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宣帝劉詢(前91—前49)時期,在朝廷中有一個十分有名的丞相名叫丙吉。

丙吉原本是魯國的治獄小吏,但是,他身上並沒有西漢時期酷吏身上的那種“刻削少恩”的習氣。實際上,丙吉是一個出身寒微、來自下層的讀書人,他“學《詩》、《禮》,皆通大義”。身為朝廷官員的丙吉向來都以寬厚而聞名。

在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時期,丙吉被調到長安去處理“巫蠱之禍”的案件,這次大案令皇後、太子、皇孫以及數以萬計的人慘死,丙吉奮不顧身保全了身陷囹圄的皇曾孫(就是後來的漢宣帝劉詢),這為他日後的發展積累了政治資本。後來,雖然丙吉身居高位,但是他身上絲毫沒有傲慢之氣,對人對事依然十分寬厚,史稱“吉為人深厚,不伐善”,也就是說丙吉這個人為人太過厚道,從來不向他人誇耀自己的善行,以至於人們不了解他的功勞。

後來,直到丙吉當了丞相,他依然如此,他常常體恤下情,與人為善。《漢書·丙吉傳》載:丙吉“上(尚)寬大,好禮讓”,“於官屬掾史,務掩惡揚善”。當時,丙吉對部下小吏都十分包容,漢朝宰相不查辦小吏,就是丙吉擔任丞相時期所形成的慣例。

有一次,丙吉外出巡視,剛好在路上遇到了因清道(為皇帝外出清除道路,驅趕行人)而發生的鬥毆事件。這場鬥毆事件的場麵極為慘烈,當時,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死傷之人,就連隨行的官員見此情形都為之動容。豈料,丙吉從那兒經過的時候卻看都不看一眼,一句話都沒問。同行官員看到素來很有體恤之心的丙吉對此視而不見,繼續前行,感到十分奇怪,心中都覺得丙吉的做法非常不合情理,但又不敢問他原因,隻得跟在他後邊繼續前行。

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另外一個地方,迎麵碰到一個農夫趕著一頭牛拉著車,隻見拉著車的這頭牛累得氣喘籲籲,渾身上下都是水淋淋的。這時候,丙吉忙讓車夫停下車子,派侍衛人員去追問趕牛的人:“老伯,不知道你趕著這頭牛走了多遠的路啊?”看到丙吉這麽做,陪同的官員都覺得他的這個做法真是讓人莫名其妙,為什麽剛才在路上看到那麽多死傷的人置之不理、不聞不問,現在卻對著一頭氣喘籲籲的牛問東問西,真是讓人一頭霧水,難不成,一頭氣喘籲籲的牛比那麽多人的性命和安危更加重要嗎?

於是,隨同的人壯著膽子問丙吉道:“丞相,您公務繁忙,剛才路邊看到那麽多死傷之人您都沒有過問,為什麽現在卻要親自過問一頭氣喘籲籲的牛呢?”

聽他們這麽問,丙吉看了看他們,然後意味深長地對他們說:“老百姓互相鬥毆而導致有人死傷,這種事情本是地方官員的職責,他們可以前去調查審理。而身為當朝丞相,我實在沒有精力去一一過問這些本屬於地方官員負責的事情。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對他們的政績加以考核評定。因此,剛才走過那條路,當地老百姓曾在那裏發生聚眾鬥毆事件,我雖然看到了死傷的場麵卻並沒有過問。但是現在的情況卻又有所不同了,如今是春天的時節,按道理來說,天氣不應該很熱,但是那頭牛卻氣喘籲籲的。我之所以問那頭牛走了多遠,是因為我擔心那頭牛沒有走多遠就氣喘籲籲是因為天氣太熱的緣故。剛到春天的時候天氣就這麽熱,那一定是時令失調,一點兒都不符合節氣的征兆,如此反常的氣候會給農作物和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災害。一頭牛的喘息是小事,但是時令的失調卻是影響整個國家農業生產和老百姓生活的重大事件。身為一朝丞相,對於這方麵的事情,我自然要做到心中有數,並搞清楚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因此,看到這頭氣喘籲籲,大汗淋漓的牛,我就不能不親自過問了。”

聽到丙吉的這番話,隨行的官員頓時感到心服口服,十分佩服他處理政事的智慧和賢明。

後來,在丙吉擔任丞相一職的過程中,朝廷上下,各級官員的權責都十分分明,官員們的辦事效率也都很高,他們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在丙吉的輔佐之下,漢宣帝劉詢在位時期,國力變得日漸強盛,社會風氣也逐漸好轉,刑獄案件也日益減少,老百姓也都安居樂業,這段時期在曆史上被稱為“昭宣中興”。

身為一朝丞相,丙吉對群眾鬥毆場麵不管不問,這並不是因為他對老百姓的生命安危漠不關心,而是因為,這些事情有當地的地方官員負責,而自己身為丞相無須過問;相反,他對於氣喘籲籲的牛這樣一個小細節卻要親自過問,是因為這一細節背後所反映出的節令失調影響到整個國家的農業生產和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