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由於施政殘暴、不得民心,因此各路英雄紛紛揭竿而起,反對暴秦,自立為王。這其中,項羽就是一名出色的將領。

不過,秦朝軍隊也並非不堪一擊。秦將章邯曾經打敗過項羽的叔叔項梁率領的楚軍,自認為楚軍沒什麽可怕的。接下來,他又開始攻打趙王趙歇。趙軍也抵禦不了章邯的進攻,一直退到巨鹿這個地方。章邯派手下的王離率軍將巨鹿重重包圍,自己則率其他軍隊駐紮在距離巨鹿不遠的地方,並修築通道,為王離的軍隊輸送糧草。

被困在巨鹿的趙軍毫無辦法,隻能乞救於援軍。這個時候,趙國將領陳餘率軍駐紮在巨鹿以北地方,但由於人數遠遠少於秦軍,不敢輕舉妄動。而楚國的楚懷王也收到了趙王的求援信,於是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範增為將,前去巨鹿救趙。

宋義率領的楚軍浩浩****地出發了,一直來到安陽(今山東省曹縣東),卻突然停了下來,一停就是40多天。軍中戰士都很奇怪,不是說去救趙嗎,怎麽停下來不走了?不過,這是主帥宋義的命令,大家也不敢多說什麽。

原來,宋義是個懦弱之人,看到秦軍的陣勢,不敢前去作戰,因此想在這兒拖延時間,等秦、趙廝殺有了結果,再坐收漁翁之利。項羽明白了宋義的想法後,不由得怒火中燒。項羽一向是個脾氣火暴、敢作敢為的人,而不像宋義這樣精於算計。他看著每天悠閑自樂的宋義,覺得這真是個窩囊廢,怎麽配領導一支軍隊?而且,宋義看出項羽對自己不滿,還下達了一道軍令:違背自己命令的人一律殺無赦。於是,項羽逐漸萌生了殺掉宋義取而代之的念頭。

這時,正好機會來了。齊國聘請宋義的兒子宋襄到齊國出任國務大臣。宋義很高興,親自前往楚國和齊國的邊境無鹽縣去給兒子送行。軍隊正在戰時,主帥卻忙著辦私事,這讓楚軍內部也滋生了很多不滿。

於是,項羽趁這個機會召集軍中將領們開會,聲討宋義。他對將士們說:“現在趙國形勢危急,亟須各國救援,我軍卻停滯不前。現在天氣惡劣,糧草供應不足,我們要是一直待在這兒,早晚要餓死。不如立刻渡過黃河,依靠趙軍的糧草,這樣才是上策。宋義身為主帥,不能體恤士卒,反而忙著自己的私事,這樣的統帥不是國家的忠臣。”項羽的話得到了眾多將領的支持。

第二天,項羽來到宋義的軍帳中假裝拜見宋義,趁機將其斬首。出來後,他假借楚懷王的命令宣布:“宋義與齊國串通謀反,懷王令我秘密殺掉他。”在場的沒有人敢說什麽,於是一致擁護項羽接替宋義,代理上將軍。楚懷王知道這件事後,也不好說什麽,隻得順水推舟地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率領軍隊前去救援趙軍。

項羽的行事風格與宋義截然不同。他掌握軍權後,馬上積極部署救趙方案。他首先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楚軍渡過漳河,對章邯帶領的秦軍後援部隊發起進攻,切斷了章邯與王離之間的聯係。接下來,項羽就要率領其他部隊渡河了。

這時候,項羽突然下達了一個奇怪的命令。他下令每名士兵帶足三天的口糧,並砸碎所有行軍做飯用的鍋。大家都愣住了,沒有鍋,以後怎麽做飯?吃什麽呢?項羽鎮定地對將士們解釋道:“沒有鍋,我們的行動會更輕便、更迅速。而且,等我們打敗了秦軍,就用他們的鍋來做飯吧!”大家聽了,都激發起戰鬥的熱情。大軍很快渡過了漳河。這時,項羽又命令士兵們把渡河用的船全部砸毀,沉到河底。這是讓士兵們知道,他們沒有後路可退,必須前進。不是贏,就是死!

在這種激勵下,楚軍士氣大漲,個個奮勇拚殺,很快就與王離的軍隊展開惡戰。經過艱苦的戰鬥,楚軍以少勝多,打敗了秦軍。王離被俘,章邯退兵,本想向朝廷求援,但秦廷被趙高把持,不願出兵。章邯走投無路,最終向項羽投降。

“破釜沉舟”的核心思想就是不給自己留退路。當人們知道自己隻能向前、不能後退的時候,往往會激發出自己都難以想象的戰鬥力。作為領導或統帥,懂得激發屬下的破釜沉舟精神,確實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