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韓信率領幾萬大軍要通過太行山區的井陘(今河北西部)。趙國聽到這個消息,準備與韓信來一場大戰,於是布置了二十萬兵力在井陘關的隘口。
當時,趙國的主帥是陳餘。趙國的廣武君李左車了解韓信的實力,趙軍如果與韓信正麵作戰,恐怕沒什麽勝算,隻有避其鋒芒,以巧製勝。他知道,井陘關的道路非常狹窄,無法同時通過兩個騎兵,而漢軍長途跋涉,糧草在隊伍的後部。於是,他向陳餘建議,用三萬人抄小路攔截韓信的糧車,斷其糧草,其他部隊則挖戰壕、築營壘,固守不出,讓韓信的軍隊進退兩難,不戰而敗。
李左車的這個建議其實是對的,但驕傲自大的陳餘卻不以為然。他傲慢地對李左車說:“韓信雖然號稱有幾萬大軍,我看實際上不過幾千人而已。況且他們已經走了這麽久,早就疲憊不堪了。如果我們不和他們打,不趁機消滅他們,不但給自己留下後患,而且肯定被其他諸侯笑話,覺得我們太軟弱,也會來欺負我們了。”於是,他沒有聽從李左車的建議,堅持要等韓信的軍隊來,雙方決一死戰。
快要來到井陘關時,韓信知道趙軍就在前方,於是派人前去刺探軍情。探子回來報告,說了李左車的建議,也說了陳餘並沒有聽李左車的話。韓信這才放下心來,命令軍隊繼續前進,在距離井陘關不遠的地方駐紮了下來。
韓信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給他們每人發了一麵紅色的軍旗,讓他們悄悄繞到趙軍的營地附近,並告訴他們,等到趙軍出擊的時候,就立刻衝進去把趙軍的旗幟換成這麵軍旗。
估摸著這些騎兵差不多就位了,韓信便開始麵向趙軍擺出作戰的陣勢。他的軍隊背朝河水、麵向大山,前方是一條狹隘的山道。陳餘看到這陣勢,更加輕敵,覺得韓信徒有虛名,其實不過如此。
天亮後,韓信正式下令前進。趙軍正麵迎戰,雙方不相上下地膠著了一會兒,韓信的軍隊假裝落敗,朝後退去。趙軍不依不饒地追了出去。這時,那兩千名騎兵立刻衝進趙軍營地,按照計劃將趙軍的軍旗全部拔掉,換上自己手中的旗幟。
這時,韓信的軍隊退著退著,已經來到河邊,無路可退了。在韓信的激勵下,他們一個個摒棄雜念、拚死戰鬥,趙軍一時攻不下來。過了許久,趙軍想要先回營整頓一下再戰。可是,等他們回過頭,卻大吃一驚,原來自己的軍營插滿了敵人的旗幟,難道自己的大本營已經被占領了?趙軍一時心慌意亂,無心戀戰。韓信的軍隊見此情形,拚殺得更為英勇,最終大敗趙軍,殺了陳餘。
事後,有人問韓信:“按照兵法,作戰往往要背山臨水,但將軍您卻正好相反,背著水麵朝山,這是為什麽?”韓信則不慌不忙地解釋道:“兵法上還有一條,作戰時必須讓軍隊處於險境,士兵們才能無所畏懼、奮勇作戰,最終獲勝。否則,遇到危險還有退路,恐怕許多人就會逃走了。”大家聽了,都很佩服韓信的智慧。
韓信背水列陣,何其慷慨悲歌?背水一戰,韓信充分調動了全體將士的鬥誌,不成功則成仁。正是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成就了戰爭史上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