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曾經出現過兩個權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的李姓人,一個是深受慈禧太後寵愛的總管太監李蓮英,李蓮英這個人狐假虎威、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睚眥必報。另外一個便是長期執掌清朝外交事務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李鴻章這個人飛揚跋扈、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深受四書五經熏陶的李鴻章,秉承讀書人的曆史傳統,向來看不起身為廢人、整天幹著伺候人差使的太監,在李鴻章最春風得意的時候,這種心態流露得更加明顯,於是就有點兒對身為總管太監的李蓮英不敬。李蓮英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他心想:“這老家夥不知天高地厚,改天得給他點兒顏色看看,讓他知道我的厲害。”
有一天,李蓮英笑嘻嘻地對李鴻章說:“太後老佛爺近來有意靜居,想把清漪園修繕一番,以便頤養天年。苦於修園子的工程款無處可籌,時常焦躁不安。李中堂乃朝廷重臣,如果能夠體仰上意促成此事,以思太後,以寬聖心,當立下不世之功。”
李鴻章一聽,立刻認為這是一個巴結慈禧太後的好機會,他豈肯輕易放過?當即就積極獻計獻策道:“我們不如以辦新式海軍為名,責成各疆吏撥款,興辦新式海軍,振興國防。是誰也不會反對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誰敢不出錢?出師有名,籌款有方,還用發愁那造園的經費嗎?”
李蓮英聽了心中大喜,連連拍手稱好,並且笑容可掬地將李鴻章著實奉承了一番。看著李鴻章得意揚揚的樣子。李蓮英心中想的卻是,李鴻章啊李鴻章,我暫時讓你高興高興,有讓你哭的時候,否則你也不會知道我李蓮英的厲害!
隨後,李蓮英又故作謙恭地對李鴻章說:“既然籌款有術,就請李中堂辛苦一趟,入園內查看一回,看看哪裏該拆該建,做到心中有數。老佛爺如果查問起來,我們也好回話。”李鴻章看他想得周到,說得在理,當即點頭讚成,哪裏想到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鑽進了李蓮英的圈套。
到了約定的日子,李蓮英借口有事不能奉陪,派了個伶俐的小太監領著李鴻章,在清漪園裏轉悠了一整天。事後不久,李蓮英故意揀了個光緒皇帝肝火最旺的時候,把李鴻章在清漪園裏遊逛的事告訴了光緒皇帝,並且添油加醋地說:“聽說李中堂那天還帶著個小太監,在園裏足足逛了一天,山上水上玩得好不痛快!”
眾所周知,光緒帝自幼進宮,從小懾於慈禧太後的**威,凡事都要看慈禧的臉色行事,始終是一個傀儡皇帝。越是如此,光緒皇帝越忌諱別人不尊重他的皇權帝位。聽說權傾當朝的李鴻章竟然不經稟報,私自大搖大擺地在他的禦苑禁地遊逛,頓時勃然大怒,認為他的這一行為是“大不敬”,是對皇權帝位的公然藐視和冒犯。於是光緒帝大怒之下,不問青紅皂白,就立刻下旨“申飭”,將李鴻章“交部議處”。
所謂“奉旨申飭”,就是由皇帝派一名親信太監,捧著“聖旨”去指著某人的鼻子,當眾數落臭罵一頓。而被罵的人,既不能申辯,也不能回罵,還要伏在地上謝恩,因為那罵人的太監代表著皇帝。因此,經常有大臣因不堪忍受太監的辱罵而被氣病甚至氣死的。身為朝廷重臣的李鴻章被禦批“申飭”,他自然懂得其中的奧妙,於是他立刻向總管太監李蓮英送上重賄,這才免去當眾受辱。
再說李蓮英看到李鴻章使錢告饒,也就出了憋在自己心中的那口惡氣,樂得“和氣生財”。李鴻章呢,當然很快也就明白了自己吃虧的原因,從此以後對李蓮英不僅不敢輕視,而且還恭敬有加,竟同對待慈禧太後一樣。
李鴻章是以軍功而升任高官的封疆大吏,李蓮英則是侍候太後飲食起居的太監,他們兩個人在正式場合地位並不相稱。但李蓮英作為時時刻刻陪伴在慈禧太後左右的紅人,實際上要比李鴻章這樣的朝廷重臣更接近權力中心,隨便耍耍手腕,就能借被其侍候的主子的權威整人於無形。李鴻幸最初看不起這些伺候人的人,受到了訓斥,才猛然醒悟。
一個人無論地位多高、權勢多大,對那些地位低微的人都應該禮敬有加。所謂“閻王易見,小鬼難纏”,雖然這些人地位卑微,卻往往能夠在某些方麵發揮一定的作用,既可能讓你功敗垂成,也可能使你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