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有一次秦軍借道韓、魏以攻齊國。齊威王派將軍匡章率兵迎戰,兩軍交錯紮營,開戰之前,雙方使者來來往往。匡章借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服裝與軍徽,混雜到秦軍中待機配合齊國的主攻部隊破敵。齊威王派往前線的佞臣故意歪曲匡章的用意,向威王報告說:“匡章可能要帶兵降秦。”威王聽了置之不理。過了不久,又有前線回來的人向威王報告:“匡章很有可能降秦。”威王仍不理睬。如此再三。
朝廷眾大臣見此情景向齊威王請求道:“言章子人(匡章)之敗(不良行為)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兵擊之?”威王胸有成竹地說:“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果然,時過不久,從前線傳來了齊軍大勝的捷報。左右很吃驚,詢問威王何以有此先見之明。威王告訴他們,從匡章的日常表現便可推斷出,他是忠於齊國的。
原來,匡章的母親在世時,得罪了匡章的父親,被他父親殺死埋於馬棧下。威王任匡章為將軍時,其父已死。威王曾特許他打了勝仗之後,就為其母改葬,但被匡章所謝絕,理由是:父親生前未有此吩咐。他說:“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從命。這使威王對匡章的為人有了較深的了解,堅信他“為人子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所以,盡管前線三次送來情報說匡章可能降秦,但威王都沒有相信,堅持放手讓匡章指揮作戰,終於保證了這次抗秦鬥爭的勝利。
匡章回朝後知道了此事,十分感動,決心誓死效忠齊王,遂北伐燕,南征楚,為齊屢建戰功。
有一類似的故事:龐洪與魏國太子作為人質留在趙國,龐洪怕趙王聽信讒言而加害於魏太子,便問趙王:“一人說街上有虎,您信不信?”趙王說:“不信。”龐洪又問:“第二個人也說街上有虎,您信不信?”趙王說:“不信。”龐洪再問:“第三人仍說街上有虎,您信麽?”趙王說:“我相信!”龐洪說:“大街之上本來沒有虎,三個人都說有虎,您就相信了。如今邯鄲離魏國很遠很遠,讒臣肯定多於三個人,對於魏公子的為人您不能光聽那些讒臣怎麽怎麽說,您得親自考察才是。”
又,《國策·秦策二》雲:費人有與曾子同名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曾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不信也。齊威王比趙王、曾母英明,他早已考察過匡章的為人,故而對他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