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出生於漢元帝初元年(前45),這個時候,王莽的姑母已經做了四年的皇後。漢成帝劉驁即位的時候(前51~前7),王莽剛剛13歲。少年時期的王莽就已經胸懷大誌,他下定決心,日後自己一定要位及人臣,讓那些總是飛揚跋扈、看不起自己的堂兄弟們知道自己的厲害。

王莽的同宗弟兄們每天都無所事事,整日沉浸在聲色犬馬的生活之中,過著驕奢**逸的貴族公子哥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他們很難成為治國之才。

由於王莽家並沒有封侯,家庭條件和社會地位難以和同宗弟兄們相比,在王家隻能算很不起眼的一支。而王莽心裏也十分清楚,自己要想謀取官職,必須依靠真本事,首先就要學到真正的知識,並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名聲。為了學到真正的知識,王莽就拜沛郡(今安徽宿縣西北)的名儒陳參為老師,他勤奮學習,刻苦攻讀,認真鑽研禮經。同時,王莽還以封建禮教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想以此來為自己樹立良好的名聲。

王莽的父親和兄長很早就去世了,家中僅僅留下了守寡的母親、嫂嫂以及亡兄的兒子。王莽侍奉母親極其恭謹,對待嫂子也有禮有節,體心貼意,還精心照料並悉心培養亡兄留下的孩子。這樣一來,王莽就得到了孝子這樣的好名聲。

但是,王莽深知,僅僅獲得孝子的好名聲是遠遠不夠的,他還廣泛結交天下名士,對待他們十分禮貌,因此,這些名士便到處宣傳王莽的知書達理、勤儉、樸素的好品質,並宣稱王莽絕對是個人才。從此,王莽溫恭賢良的名聲越來越大,這使得他和王家弟子很不一樣,他的才能和品質逐漸引起了叔父們的關注。他們都認為王莽乃是一表人才,是王氏家族的希望之所在。

當時,大司馬王鳳手中掌握著朝中的大權,王莽深知,要想被提拔升官,必須贏得叔父王鳳的青睞。當時正好王鳳生了重病,王莽的其他兄弟認為王鳳是個行將就木之人,日後對自己的升官之路再無幫助,所以沒有人來看望和照顧他。而王莽卻如同照顧父親一般,一連幾個月都精心伺候王鳳,竭盡孝心,使得王鳳對他十分喜愛。在彌留之際,王鳳將王莽托付給漢成帝劉驁(太後王政君之子),並在他麵前大讚王莽乃是一代賢才,於是漢成帝便封王莽為黃門侍郎。

這一年,王莽剛剛24歲,也是在這年,王莽的發跡之路正式開始。

王莽的叔父阿平侯王譚、成都侯王商了解了王莽的才能之後,也都覺得王莽乃是王家的希望,因此就在太後王政君麵前極力稱讚王莽是一個品行高尚、頗有才能的人,很多朝中大臣也都紛紛向漢成帝上奏舉薦王莽。

永始元年(前16),漢成帝追封王曼為新都哀侯,由王莽承襲爵位為新都侯,將其都鄉封在南陽新野,享有一千五百戶食邑。同時,漢成帝還擢升王莽擔任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這乃是當時皇帝的宿衛近臣,因此,對於王莽而言,他邁出了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步。

這一年,王莽已經30歲了。盡管王莽升了官職,但是他一點兒都沒有為此而驕傲自滿,對人反而更加恭敬,折節下交,所得到的俸祿也都贈與賓客,家中沒有留下什麽錢財,這使他的名聲不但超過了同宗的兄弟們,還遠遠高過他的叔父們。可見,王莽是一個具有超強自製力的人,為了獲得權力、通向最高權力,他能夠不惜一切,控製著自己的欲望往上爬。

王莽的哥哥王永很早就去世了,他所留下的兒子王光以及他的妻子都由王莽供養著。王光拜師讀書,王莽特地帶了羊、酒等禮物親自去慰問王光的老師,還將這些禮物贈給和王光一同讀書的同學。王莽身居高位,對待他人能夠如此謙虛有節,令老師們十分感激。這些教書先生的官職很低,家中窮困,一副寒酸相,一向都沒人看得起他們,隻有王莽能夠禮貌地對待他們。如此一來,教書先生和學生們競相宣傳王莽的品行和美德。

在朝廷中,自王鳳死後,繼任他大司馬職位的乃是王根,他也是王莽的叔父,後來,王根生了重病,多次向皇帝上書請求卸任。皇帝便讓王根推薦大司馬的人選。王根就在奏章中保舉了王莽,綏和元年(前8),王莽出任大司馬,成為西漢朝廷的核心人物。

擔任了大司馬的重要官職之後,王莽並沒有大肆揮霍,他的生活依然過得十分簡樸,他聘請遠近有名之士,讓他們做自己的幕僚,在朝中所獲得的賞賜,也都分給他們,而他自己卻十分節儉,生活過得和老百姓沒什麽差別。在待人接物方麵王莽也依然十分謙遜有禮,因此,朝中士大夫沒有不稱讚王莽的。

有一次,王莽的母親生病了,朝中的公卿列侯們紛紛派自己的夫人和女兒前去探望,這些貴夫人和她們的千金一個個綾羅綢緞,儀態萬千。可是,當她們來到王莽府上的時候,卻看到一個衣不及地,套裙僅到膝蓋,而且色澤淡然,質地十分粗糙,臉上脂粉未施的婦人出門迎接她們。起初,她們都以為這是王家的仆人,但是,聽她說話的語氣又好像是王家的女主人,待她們問明白之後,才知道這個衣著樸素、不施粉黛的婦人乃是王莽的妻子,大司馬夫人。這些貴夫人和千金們不禁大吃一驚,王莽家的生活如此簡樸,今日一見,果真是名不虛傳。

為了獲得更好的名聲,王莽還向皇帝上書說自己願意出百萬錢,獻田三十頃,交給大司農官,用來救助天下貧苦的農民,每當有水旱災荒發生的時候,王莽就宣布全家人改吃素食。

在權力方麵,王莽以體恤王政君的健康為名,手中全部掌握了州、牧二千名官吏的考核與任命權,從而牢牢控製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權力。

也許有人會說,王莽是一個不擇手段、沽名釣譽之人。但不得不承認,在升遷之路上,王莽的確是一個很有手段,也很有自製力的人。他知道如何才能獲得好名聲,並且堅持不懈,幾十年如一日,並能讓這些好名聲成為他升遷之路上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