時,即稱“日本一直都是想買多少全球糧食就買多少。如果人口是日本10 倍的中國也這麽做,總有一天地球會停下腳步”。

冷靜想一想,不能說日本人的擔心沒有道理。中國的糧食進口放開一個小口子,國際市場就會被捅出一個大窟窿,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

簡單算一算。按2011 年全年糧食總產5.7 億噸計算,中國進口糧食6100 萬噸,進口總量已經超過生產總量的12% 以上,如果進口糧食占比達到20%,如果這個20% 的進口量中有10% 是大米,即全年中國進口大米1140 萬噸,那對國際大米市場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中國大米進口量占到全球大米貿易量(最高年份是1600 萬噸)的2/3 以上。此一規模將如何影響國際市場供求乃至價格,難以想象。

國際糧食市場是容不下這樣的“中國需求”的。

更需要警醒的是,國際糧食貿易市場上,同樣是跨國糧企的天下。當中國嚐試在國際糧食市場上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才知道“中國需求”在實現時之難、之險、之不可能。

還是以大豆為例。

四大跨國糧企不但能夠控製進口大豆的定價機製、質量認證標準以及簽訂保護賣方利益的條款,還能通過參股下遊生產企業,讓中國買家不得不高價購買其原材料。精密的布局讓四大跨國糧企擁有了針對中國的諸多不平等銳器。《三農直通車》對此做了“一線報道”。

首先看跨國糧企在掌握大豆的質量認證標準上是如何大賺中國之錢的。

誰都無法相信,美國人運到中國碼頭的大豆雜質率每每都精準到合同規定的2% !何勇是國內一家糧食央企的高層,他考察過大豆最主要的產地巴西和美國。在這兩個國家的田間,他看到類似的場景:大豆收割全部采用收割機機械化操作,“從田間收割的大豆,雜質率不足0.5%。” 但是,美國產的大豆運到中國後,雜質率已經精準地達到2%,“恰恰,我們合同上簽署的雜質率就是2%。”何勇表示,同樣情況下,巴西大豆運往中國,雜質就比美國大豆少得多。何勇觀察,美國大豆的雜質“主要是玉米、粉塵、秸稈等等,我們統稱為碼頭經營性雜質”。

類似情形也發生在另外一家央企身上,“我們考察的時候了解到,國際糧商在收購的時候,與豆農簽訂的合同是,雜質率不到1%,而與我們簽訂的合同是,雜質率3%”。

想改變有關雜質率的合同條款並不容易。目前中國有60% 以上的壓榨工廠,被國際四大糧企持股,“因為存在著持股關係,購買大豆的壓榨工廠不會對股東提出這樣的要求。”

再來看看它們是如何利用合同保護賣方利益的。

目前中國企業與四大傳統國際糧企ABCD 簽訂的是賣方協議,而賣方協議通常是保護賣方利益的。

不平等首先體現在定價依據上。因為這四大糧企都是美國企業,所以中美雙方大豆交割價格依據美國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製定。中國企業認為這一定價方法並不合理。“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大豆產量不好,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大漲,而此後,預計大豆的另外一個主要產區南美大豆將會獲得豐收,價格應該下降,可是賣家還是要求以漲價後的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結算。”

每年秋季冬季,是南美大豆的播種季節,美國大豆的銷售旺季,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此時連創新高,使得美國豆商獲取了高額的市場利潤;而當4 ~ 5 月份南美新大豆上市之後,就會趕上CBOT 大豆期價快速大幅下挫,這樣,以CBOT 大豆期價為基準價格的的國際市場定價自然下降。

但是,當中方提出改變價格製定方式的時候,“賣方非常敏感,並且堅決反對”。目前世界大豆產量是2.6 億噸,美國產量9000 萬噸,南美產量為1.6 億噸,中國產量為1000 萬噸。據透露,中國買家曾經提出過自己的結算方式,“按照產量占比,美國芝加哥期貨價格占50%,巴西價格占30%,大連期貨交易所價格占30%。”在與ABCD 討論的時候,“受到了它們的抵製”。

談不下去的原因仍然在於,中國的大豆壓榨企業大部分掌握在這些跨國糧企手中。它們並不指望這些壓榨企業創造利潤,它們隻靠向中國出售高價大豆就行了!

保護賣方利益還給中國購買者帶來多方的不平等待遇。一是大豆品質以裝港時的證書為準。曾經出現這樣的情況,大豆在中國碼頭卸貨時明明是“4 號”大豆,可人家拿出來的出港證書卻標明是品質更好的“2 號”大豆。

這讓中方買家無話可說。二是船期延誤由買家負責,一旦發生糾紛由賣家指定爭議解決地,這樣明顯對中方買家不利。類似的“保護賣家”不平等條款還有很多。

不止如此,跨國糧企還聯合起來炒作“中國需求”,狙擊中國低價買豆。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2011 年10 月11 日和11 月初,國家物資儲備局(簡稱“國儲”)委托中儲糧分別兩次向國際大豆市場詢價,兩次詢價都造成了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的暴漲。在國儲2011 年10 月11 日向國際市場詢價的當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暴漲。其中,交投最活躍的CBOT 11 月大豆期貨收盤攀升58 美分,漲幅4.9%,報收於12.35 美元/蒲式耳。由於國儲委托中儲糧進行采購,而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很少露麵,因此國際市場對此非常敏感。中儲糧在詢價後,市場立即做出了上漲的反應,國儲不得已購買了價格上漲的大豆。作為決策機構的國家糧食局非常無奈。一位國家糧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也參與到國儲進口大豆的政策製定中,采購大豆的時間是機密”。這並不是中國這一方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在國際上賣大豆的企業就那麽幾家外商,詢價也隻能向他們詢價,很難不被別人知道”。 因為中儲糧大豆壓榨業務較少,很少向市場詢價,一旦詢價,“市場就很快知道是中國國家儲備在采購,不管采購量的大小,都會引起期貨市場的上漲”。一位糧食央企高層向記者表示。

2011 年,中儲糧已經申請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席位,但卻未能獲得批準,其中緣由讓人不免惶想。

基於國際糧食貿易的上述現實,我們無法想象,當中國國內糧食產業鏈無法控製,糧食自給能力逐漸喪失,而尋求國際市場調劑糧食時,由此帶來的高糧價甚至有錢買不到糧的情形,對中國老百姓、對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又將是怎樣一個打擊;我們也無法想象,當中國向這個我們並不掌握定價權的國際市場尋求糧食時,跨國糧企們又會是怎樣的歡欣鼓舞,迎來一個又一個大賺其錢的黃金年代。

不能讓這樣的情況變為現實!

三、應對高糧價時代的來臨

但高糧價畢竟還是來臨了,在美國人開始把玉米轉變成燃料乙醇的時候就已經變成了事實。讓我們來摘錄一些權威機構對未來國際糧食市場走向的看法吧。

(一)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預測

《OECD/FAO 農產品市場展望2011~2020》對未來國際農產品市場發展趨勢做出如下預測:

一是農產品價格將繼續走高。未來10 年穀物產品的真實價格水平將比過去10 年(2001 ~ 2010)提高20%,其中玉米和大米的真實價格漲幅分別為20% 和15% ;肉類產品的真實價格水平將提高30%。二是庫存對保持市場穩定至關重要。預計未來10 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和阿根廷等主要出口方的糧食庫存量將維持在2010 年水平。三是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產量增長放緩。未來10 年農產品產量年均增長率將由過去10 年的2.6% 降至1.7%,但生產成本將會增加。四是口糧消費下降,飼料糧消費增長。未來10 年全球人均小麥消費量下降,而動物蛋白特別是家禽人均消費量會增加,到2020 年飼料糧的消費量預計比期初新增1.2億噸。五是貿易增長放緩但結構出現新變化。未來10 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年均增長率預計不超過2%,隻有過去10 年的一半。在貿易結構上,發達國家在某些農產品出口市場上仍占據主導地位,但其市場份額將逐漸讓渡給發展中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以及哈薩克斯坦等東歐和中亞國家的穀物出口將快速增加,北非和中東地區的進口將增長。六是生物能源將進一步拉動農產品需求。到2020 年全球乙醇產量預計會超過1500 億升,比2008 ~ 2010 年(基期)產量增加70%,同期生物柴油的產量將由基期的180 億升增至420 億升,增長140%。受生物能源發展拉動,2020 年,穀物工業用量占穀物全部消費量的比重將提高到9%,植物油的工業用量將提高到15%,生產乙醇所耗用的甘蔗量將超過30%。

(二)美國糧食和農業政策研究所(FAPRI)的預測FAPRI 發布的《2011 年世界農產品市場形勢展望》對主要農產品和生物燃料的市場形勢預測如下:

小麥。2025 年,全球小麥淨進口量將達到1.4 億噸,屆時美國在全球小麥市場上的份額將下降到15.4%,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小麥淨進口國,亞洲和非洲國家的小麥淨進口量將分別增加120 萬噸、1350 萬噸,美洲國家的小麥淨出口量將達到2840 萬噸。全球穀物價格預計為260 美元/ 噸。

玉米。2025 年,玉米庫存消費比將下降到13.7%,玉米價格將保持在190 美元/ 噸,貿易量將達到1.3 億噸。美國將保持現有的市場主導地位,巴西和阿根廷的市場份額將下降,到2016 年中國將成為淨進口國,其淨進口量到2025 年將增至640 萬噸。

大豆。到2020 年巴西有望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到2025年美國大豆的出口市場份額將由目前的46% 下降到36%,中國的大豆消費量將占到世界大豆產量的30%,進口量將占到全球大豆進口量的70%。

豆油。2025 年,全球豆油需求將增加1230 萬噸,中國和印度的需求增長最為強勁。

食糖。2025 年,全球食糖產量和消費量預計比2010 年增長27.2% 和28.2%。食糖價格高位會一直保持到2020 年。巴西、澳大利亞、泰國等出口國的淨出口量將分別增長52%、9.5%、22.4%,俄羅斯和日本的食糖淨進口量預期分別下降14.4% 和11.4%,歐盟、巴基斯坦以及印尼的食糖淨進口量則會增加。

肉類。全球肉類人均消費量將由基期(2010/2011 年)的9.4 公斤增至2025 年的62.7 公斤,其中豬肉的市場份額最大,禽肉次之。2025 年,全球肉類貿易量將增長43.8%。牲畜和禽肉價格將保持高位上漲。

乳品。2025 年,全球牛奶產量預期增長32.5%。歐盟和美國仍是最主要的牛奶生產國(地區),中國、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的產量增長較快。

澳大利亞、新西蘭、歐盟和美國在全球脫脂幹奶粉的市場份額將由現在的90% 降至78%,印度、巴西和烏克蘭的出口會增加,東盟進口量將占全球進口量的35.5%,中國和日本的進口量將占11%。

生物燃料。2010 年美國由淨進口國變為淨出口國,但自2011 年起美國重新變為淨進口國,預計到2025 年美國燃料乙醇產量將達472 萬噸,而淨進口量將達10 萬噸;巴西的燃料乙醇產量和消費量將分別達到539萬噸和394 萬噸;歐盟生物柴油的產量將增加到126 萬噸。

數字是冷冰冰的,但在數字的背後,我們能看懂許多不願看到的未來情形。

未來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將會呈現什麽樣的走勢?

1. 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未來農產品供求狀況既取決於人口增長、畜牧業發展等因素的自然增長,更取決於生物質能源發展對全球農產品需求變化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按目前各國製定的生物質能源發展目標,生產生物能源原料所占用的耕地量將超過全球耕地麵積的10%,這將嚴重影響到全球糧食供給的保障程度。盡管未來可供開發的耕地麵積與現有耕地麵積相當,同時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基礎設施完善和農業機械化發展,多數地區農業生產力以及全球糧食供給能力仍有大幅提高的潛力,但日益受製於水資源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基於以上因素,全球糧食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

2. 農產品價格將保持高位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生產要素的配置日益由市場機製決定,農業生產所需的土地、勞動力要素價格將逐步提高,生物質能源發展以及能源價格的上升也將帶動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這些都將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增加,FAO 等多家國際權威機構預測農產品價格將保持高位震**。全球氣候變化、金融資本投機、跨國公司控製農業產業鏈等非傳統因素對農業影響不斷加深,未來農產品市場麵臨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加劇。

3. 糧食進出口格局將發生變化。發展中國家農產品進出口增速均快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在小麥、粗糧和乳製品貿易上仍會占據主導地位,受發達國家食品消費基本飽和、安全和環境標準日益嚴格等因素的限製,發展中國家難以擴大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在此背景下,南南貿易將會進一步增加。非洲將成為最大的小麥進口地區,預期小麥進口量將達到全球小麥進口量的40% 左右,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國將成為最主要的進口國。烏克蘭、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斯坦等國的出口增加,北美出口趨於下降。

玉米貿易格局變化不大,日本、墨西哥和埃及仍將是最大的進口國,美國在世界玉米出口中仍占主導地位,但份額逐步下降,阿根廷和烏克蘭的份額會顯著增加。大米貿易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泰國和越南是最主要的出口國,而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尼和尼日利亞等國則是主要進口國。

4. 發達國家對糧食市場的掌控力進一步增強。全球糧食供給偏緊將會造成發展中國家對糧食進口的依賴增加。研究發現,70 個低收入缺糧國家的穀物進口量已從20 世紀90 年代的4000 多萬噸增至2007 年的1.1 億噸左右,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一半以上的穀物依賴進口。因糧價上漲,2008 年孟加拉國、伊拉克、馬拉維、墨西哥、菲律賓和南非等國的轉移支出(包括農業補貼)占其GDP 的2% ~ 4.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發現糧價上漲使43 個糧食淨進口國的進口成本增加72 億美元。而生產力相對過剩的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會以糧食為武器,利用其在技術、資金、定價、期貨以及投資等方麵的優勢,通過跨國公司鞏固和加強其對全球糧食市場的掌控力。據聯合國貿發會的報告顯示,杜邦和孟山都兩大跨國公司控製全球65% 的玉米種子市場和44% 的大豆種子市場;先正達、拜爾、孟山都等六大跨國公司控製世界75 ~ 80% 的農藥市場;孟山都一家公司就控製了全球91% 的轉基因種子市場。這些跨國公司大多數都屬於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這種趨勢大大加劇了世界農產品市場的壟斷風險,對糧食進口大國的影響不容低估。

在上述的情形下,加強國際政策協調、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支持保護顯得越發重要。針對當前國際糧食市場出現的這些新變化、新情況和新趨勢,聯合國及其下屬組織不斷呼籲各國政府加大在生物質能源、糧食安全以及農產品市場宏觀調控等方麵的國際政策協調,許多國家也開始積極采取措施,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支持保護力度,維護農產品市場乃至社會穩定。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應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