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逃到荊州劉表處,被派到新野駐守,作為北麵第一道防線抵禦曹操大軍。

劉備在荊州的幾年,劉表都把他當上等賓客對待。但是劉備雄心勃勃,遠大抱負一直沒能實現,常常感到十分落寞。

有一天,劉備摸到自己大腿的時候,心裏特別有感觸,不禁流下了淚水。被劉表發現了,劉表就問他為什麽那麽傷心。

劉備說:“也沒什麽!以前我經常打仗,每天都在馬背上,大腿上的肉也因此十分結實,現在居然這麽肥。看現在日子流水似的一天天過去,我卻在這兒過著清閑的生活,一事無成,讓人難過。”

劉表好言安慰了他一番。但是劉備心裏總在打算長遠的事情,想尋找個事業上的好助手。

劉備聽說襄陽有個叫司馬徽的名士,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十分禮貌地接待了他。

劉備恭敬地對司馬徽說:“先生,我是專程來向您請教天下大勢的。”

司馬徽哈哈大笑,說道:“我是個平凡之人,如何知道天下大勢?要想了解天下大勢,須有才俊才行啊!”

劉備說:“那麽如今要去哪裏才能找得到這樣的才俊呢?”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鳳雛,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了。”

司馬徽還告訴劉備說:“臥龍乃是諸葛亮,字孔明;鳳雛乃是龐統,字士元。”

劉備回到新野,正好有一個讀書人來見他。劉備見他舉止大方,料想他不是臥龍,就是鳳雛,於是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

經過一番談話得知,原來這個人也是當地的名士,名叫徐庶,聽到劉備招賢納士,特來投奔。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大家都稱呼他臥龍,將軍您是否願意見見他?”

原來,諸葛亮並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陽都縣。少年的時候,父親死了。他跟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投奔朋友劉表。叔父死後,他就在隆中搭個茅屋,一邊耕地種莊稼,一邊讀書。他年紀也不過27歲,但是學問淵博,很有見識,朋友們都十分欽佩他,他也常常自比管仲、樂毅。

但是他看到劉表也非能用人之人,所以隱居在隆中,過起了隱士的生活。

劉備說:“既然您二位如此相好,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到我這裏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哪行呢?臥龍乃天底下一等一的人才,將軍定得親自去請他,才算有誠意。”

劉備心想司馬徽、徐庶都這麽推重諸葛亮,諸葛亮必非等閑之輩。於是,就帶著關羽、張飛,前去拜訪諸葛亮。

可是,一行人卻撲了個空,諸葛亮這天恰巧出去辦事了,劉備隻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三人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看等不得,隻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麵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很不高興,直犯嘀咕。他們怪劉備把諸葛亮看得太高了,諸葛亮一定不會有多大的能耐。關羽就對劉備說:“我看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也說:“何必三個人都去,不如我一個人去,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第三次請諸葛亮。

當他們到諸葛亮家時,已經是中午,這次諸葛亮在家,可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等到諸葛亮醒來,才扣門拜見。

諸葛亮感受到了劉備的誠意,他在自己的草屋裏接待了劉備。劉備坦率地說:“漢室如今衰微,大權旁落。我能力雖然差,卻很想挽回這個局麵,但我沒有什麽好辦法,因此想請先生指點。”

劉備如此虛心,諸葛亮也就推心置腹地談了自己的主張。諸葛亮說:“曹操戰勝袁紹,現在已經擁有一百萬兵力,並且又挾持著天子。如果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就難保勝算了。孫權三代都占據江東一帶,那裏地勢險要,老百姓又歸附他,並且還有有才能的人輔佐他,我們對他也隻能聯合,不能圖謀。”

接著,諸葛亮還分析說,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但劉表是肯定守不住的。益州土地向來被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裏的主人劉璋也不能成事。諸葛亮又說:“如果您可以占領荊、益兩州,對外聯合孫權,對內發展經濟。將來有了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攻擊曹操。將軍您是皇室的後代,有誰不歡迎您的到來呢。如此,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有指望恢複了。”

劉備聽著,心裏十分佩服諸葛亮,於是真心邀請諸葛亮下山:“先生一席話真是讓我醍醐灌頂,我一定會照著這些想法幹。現在就請您跟我一起下山吧!”

後來,諸葛亮輔佐了劉備,成為建立蜀漢江山的得力助手。

劉備為了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不惜三顧茅廬,正因為他有求賢才的誠心和容人才的氣度,才得到了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可見,領導者要真想求得賢才幹出大事來,一定要放低身段,隻有這樣,才會得到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