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年,諸葛亮出兵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城守將望風而降。此後,在軍事要地街亭的防守中,諸葛亮起用了智謀過人、但缺少實戰經驗的馬謖。結果,馬謖隻知照搬兵書教條,不聽從部下的正確建議,結果戰敗,失了街亭。戰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且自貶三級。此戰的後果嚴重,不但使蜀國損失了智謀之士,更重要的是,魏國在原本防守空虛的西線部署了更多的兵力,使蜀漢從此失去了奇襲魏地的機會,此後諸葛亮伐魏再也沒有建樹。街亭失守之後,蜀國大傷元氣,再也難以發動大規模的正麵戰爭,由攻勢進入了守勢。諸葛亮心情也極度低落,常常自責:“這一切都是我的錯啊,現在大勢已去了!”更讓諸葛亮擔心的是,損兵折將的蜀軍隨時有可能會被氣勢正盛的魏軍截斷退路,導致全軍覆沒。
為了保存實力、避免更大損失,諸葛亮強忍著痛苦,冷靜地布置撤軍。諸葛亮先把小將關興、張苞叫到帳中,吩咐道:“我現在隻能給你們每人二千人馬,不要求你們殺敵,隻要能拖延、震懾敵人就好。你們埋伏在武功山小路的兩側,一旦魏軍前來襲擊,你們不要迎戰,隻要大聲擊鼓呐喊,嚇退敵軍就算達到目的。之後,你們就取道陽平關,撤兵回國。”關興、張苞領命而去。緊接著,諸葛亮又把張冀叫來,神色嚴肅地說:“我給你些人馬,你率領他們搶修出劍閣通道,一定要快,為大隊人馬撤退做好準備。”張冀鄭重地點點頭,帶領人馬飛奔劍閣通道。這時,諸葛亮的心緒基本平靜下來,他又傳令下去:各路大軍悄悄收拾行裝,即刻撤退。
一切布置停當,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他命令駐城守軍整理行裝,準備撤離。正在這時,忽然十幾匹馬飛奔入城,原來是前方負責偵察的士兵回來了。他們帶回來一個致命的消息:魏國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已殺向西城,直撲城下。
頓時,城中的大小官員驚慌失措,都嚇得麵無血色。這些留在城中的官員也基本是文官,平時出個謀、劃個策倒也尚可,如今要直麵十五萬大軍,讓他們領軍交戰,實在是難為他們,而且城中的兩千多人馬也都是老弱病殘,沒有什麽戰鬥力。選擇逃跑,顯然也並不明智。因為沿途道路狹窄,唯一的西城大道又被司馬懿占了。而且大軍的行李也很多,車輛卻很少,負荷行軍的話,不出幾裏,就會被司馬懿的大軍趕上。
戰也不是,逃也不成,眾人都處於一片悲戚之中。諸葛亮帶著幾個人登上了城樓往外看,果見西北方向塵土飛揚,鐵蹄聲由遠及近地傳來,震得地麵發顫,魏軍的旗幟已隱約可見。
沉吟片刻,諸葛亮傳令下去:城中所有的旗幟都要藏起來,城中所有的士兵也都要藏起來,不允許一個人亂動亂叫,違令者立斬不赦。似乎覺得這個命令還不夠徹底,諸葛亮再次傳令:城中四個門都要大開,每個門前,都派出20名士兵喬裝成百姓,灑水掃地,做出靜候大軍的姿態。即使魏軍衝到城前,也不能驚慌,一切如故。
眾人都非常驚愕,滿臉疑惑。諸葛亮平靜地說:“諸位不必驚慌,不用懷疑,我已有退敵之計。”說完,他帶著兩個童子又登上城樓,一個童子抱著一張琴、一把寶劍,另一個童子抱著一隻香爐、一把塵尾。立定,諸葛亮讓兩位童子放下琴、爐,他親自彎身點燃了香。然後,諸葛亮倚著樓上的欄杆坐了下來,閉上了眼睛,調理氣息。一會兒,他又慢慢睜開了眼睛,遙望著西北方,雙手輕抬,怡然自得地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如同燃香之煙,似斷還續,嫋嫋而生。
轉眼間,司馬懿的大軍已來到西城下。這次,來的是先鋒部隊,他們顯然是沒見過這種陣勢:欲攻之城居然不設防,而且城門大開,還有人灑水歡迎,樓上還有主帥在悠閑地彈琴。這都把他們弄糊塗了,急忙向主帥司馬懿匯報。
司馬懿聽了,也遲疑起來。他不相信諸葛亮會不領兵迎敵,反而悠閑地在城頭彈琴。於是,他命令軍隊原地待命,自己則帶來少許人馬奔到西城下,默默觀望,以判斷形勢。
果然,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似乎沉浸在自己所奏的琴音中。兩名童子立於諸葛亮的兩側,一名童子手捧一把寶劍,另一名童子則拿著一把塵尾。西城門口處,二十幾個“普通”百姓正有條不紊地灑水掃街。
司馬懿凝然思慮良久,也沒看出什麽破綻。其子司馬師忍不住了,高聲說:“父親,別耽誤時機了,諸葛亮在故弄玄虛呢,這分明是一座空城。天賜良機,我們殺入城中,活捉諸葛亮!”將士們也紛紛請求攻城。司馬懿沒有理會他們,隻是搖搖頭,仍然靜靜聆聽。忽然,他緊張起來,神色突變,急忙下令:“集合部隊,馬上撤退。”眾將士不解,納悶出了什麽事情。司馬懿沒有閑情解釋,怒道:“執行軍令,立刻撤退,違令者斬!”三軍將士隻好撤退。
直到遠離了西城,司馬懿才緩過勁來,向眾將解釋:“諸葛亮和我是老對手了,我們倆都深知對方。孔明一生謹慎,從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現在他把城門打開,讓我們能看出是一座空城。這肯定是個騙局,引誘我軍深入,然後進行殲滅。城裏麵,不知道埋伏了多少我們根本不知道的重兵。”
司馬師接著問:“父親,您剛才一直靜立凝聽,沒有什麽表示,怎麽突然之間,就要撤軍呢?”司馬懿頗有些自得,笑道:“統帥之才,必須善於觀察周遭瞬息變化。我剛才聽諸葛亮彈琴,起先是一派平和,反映出個人性情修養。後來,琴音突然激昂奮力起來,勇猛之氣讓人膽戰,滲透出濃濃殺機,這必是諸葛亮想要下手的表示。我們再不走,就要被他合圍,四麵受敵了。”
一番分析,眾將大多點頭稱是,但仍有半信半疑的。司馬懿大軍仍在前行,正好進入武功山,猛聽得山上殺聲震天,鼓聲動地。眾將大驚,司馬懿說:“幸虧剛才撤退及時,否則,我們早就中計了。”本來武功山的山穀就深,喊殺聲長久在穀中回**,互相應和,似乎漫山遍野都是蜀國士兵。魏軍軍心大亂,急忙丟掉輜重糧草,倉皇而逃。張苞、關興依照諸葛亮的計策,並不追趕,隻是收拾起魏軍留下的糧草,迅速往蜀國方向撤退。
再說城中的諸葛亮,見司馬懿大軍撤去,長籲了一口氣,用手輕拭了額上的冷汗,默默地坐了一會兒。
俄而,諸葛亮淡然一笑,說:“兵法中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司馬懿確實是了解我的,他知道我一生謹慎,從不冒險。今天,他看到一座空城,就以為我是騙他入城,他反而撤軍而去。其實,我也深知司馬懿的確清楚我的一貫作風,所以也就借用了他的這種心理,布下了這個迷局。我這也是知己知彼才敢這麽做的。若是司馬昭或曹操帶兵,我就不會這麽做了。”眾人無不稱道。
諸葛亮的“空城計”一唱就流傳了千年。守城之時,諸葛亮在“迎敵”和“撤退”都行不通時,大膽開城,索性不設防。雖然冒險,但是他吃透了司馬懿多疑的特點,也深知其對自己非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