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為了抵抗實力超強的秦國,各個諸侯國決定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並推舉楚國的春申君負責主持抗秦大計。
趙國派遣使者魏加來到楚國,魏加拜見了春申君,便說:“您是否已經確定了諸侯聯軍的統帥呢?”
春申君說:“是的,我準備派臨武君擔任諸侯聯軍的統帥。”
魏加認為讓臨武君擔任諸侯聯軍的統帥並不妥當,但又不好直接反對春申君的這一決定。於是,魏加想了想便對春申君說:“對於這件事,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想用射箭的事來打個比方,不知您能否準許?”
春申君說:“那你就說來聽聽。”
於是,魏加便向春申君講述了下麵的故事。
魏國有一位名叫更贏的射箭高手。有一天,魏王讓更贏跟隨他到郊外去遊玩。在遊玩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天空中有一群鳥從他們頭頂飛過,而在這群鳥的後邊,還有一隻掉了隊的鳥正吃力地扇動著翅膀,追趕著它的同伴。見此情形,更贏便走到魏王麵前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隻要拉一下弓,就可以射下天上飛著的鳥。”
“你竟有這樣的本領?”魏王聽了感覺十分驚訝,心想更贏或許在說大話。
更贏說道:“鄙人可以試一試。”
過了一會兒,那隻掉隊的鳥飛了過來,它飛行的速度遠遠慢於前邊的幾隻鳥,飛得也沒有另外幾隻鳥高。等到這隻鳥飛近了一些——原來是一隻掉了隊的大雁,這時候,隻見更贏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弦上並沒有搭箭。他對著這隻正吃力地扇動著翅膀的大雁拉滿了弓。隻聽到“當”的一聲,那隻掉了隊的大雁應聲而落。
看到這一幕,魏王極為驚訝,連聲稱讚道:“天下竟真有如此奇事!”接著,魏王便問更贏道:“你沒有用箭,又是如何射下空中飛翔的鳥的呢?”
更贏笑著對魏王說道:“其實這並沒有什麽,隻不過因為它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
聽到這兒,魏王感到更加奇怪了,未等更贏說完就急切地問道:“它在天空飛著,你又是如何獲知它受過箭傷的呢?”
更贏對魏王繼續說道:“我是根據這隻大雁飛的姿勢和叫的聲音判斷出來的。這隻大雁之所以飛得很慢是因為它身上有箭傷,每次一扇動翅膀箭傷就會隱隱作痛,而由於離開它的同伴已經很久了,因此才會發出悲鳴。舊的傷口隱隱作痛,並未痊愈,加上它又遠離了同伴,故而心中感到十分害怕。因此,當它聽到弓弦聲響之後,就害怕自己會被弓箭再次射中,於是就拚命撲扇著翅膀飛向高處。原本還未痊愈的傷口便又裂開了,這讓它疼痛難忍,再也無法扇動翅膀,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講完“驚弓之鳥”的故事之後,魏加忽然話鋒一轉,引入正題:“臨武君曾經多次和秦軍交戰,卻是屢戰屢敗,眾所周知,他是秦軍的手下敗將。就好像這隻驚弓之鳥聽見弓弦響一樣,臨武君見到秦軍,肯定十分畏懼,派他擔任諸侯聯軍統帥,難道我們能指望他打贏秦軍嗎?因此,我認為不應該派遣他率領軍隊和秦軍作戰。”
聽了魏加的這番話,春申君頻頻點頭,連稱魏加言之有理,最終沒有委派臨武君擔任聯軍統帥去抵抗秦軍。
“驚弓之鳥”這個成語比喻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麵吃過虧,於是就總是擔心會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在戰爭過程中,主帥領兵打仗,不但要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更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因此,一個屢戰屢敗、畏敵如虎的統帥,是難以率兵打贏對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