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魏國國土範圍很小,國民也少得可憐。然而,魏文侯知道國家強大的關鍵是人才。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世人都說他是個人才。為了能夠經常學習治國之道,魏文侯親自前去拜他為師。子夏被魏文侯的誠意深深地打動了,便不辭勞苦把家搬到了魏國西河。子夏有培養人才的能力,他培養的學生很多都具備經國濟世之才。因此,他到了西河後,人們對他十分景仰,很多士人紛紛尾隨而來。魏國從此人才會聚,學風濃厚。
魏文侯多次向子夏請教經書和禮樂,雖身為國君,但態度十分恭敬,子夏也毫不保留地向他傳授為君之道,分析古樂與今樂,勸其躬行堯舜之治,施行仁政愛民,改變自己的壞習慣……魏文侯一一聽從子夏的勸告。
段幹木不僅有高尚的品行,學識也很淵博。魏文侯賜他官做,但段幹木根本就不感興趣。魏文侯親自上門邀請,段幹木實在不願意做官,就翻牆逃跑了,魏文侯因此更加敬重他。為了表達敬意,就連經過段幹木草房的時候,也要起身扶著車前的橫木。魏文侯的侍從對此很不理解,魏文侯說:“段幹木麵對權勢也不改變自己的節操,這是君子之道;隱居於貧窮的裏巷,卻賢名遠播,我怎敢不對他表示敬意呢?我們同樣都榮耀,可是他是因為有德行,而我是因為有土地;他擁有‘義’,我擁有‘財’。兩相比較,地不如德,財不如義。我要向他學習啊!”後來經過再三求見,段幹木才終於與魏文侯見麵。魏文侯聽他講課,聽很久很累也不休息一下。
此外,魏文侯還把頗負盛名的田子方也請到魏國來。一次,魏文侯邀田子方飲宴。席間樂人奏出的鍾樂左邊音高,右邊音低。魏文侯發現了,嚴厲地申斥樂師們。田子方不以為然,當即批評他不該將心智用在這些瑣碎之處,並說:“現在君王您對聲樂這些瑣事這麽仔細,我擔心您在朝廷之上對大臣的意見就不會這麽認真了啊!”魏文侯聽後,很虛心地接受了田子方的意見。魏文侯之子也經常受到田子方的教誨,一次,田子方跟他說:“富貴者不得驕人!”他轉述給了魏文侯,魏文侯聽後十分感歎:“如果不結交賢士,我們怎麽會聽到如此的金玉良言!”魏國人聽說魏文侯如此禮賢,很是讚賞。有人編了歌謠歌頌他:“我們的國君愛好正直的人,對賢者十分尊敬;我們的國君愛好忠信的人,對待賢者的禮節十分隆重。”
由於魏文侯善用人才,不久,魏國就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
秦國曾經想對魏國興兵,司馬唐雎這樣對秦王說:“魏國國君非常尊敬人才,崇德尚禮,所以魏國人才雲集。像這樣的國家,恐怕不是能用武力征服的吧?!”秦國國君覺得有道理,就撤了兵。
魏文侯對仁人賢士以禮相待,積極吸納治國濟世的思想,並屈己待人、勵精圖治終於使國力強盛。同樣的道理,唯才是舉、禮賢下士,不拒小流以納百川,也是公司老總、組織領導人必備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