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領導者,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下屬的流言飛語,這使得領導者不得不對下屬有所懷疑,並思考著這些流言是否屬實,如果屬實的話,自己又該如何處置他們?古人對此很有智謀,“趙鼎諫阻誅禦醫”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事例。

宋高宗時期,被金人扶植起來的偽齊皇帝劉豫,在山東散布謠言說,南宋皇帝的禦醫馮益曾經派人到山東去收買飛鴿,作為進奉給皇上的藥物,一時之間,到處在流傳著馮益奉旨與齊帝來往。泗州知州將此事上奏給朝廷,右丞相張浚上奏請皇上降旨,斬殺馮益以正視聽。

樞密使趙鼎對此有異議,上奏說:“馮益之事確實有點兒蹊蹺,讓人懷疑。但是,似疑非疑之間,確實又關係到國體,不宜輕易采取殺頭之舉。然而,朝廷如對他絲毫不加以處罰,外界還真以為是皇上派他去的,這就有損於皇上的聖德了。臣以為不如暫時解除他的職務,讓他到外地去避一避,以解除眾人的疑惑。”

宋高宗認為趙鼎考慮得十分周到,欣然采納了他的建議,降旨派馮益去了浙東。張浚卻對趙鼎非常不滿,認為他是故意與自己唱對台戲。

退朝後,趙鼎私下裏約了張浚,解釋道:“張丞相,我這麽做是有理由的。或許您知道,自古以來,凡是處置小人的,都不能太急躁,太急躁了,反而會使他們更加緊密地勾結起來,給國家造成更大的禍害;行動稍緩一點,可使他們放鬆警惕,而像狗咬狗似的互相爭鬥,等到他們鬥得兩敗俱傷時,再來處置他們就容易多了。誠然,若論馮益的罪過,即使斬首也不足以平定天下人的憤怒,然而,如此一來,他們就唯恐皇上殺人殺習慣了,殺了一個馮益,後麵還會有‘張益’、‘王益’。因此,必然會千方百計地去遊說皇帝,以求減輕馮益的罪行。而現在這麽做,既沒有挫傷皇上的旨意,又使得馮益的那班同夥見其處罰較輕而不下死力地營救。一些比馮益官小的太監也許巴不得他被貶,以伺機等待提拔,又哪裏容得他再進皇宮裏去呢?假如現在就排斥他們,他們就必然會因為害怕我們,而愈加緊密地勾結在一起,我們也就難以各個擊破了!”張浚聽後,這才明白了趙鼎的深層用意,不禁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作為領導者,處理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經過周密的調查和了解,得到確鑿的證據之後再進行處置,如此方能使人心服口服,提高領導的威信;相反,如果僅僅因為聽信了他人的風言風語,便對下屬加以處置,未免容易產生謬誤,久而久之,必然人心盡失。