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是戰國時齊國人,大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臏早年曾和龐涓同窗,拜軍事家鬼穀子為師,一同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出仕魏國,運用自己的軍事所學,在魏國打過不少勝仗,一時間聲名顯赫。然而,龐涓雖有軍事才華,為人卻陰險狹隘,他知道自己的軍事才能遠不如同門的孫臏,便生出了除掉孫臏的險惡念頭。
龐涓向魏王進言說,孫臏是個人才,魏王便把孫臏召到大梁做官。沒過多久,龐涓便以卑鄙的伎倆誣告孫臏是齊國的間諜。魏王聽信了龐涓的讒言,勃然大怒,將孫臏下獄,並殘忍地挖掉了他的膝蓋骨,還在他的臉上刺了字。
孫臏九死一生,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逃離了大梁,來到齊國。齊國大將田忌很快發現了孫臏的軍事才華,便把他推薦給了齊王。齊王見到孫臏,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但孫臏雙腿殘廢,麵上刺字,已經不可能登堂為將,齊王便封他為軍師,在幕後運籌帷幄,統籌軍隊。
在戰國這個多事之秋,諸侯之間紛爭不已,終於有一天,比鄰的齊國和魏國交鋒,而孫臏和龐涓這對宿命的敵手,終於在戰場上相遇了。
龐涓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韓國。韓國國力虛弱,隻能向齊國求救。齊王派了大將田忌和軍師孫臏領兵去救韓國。麵對實力強於自己的魏軍,田忌問計於孫臏。
孫臏說:“魏軍主力都在韓國,現在大梁很空虛。不如我們去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龐涓得到了這個消息,一定會回師救援。那時候,韓國的困境自然就解除了。而龐涓又是個非常自負的人,這一次我們就利用他這個弱點,來打敗他。”
田忌深以為然,就和孫臏帶領大軍,直奔魏國的都城大梁。
龐涓在韓國一路捷報,卻忽然得到大本營被襲的消息,而帶兵的人恰恰是他十幾年前陷害過的同門孫臏,驚慌之餘急忙下令立即撤兵回國。龐涓趕回魏國時,齊軍已經撤離了。氣急敗壞的龐涓立刻帶兵追趕,卻一無所獲。傍晚來到齊軍宿過營的地方,看見地上密密麻麻的灶坑,足足有十萬個。這說明,這裏曾經駐紮了十萬人的軍隊。龐涓心中暗暗吃驚,沒有想到齊軍竟然有這麽多人。
魏軍又追了一天,依然沒有追上齊軍,再次查點灶坑時,隻有五萬個了,龐涓這才稍稍放心,命令魏軍加緊追趕。
追到第三天傍晚,齊軍留下的灶坑隻剩下三萬個,而且雜亂無章。
龐涓看到後,哈哈大笑,說:“齊軍的灶日減一半,說明他們的士兵就逃跑了一大半!齊軍已無鬥誌,不出三天,我們就一定能消滅齊軍,活捉孫臏。”
於是,龐涓一心想捉到孫臏,便把大隊人馬甩在後邊,自己帶著一隊輕騎兵,拚命地追趕齊軍。其實,孫臏早就算定了龐涓的人馬會在第三天黃昏趕到馬陵,於是就在兩邊高山上埋下了伏兵。
龐涓領著輕騎兵追了一天,果然在黃昏時分到達了馬陵。這個地方兩邊都是高山,中間夾著一條小路。路邊和山上,到處都是樹木和野草,形勢很險要。龐涓到來時看到前邊橫七豎八地堆了很多砍倒的樹木,堵死了道路,魏軍隻得下馬搬木頭。
夜幕降臨,魏軍的大隊人馬才趕到馬陵。忽然,龐涓看到前麵路邊上還留著一棵大樹沒砍倒,樹幹上隱隱約約刻著幾個大字。龐涓照著火把,隻見上邊寫了幾個字:“龐涓死於此樹下。”龐涓當下大吃一驚,知道中了孫臏的計,轉身想要逃時,隻見兩邊山上火把通明,齊國的伏兵喊聲震天,萬箭齊發。魏國的人馬頓時亂成一團,十萬大軍,全軍潰敗。龐涓見大勢已去,引劍自刎。
這次戰役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孫臏乃是用計高手,成就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圍魏救趙。孫臏先是向後撤退,用“逃兵減灶”的戰術先向龐涓示弱,給龐涓造成了齊軍節節敗退、兵散將逃的假象,用來欺騙敵人,然後出奇兵以製勝,真乃奇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