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之所以為大人物,就因為他們永遠不會縱容自己,他們總是不斷地反省,永遠地自律。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們往往是勝利者,因為他們先戰勝了自己。晚清重臣曾國藩的經曆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他在京師待了十二年,其間,有飛黃騰達的榮耀,有修煉實學的甘味,也有道不盡的人生苦語。人生天地間,物質追求、精神需要、人際交往,都是不可少的,曾國藩的日常生活,也是瑣碎的、平淡的。

在封建社會升官與發財須臾不分,升官是橋梁,發財是目的,這似乎成了人生常理。在科舉時代,讀書做官發財,總是連在一起的。曾國藩踏上科舉之路,免不了有這種欲望,也屬人之常情。但一旦他真的做了官,進入翰苑以後,即立誓不發財。他在《家書》中告訴諸弟說:“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官(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曾國藩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言行如一,京官十二年中,他從未假公務之便貪汙受賄。

曾國藩不貪貨財,但對公務可謂盡心盡職,“不苟不懈”,同僚“皆甚佩服”。這種克己奉公,廉潔自律的精神,難能可貴,所以在京之日聲譽日隆。嶽飛說過:“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治。”這是曆史的警示。曾國藩一生不愛錢,他雖對物質生活沒有過多的追求,但對精神生活的渴盼甚殷。他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讀書、寫字、吟詩作對,修身養性、宗教信仰、天倫之樂等,多彩而充實,這裏舉出幾例,鳥瞰大概。

讀書是曾國藩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在入京以前,曾國藩當然也讀書,那是完全應付科舉的,學識短淺,根基不厚。朱熹說:“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曾國藩就從未下過這樣深的工夫,正如他自己省思時說,讀書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所見,也是從悟境中得來,偶爾用功,也不過優遊玩索而已。就像未沸之湯,來用慢火溫,愈煮愈不熟。因此。進入翰苑後,立誌在讀書上痛下工夫。翰林院是“讀書養望”的好地方,既沒有政務煩擾,又可通過考試升遷,曾國藩得以從容閱讀翰苑所藏曆代豐富的典籍,在經史、文學、經世實學、軍事等方麵充實自己的學問。曾國藩在《家書》中經常提到在京的讀書生活。

除讀書外,曾國藩與一般文人才子一樣,喜歡吟詩作對,其中有不少精品,如其所作“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聯語,內含無限的進取精神,可謂千古絕唱。至於寫字,乃是曾國藩的“日課”,既可培養自己忍耐的功夫,又可練就一手好字。曾國藩寫字用功甚勤,從不懈怠,合剛健婀娜為一體,人稱書法名家。

曾國藩平日也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他時不時去慶和園、天和館聽聽戲,去琉璃廠逛街、購書買紙,“正業”之餘也讀點《綠野仙蹤》、《龍威秘書》之類的“野書”。不過,有兩大嗜好,令曾國藩傷透了腦筋。其一是吃水煙。曾國藩在入京之前,就有吃煙的習慣,“最好吃煙,片刻不離”,提提神,解解悶,尚覺無大妨礙。入仕以後,仍然吃煙,煙癮越吃越大,不僅多了一項開支,而且越吃越覺得不自在。一天,曾國藩早起,照例吃煙,頓有口苦舌幹之感,甚覺煙之有損無益,而片刻不能離,深以為恨。誓從今永禁吃煙,將水煙袋捶碎,看來要下決心戒煙了。

可是沒過幾天,耐不住煙癮,複吃如舊。不過,沒過多久,曾國藩自覺不戒煙,等於自欺欺人,真要被罵為“假道學”了。因此再次捶毀煙袋,發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言,明神殛之”。這次曾國藩果沒食言,雖然時時煙癮發作,弄得他心神彷徨,六神無主,但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苦熬了二十多天,總算把煙癮戒掉了,以後再沒有重操煙槍。每提到戒煙,曾國藩總是揚揚得意,常以此為例勸誡諸弟,無論大事小事,均要“有恒”。可是,若要提到他另一大癖好,恐怕他再也理直氣壯不起來了。

曾國藩日常最喜歡的,莫過於下圍棋,照他自己的話說,即“溺情於弈”。曾國藩下棋始於何時,無從得知,但自入翰苑,經常為圍棋所困,京中同僚友人如劉穀仁、何子敬、何子貞、黃鶴汀、湯海秋、毛寄雲、朱廉甫、徐石昂、郭雨三等,都是曾國藩棋友,隔不了幾天,總要對弈幾局。

1842年,曾國藩師從唐鑒、倭仁,致力於程朱理學,互相砥礪,每日求過改過、克己製欲也是重要內容。兩大嗜好之一的煙是戒了,圍棋當然也是要戒的。

184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又圍棋一局,此事不戒,何以為人?”暗下決心,戒棋!但戒棋何其難也。欲戒不能,下完棋,免不了痛責幾句,但自責歸自責,棋照下不誤。沉溺於圍棋,不僅有礙於進德修業,而且頗耗精力,友人勸他戒棋,他也橫下心戒。可是直到出京,終沒有戒掉。至於後來,無論在軍旅,還是在總督任內,圍棋仍然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越下越凶,每日非一二局不可,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