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乃是指公元前7世紀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是春秋時期的齊國政治家。鮑叔牙又稱鮑叔,乃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鮑叔牙年少的時候和管仲關係很好,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比較窮,鮑叔牙家中富有,他們曾經一起合夥做生意,管仲出的本錢很少,但是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卻一點兒都不計較,因為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助鮑叔牙出主意辦事,最後反而將事情搞砸了,鮑叔牙也沒有為此而生氣,反而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並非是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對,請你不要為此而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這並不是因為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他沒有遇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因此嘲笑管仲貪生怕死,因為他知道管仲這麽做,是因為他掛念家中年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的朝政很亂,王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亡到別的國家以等待時機。當時,管仲輔佐的是公子糾,而鮑叔牙侍奉的則是公子小白。後來,鮑叔牙便跟隨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管仲則跟隨公子糾逃到了魯國。不久,齊國發生暴亂,齊襄公被殺死之後,國家沒有了君主。公子糾和小白聽到這個消息,就急忙動身趕回齊國,搶奪王位。當時,兩支隊伍剛好在路上相遇,為了讓公子糾當上國君,管仲朝公子小白射了一箭,豈料,這箭正好射到公子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公子小白。後來,公子小白取得了勝利,奪得了君位,也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殺死了公子糾,並囚禁管仲。當時,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幫助他治理國家。但是,鮑叔牙卻認為自己並沒有丞相之才。於是,他就大力向齊桓公舉薦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比不上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可以製定規範的國家製度,還善於指揮軍隊。他的這些才能都是我所不具備的,因此我認為,陛下要是想治理好國家,就隻能請管仲當丞相。”聽鮑叔牙這麽說,齊桓公非常反對,說:“當初管仲射我一箭,差點兒害死我,如今,我不殺他就已經夠好了,又如何能讓他做丞相呢?”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效命於公子糾,就要為公子糾辦事。一個人能夠忠心為主人辦事,也肯定可以忠心為君王效力。如今,陛下要想稱霸天下,缺少了管仲的輔佐就難以成功。請陛下一定要任用他。”最終,齊桓公被鮑叔牙說服了,將管仲從魯國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而鮑叔牙卻心甘情願地做管仲的助手。管仲輔佐齊桓公,在國內施行改革。管仲在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製,也就是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並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在管仲和鮑叔牙兩個人的共同努力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也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在齊國建立起不朽的功業之後,想起以前鮑叔牙對自己無私的幫助、支持和理解,管仲不禁感歎道:“當初,我輔佐的公子糾失敗了,跟隨公子糾的其他大臣都以死來效忠,而我卻甘願被囚禁,鮑叔牙卻沒有為此而嘲笑我沒有氣節,因為,他是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假如沒有鮑叔牙的理解和支持,沒有鮑叔牙寬廣的胸懷,管仲或許難以在曆史上留名,而沒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鮑叔牙也或許永遠隻是一個商人。正是鮑叔牙以社稷為重、舉賢護賢、甘居人後,成就了管仲的百世功名。真正知心的朋友會對一個人有多大的助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