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以來,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為華夏子孫留下了無數智慧瑰寶,其中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七擒孟獲的故事。

公元223年,蜀國國君劉備死後,一些南方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發動叛亂。麵對這種情況,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出兵平息叛亂。

大軍出發前,參軍馬謖對諸葛亮說:“南方的少數民族倚仗地形險要,離都城又遠,反複無常,早就不服朝廷管製了。即使我們用武力將他們征服,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以後他們還是會鬧事的。這次出兵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丞相這次南征,隻有叫南人心服,才能使南方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諸葛亮深以為然。

諸葛亮知道孟獲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各族中很有威望,是徹底收服蠻人的關鍵所在,於是下了一道“隻許活捉孟獲”的命令。

蜀國軍隊和孟獲交鋒時,諸葛亮以驕兵之計,故意敗下陣來。孟獲倚仗人多,孤軍追趕,很快就中了蜀軍的埋伏,兵卒被打得四散潰逃,孟獲也被活捉了。

孟獲被俘,已經有了必死的決心。可沒想到進了蜀軍大營,諸葛亮立刻命人給他鬆了綁,好言好語勸說他歸降。孟獲心中不服,說:“我一時疏忽,中了你的奸計,怎麽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隻是一笑了之,並不勉強他,並帶他參觀了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對孟獲說:“您看我們的人馬怎麽樣?”孟獲回答:“以前我不了解你們的虛實,才會導致今天的失敗。今天承蒙您帶我看了你們的陣勢,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諸葛亮哈哈大笑,說:“既然如此,我就放你回去,等你整頓好軍隊,我們再決勝負。”然後下令放了孟獲。

孟獲被釋放以後,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再次進攻蜀軍。結果再次被諸葛亮智擒。諸葛亮問他是否肯歸降,孟獲不服,諸葛亮便第二次放了他。

連續兩次釋放敵軍主將,蜀國將士對諸葛亮的做法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怎麽能這麽輕易地放走敵人,但他們都相信諸葛亮作為主帥的判斷。

孟獲回到軍中,重整旗鼓,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策,就是詐降之計。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結果諸葛亮一眼就識破了他,便將計就計,以美酒招待孟優及其手下。夜半時分,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再次被諸葛亮捉住。這次,孟獲是自投羅網,更加不服氣,諸葛亮也不計較,第三次放他回去。

孟獲回去後立刻著手整頓軍隊,蓄勢待發。終於他等到了諸葛亮單獨來到陣前探察地形的消息。孟獲聽說後大喜,立刻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甕中之鱉。諸葛亮再次放了他。

這個時候,為了犒賞前方將士浴血奮戰,蜀漢皇帝派馬謖為使者到陣前犒軍。諸葛亮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再一次強調了蠻人反複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諸葛亮覺得這話十分有道理。

諸葛亮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後,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穀,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孟獲不服,要與諸葛亮再戰,若再被擒才服。諸葛亮便放他回去。

孟獲在瀘水紮寨,請兩洞元帥相助,他怕中諸葛亮計謀,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戰略,隻守不戰,要等天熱後讓蜀軍自行退兵。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對付蜀兵。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牌丁兵赤身**,塗著鬼臉,披頭散發,朝蜀營撲來。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大軍,諸葛亮沉著應對,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待時機。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到蠻兵威勢已減,諸葛亮突發奇兵夾擊,一舉擊敗孟獲。孟獲逃到一棵樹下,見諸葛亮坐在車上,衝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陷入埋伏,反被擒獲。孟獲仍然不服,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心歸附。於是諸葛亮第六次放他回去。

此時的孟獲,已然被諸葛亮打得無路可退,隻得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諸葛亮決戰。藤甲兵是西南蠻夷特有的軍事裝備,就是將樹藤編的鎧甲不斷在油中浸泡,再在太陽下晾曬,使鎧甲堅韌無比,刀槍不入。藤甲輕便,能浮在水麵,還能做輕舟,幫助藤甲兵迅速撤離。甫一交鋒,蜀漢將士沒有準備,吃了大虧。諸葛亮了解了情況,製訂了周密的計劃,用計將藤甲兵誘入一個山穀,用藤甲的天敵——火攻破藤甲兵,第七次擒住了孟獲。

這一次,諸葛亮並沒有像前六次那樣接見孟獲,而是令手下將領招待了孟獲,說,丞相羞於見他,命他回去重整人馬,相約再戰,然後直接放他回去。

孟獲七次被擒,而七次被諸葛亮釋放,這樣的事情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孟獲羞愧得無地自容,對諸葛亮的仁至義盡感恩不已。他遵守約定,投降了蜀漢。孟獲跪在諸葛亮麵前說:“您真是天人,南人從此再不反叛。”

孟獲回去後,以他在南方的影響力,勸服眾人歸降諸葛亮。從此南方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這個物產豐富的地方也成為了蜀國強有力的大後方。

諸葛亮七擒七縱,絕非感情用事,最終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獲的影響,穩住南方,在地盤上,乘機擴大疆土。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審時度勢,采用攻心之計,七擒七縱,將主動權握在自己的手上,最後終於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